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文件集内容摘要:
(五)科学性。 组织体系、信息报送和处置方案等内容科学合理。 (六)操作性。 应急响应程序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切实可行。 (七)衔接性。 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体系,并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11 12 附件 1 应急预案形式评审 表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意见 封 面 应急预案版本号、应急预案名称、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发 布日期等内容。 批准页 1. 对应急预案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2. 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 签字 或单位 盖 章。 目 录 1. 页码 标注准确(预案简单时目录可省略)。 2. 层次清晰 , 编号和标题 编排 合理。 正 文 1. 文字通顺、语言精炼、通俗易懂。 2. 结构 层次 清晰,内容 格式规范。 3. 图表、文字清楚,编排合理(名称、顺序、大小等)。 4. 无错别字 ,同类文字的字体、字号统一。 附 件 1. 附件 项目 齐全,编排 有序 合理。 2. 多个 附件 应标明附件的对应 序号。 3. 需要时 ,附件可以独立 装订。 编制过程 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2. 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危害程 度。 3. 针对危险源和事故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 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掌握可利用的社会应急资源情况。 5. 制定相关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建立应急预案体系。 6. 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并对意见及采纳情况进行记录。 7. 必要时与相关专业应急救援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8. 应急预案经过评审或论证。 9. 重新修订后评审的,一并注明。 13 附件 2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意见 总 则 编制目的 目的明确,简明扼要。 编制依据 1. 引用 的法规标准合法有效。 2. 明确相衔接的上级预案, 不得越级引用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体系* 1. 能够清晰 表 述 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应急 预案 组成和衔接关系(推荐使用图表)。 2. 能够覆盖本单位 及所属单位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应急工作 原则 1.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 2. 结合本单位应急工作实际。 适用范围 * 范围明确,适用的事故类型和响应级别合理。 危险性 分析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1. 明确有关 设施、装置、设备 以 及重要 目标场所 的 布局等 情况。 2. 需要 各方应急力量(包括外部应急力量 )事先熟悉的有关 基本情况 和内容。 危险源 辨识与风险分析* 1. 能够客观分析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 危险程度。 2. 能够 客观分析可能 引发事故的诱因、影响范围及后果。 组织机构及职责 * 应急组织 体系 1. 能够 清晰 描述本单位的应急组织体系 (推荐使用图表)。 2. 明确 应急组织成员 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工作职责。 指挥机构及职责 1. 清晰表述 本单位应急指挥体系。 2. 应急指挥 部门 职责 明确。 3. 各应急 救援 小组 设置 合理 ,应急工作明确。 预防与预警 危险源 管理 1. 明确技术性预防 和管理 措施。 2. 明确相应的 应急 处置措施。 预警行动 1. 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 、内容和 流程。 2. 预警级别与采取的预警措施 科学合理。 信息报告 与处置 * 1. 明确 本单位 24 小时应急值守电话。 2. 明确 本 单位内部信息报告的 方 式 、 要求 与处置 流程。 3. 明确事故信息上报的部门 、 通信方式 和 内容时限。 4. 明确向 事故相关 单位 通告、报警 的方式 和内容。 5. 明确向有关单位发出请求支援的方式 和内容。 6. 明确 与 外界 新闻舆论信息沟通 的责任人以及具体 方式。 14 (续上表)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 意见 应急 响应 响应分级 * 1. 分级清晰, 且与上级应急预案响应分级衔接。 2. 能够体现事故紧急和危害程度。 3. 明确紧急情况 下 应急响应 决策 的原则。 响应程序 * 1. 立足于控制事态发展 , 减少事故 损失。 2. 明确救援过程中各专项应急功能的实施程序。 3. 明确扩大应急的基本 条件 及 原则。 4. 能够辅以图表直观 表述 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结束 1. 明确应急 救援行动结束 的条件 和相关 后续 事宜。 2. 明确 发布应急终止命令的 组织机构 和程序。 3. 明确 事故应急救援 结束 后负责 工作总结 部门。 后 期处置 1. 明确事故发生后,污染物处理、生产恢复、善后赔偿等内容。 2. 明确应 急 处置 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 要求。 保障措施 * 1. 明确相关单位或人员的通信方式,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2. 明确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 及其 存放位置清单 ,以及 保证其有效性 的措施。 3. 明确各类应急资源,包括专业应急 救援 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 机构以及联系方式。 4. 明确应急工作经费保障方案。 培训与演练 * 1. 明确本单位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计划 和 方式方法。 2. 如果应急预案 涉及 周边 社区和居民, 应明确相应的应 急 宣传教育工作。 3. 明确应急演练的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附 则 应急预案 备案 1. 明确本预案 应 报备 的有关 部门 ( 上级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和有关抄送单位。 2. 符合国家关于预案备案的相关要求。 制定与修订 1. 明确负责制定与解释应急预案的 部门。 2. 明确应急预案 修订 的 具体 条件和 时 限。 注: “* ”代表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 15 附件 3 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意见 事故类型和危 险 程度分析* 1. 