八年级科学物质转化的规律内容摘要:
什么需略向下倾斜。 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 .氧化铜。 实验停止以后,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 ( 2)问题: 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内爆炸 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 ( 3)习题讨论:由氧化铜制取铜,还可以用其他的什么方法。 实验五:用 CO还原氧化铁 二、实验装置图 观察发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以上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应该如何处理。 (第五课时) 专题:物质的鉴别 颜 色 沉 淀 溶不溶于稀硝酸或盐酸 AgCl、 BaSO4 CaCO BaCO3 Mg(OH) Al(OH)3 Fe(OH)3 Cu(OH)2 沉淀的颜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红褐色 蓝色 不溶 溶 溶 溶 溶 固体的颜色 颜 色 固 体 物 质 NaOH、 Ca(OH) CaCO无水 CuSO NaCl、 Na2CO CaO等 Cu、 Fe2O3 炭粉( C)、 MnO Fe3O CuO Cu2(OH)2CO3 CuSO4•5H2O KMnO4 白色 红色 黑色 绿色 蓝色 紫黑色 颜 色 溶 液 铜盐( Cu2+)溶液,如 CuSO CuCl2溶液 铁盐( Fe3+)溶液,如 Fe2(SO4) FeCl3溶液 亚铁盐( Fe2+)溶液,如 FeSO FeCl2溶液 KMnO4溶液 钠盐( Na+)、钾盐( K+)、钙盐( Ca2+)、 钡盐( Ba2+)等溶液 溶液的颜色 蓝色 黄色 浅绿色 红色 无色 离子的鉴别 离 子 检 验 试 剂 H+ OH- Cl- SO42- CO32- 离子的鉴别 离 子 检 验 试 剂 H+ 紫色石蕊 OH- 紫色石蕊或酚酞 Cl- AgNO3溶液和稀 HNO3 SO42- 含 Ba2+ 的溶液和稀硝酸 CO32- 酸或含 Ca2+ 、 Ba2+的溶液 1、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钾、硝酸钡、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迚行如下。八年级科学物质转化的规律
相关推荐
构属于哪种类型。 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朗读第一到第三自然段。 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话题的。 人类自身 大自然 B、单就人与自然的较量展开话题: A、总述人类的处境:在两种挑战中生存和发展 气候 其他 造福人类 置人类于死地 D、进一步导入正题: 南极的恶劣气候 层层剥离法 C、泛谈气候的两面性 大议题 具体话题 第三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引出下文) 二
天空立法者 开普勒 中国最早的名医 扁鹊 中国药神 李时珍 生物进化论创始人 达尔文 力学之父 牛顿 古代天文权威 托勒密 从公元前 2世纪直至公元 14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始终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尤其遥遥领先于中世纪的欧洲,中华民族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 原始社会时,我国已有了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奴隶阶级的辛勤劳动
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有哪些。 碘化钾和硝酸铅反应 绿叶的变化 证据: 颜色的变化 、 沉淀发生 无色溶液 证据:颜色的变化 ( 由 绿色 变成 黄色 ) 即现象 KI + Pb(NO3)2 == 2KNO3 + PbI2 ↓ 无色溶液 黄色沉淀 钢铁的熔化 温度 的变化 、 状态 发生变化 冰山消融 状态 、 形状 发生变化 铁丝的形变 形状 发生变化 水的电解
② 不易挥发,无气味 ③ 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④ 有强腐蚀性 ⑤ 浓硫酸有吸水性 ① 无色液体 ② 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 ③ 易溶于水 ④ 强腐蚀性 ⑤ 在空气中能形成白雾 化 学 性 质 ① 与金属反应 a、浓酸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b、稀酸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①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② 与碱反应 ③ 与盐反应 ④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① 与金属反应 a
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 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