能够客观分析 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 危险程度。 2. 能够 客观分析可能 引发事故的诱因、影响范围及后果。 3. 能够提出相应的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 组织机构及职责 * 应急组织体系 1. 能够 清晰 描述本单位的应急组织体系 (推荐使用图表)。 2. 明确 应急组织成员 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工作职责。 指挥机构及 职责 1. 清晰表述 本单位应急指挥体系。 2. 应急指挥 部门 职责 明确。 3. 各应急 救援 小组 设置 合理 ,应急工作明确。 预防与 预警 危险源监控 1. 明确危险源的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2. 明确技术性预防 和管理 措施。 3. 明确 采取的应急处置 措施。 预警行动 1. 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及流程。 2. 预警级别与采取的预警措施 科学合理。 信息报告程序 * 1. 明 确 24 小时应急值守电话。 2. 明确 本 单位内部信息报告的 方 式 、 要求 与处置 流程。 3. 明确事故信息上报的部门 、 通信方式 和 内容时限。 4. 明确向 事故相关 单位 通告、报警 的方式 和内容。 5. 明确向有关单位发出请求支援的方式 和内容。 应急 响应* 响应分级 1. 分级清晰 合理,且与上级应急预案响应分级衔接。 2. 能够体现 事故 紧急和危害程度。 3. 明确紧急情况 下 应急响应 决策 的原则。 响应程序 1. 明确 具体的应急响应程序和 保障措施。 2. 明确救援过程中各专项应急功能的实施程序。 3. 明确扩大应急的基本 条件 及 原则。 4. 能够辅以图表直观 表述 应急响应程序。 处置措施 1. 针对事故种类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2. 符合 实际 ,科学合理。 3. 程序清晰,简单易行。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 1. 明确对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和装备 的 要求。 2.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符合 单位实际 ,满足应急要求。 注: “* ”代表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 如果专项应急预案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综合应急预案已经明确的要素,专项应急预案可省略。 16 附件 4 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意见 事故特征 * 1. 明确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危 险 程度 ,清晰 描述作业现场风险。 2. 明确事故判断的基本征兆及条件。 应急组织 及 职责 * 1. 明确现场 应急组织形式及人员。 2. 应急职责与工作职责紧密结合。 应急处置 * 1. 明确 第一发现者进行事故初步 判定 的要点及报警时的必要信息。 2. 明确报警、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引导、扩大 应急等 程序。 3. 针对 操作 程序 、工艺流程、现场处置、事故控制和 人员救护等方面制定应急处置措施。 4. 明确 报警 方式、报告单位、基本内容和有关 要求。 注意事项 1. 佩 带 个人防护器具方面 的注意事项。 2.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 的注意事项。 3. 有关 救援措施 实施 方面 的注意事项。 4. 现场自救 与 互救 方面的注意事项。 5.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确认方面的注意事项。 6. 应急 救援结束后续处置方面的注意事项。 7. 其他需要特别警示 方面的注意事项。 注: “* ”代表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 现场处置方案落实到 岗位每个人,可以只保留应急处置。 17 附件 5 应急预案附件要素评审表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意见 有关部门、机构或 人员的联系方式 1. 列出应急工作需要联系的。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文件集
相关推荐
电设备故障、光缆线路故障应及时与外部通信调度联系,双方协作以定位故障性质。 应急处置过程中, 先 电力 调度业务,后其它业务;先省网,后地区网;先群路,后分支;先抢通,后修复。 5. 附件 应急联系方式 序号 部门 职务 联系人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应急物资清单 序号 应急物品 功能 数量 存放地点 1 万用表 检修 1 值班室 2 程控交换机系统软件 重装系统 1 套 程控机房 3
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 .故酸性 KMnO4溶液氧化性较强 . 4. 条件不同,生成物则不同 2P+ 3Cl2点燃===2PCl3(Cl2不足 ) ; 2P+ 5Cl2点燃===2 PCl5(Cl2充足 ) 2H2S+ 3O2点燃===2H2O+ 2SO2(O2充足 ) ; 2H2S+ O2点燃===2H2O+ 2S(O2不充足 ) 4Na+ O2缓慢氧化 ===== 2Na2O 2Na+
每177。 1kg/t;, + 1分 钛铁矿: ,比指标每177。 20kg/t; , + 1分 硫酸: 3. 5t/t,比指标每177。 100kg/t; , + 1分 盐耗(折 100%): 1480kg/t,比 指标每177。 20 kg/t , , +1分; 工艺电: 2435度 /吨,比指标每177。 20度 /吨; , +1分; 电石: 1455kg/t,比指标每177。 10
FMS 不是数控机床或设备自动化的延伸() 九、 问答题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CIM 定义 及时生产。 十、 简答题 数控加工编程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模拟试题七 一、选择题 下列属于现代设计技术之一的是()。 A、现代设计方法 B、优化设计 C、可靠性设计 D、并行设计 可 靠性分配方法有() A、随机分配法 B、加权分配法 C、几何分配法 D、价值分配法 超高速磨削用砂轮的磨具材料主要有() A
,相接触的质点间的热传递就叫传导传热。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的方式发生在温度不同的流体与流体之间或者流体与固体之间。 由于流体在运动过程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 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就叫对流传热。 辐射传热:由热射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短波部分)传递热量的过程成为辐射传热。 它与传导传热及对流传热不同,热辐射不依靠常规物体的接触进行热量的传递。 在实际的传递过程中很少以单独一种传热方式进行传热
的防治措施 调整平面布局,污染源设置在远离敏感保护目标的位置; 设置卫生防护距离,搬迁; 设置绿化带,选择不同的树种,组成多重隔离带; 及时处理污染物,减少暴露时间; 对单元加盖、恶臭气体回收利用或处理,一般有离子除臭、生物除臭、化学除臭等措施。 1石油化工类排污特征 废气:燃料烟气(采用低硫燃料和高空排放) 工艺废气,以非甲烷总烃为主,乙腈、苯系物、 硫化氢、硫醚(恶臭) (回收利用、火炬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