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内容摘要:

何操作都不应对现场人员的安全造成危害。 2 系统所用设备,所产 生的气体、 X 射线、激光辐射和电磁辐射等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不能损害人体健康。 3 系统和设备应有防人身触电、防火、防过热的保护措施。 4 监控中心(控制室)的面积、温度、湿度、采光及环保要求、自身防护能力、设备配置、安装、控制操作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均应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并符合本规范 关要求。 【条文】 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的供电应安全、可靠。 应设置备用电源,以防止由于突然断电而产生信息丢失。 2 系统应设置操作密码,并区分控制权限,以保证系统运行数据的安全。 3 信息传输应有防泄密措施。 有线专线传输应有防信号泄漏和 /或加密措施,有线公网传输和无线传输应有加密措施。 4 应有防病毒和防网络入侵的措施。 【条文】 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系统的防破坏能力,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入侵报警系统应具备防拆、开路、短路报警功能。 2系统传输线路的出入端线应隐蔽,并有保护措施。 3系统宜有自检功能和故障报警、欠压报警功能。 4高风险防护对象的安防系统宜考 虑遭受意外电磁攻击的防护措施。 电磁兼容性设计 【条文】 安全防范系统所用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应符合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系列标准的规定。 试验的严酷等级根据实际需要,在设计文件中确定。 线缆的电磁兼容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条文】 传输线路的抗干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力系统与信号传输系统的线路应分开敷设。 2 信号电缆的屏蔽性能、敷设方式、接头工艺、接地要求等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3 当电梯箱内安装摄像机时,应有 防止电梯电力电缆对视频信号电缆产生干扰的措施。 【条文】 防电磁骚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所用设备外壳开口应尽可能小,开口数量应尽可能少。 2 系统中的无线发射设备的电磁辐射频率、功率 ,非无线发射设备对外的杂散电磁辐射功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与技术标准的要求。 可靠性设计 【条文】 安全防范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系统规模的大小和用户对系统可靠性的总要求,应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进行分配 ,即将整个 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转换为系统各组成部分 (或子系统 )的可靠性要求。 2 系统所有子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不应小于其 MTBF分配指标。 3 系统所使用的所有设备、器材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不应小于其 MTBF分配指标。 【条文】 采用降额设计时 ,应根据安全防范系统设计要求和关键环境因素或物理因素(应力、温度、功率等)的影响,使元器件、部件、设备在低于额定值的状态下工作,以加大安全余量,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条文】 采用简化设计时 ,应在完成规定 功能的前提下,采用尽可能简化的系统结构,尽可能少的部件、设备,尽可能短的路由,来完成系统的功能,以获得系统的最佳可靠性。 【条文】 采用冗余设计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备冗余 (冷热备份 )设计。 系统应采用储备冗余设计,特别是系统的关键组件或关键设备,必须设置热 (冷 )备份,以保证在系统局部受损的情况下能正常运行或快速维修。 2 主动冗余设计。 系统应尽可能采用总体并联式结构或串 — 并联混合式结构,以保证系统的某个局部发生故障 (或失效 )时,不影响系统其它部分的正常工作。 【条文】 维修性设计和维修保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的前端设备应采用标准化、规格化、通用化设备以便维修和更换。 2 系统主机结构应模块化。 3 系统线路接头应插件化,线端必须作永久性标记。 4 设备安装或放置的位置应留有足够的维修空间。 5 传输线路应设置维修测试点。 6 关键线路或隐蔽线路应留有备份线。 7 系统所用设备、部件、材料等,应有足够的备件和维修保障能力。 6 系统软件应有备份和维护保障能力。 环境适应性设计 【条文】 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应符合其使用环境 (如室内外温度、湿度、大气压等 )的要求。 系统所使用设备、部件、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报警系统环境试验》 GB/T15211 中相应严酷等级的要求。 【条文】 在沿海海滨地区盐雾环境下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应具有耐盐雾腐蚀的性能。 【条文】 在有腐蚀性气体和易燃易爆环境下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 ,应采取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的保护措施。 【条文】 在有声、光、热、振动等干 扰源环境中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 ,应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或隔离措施。 防雷与接地设计 【条文】 建于山区、旷野的安全防范系统,或前端设备装于塔顶 ,或电缆端高于附近建筑物的安全防范系统,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条文】 建于建筑物内的安全防范系统,其防雷设计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并满足《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 的要求。 【条文】 安全防范系统的接地母线应采 用铜质线,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 接地电阻不得大于 4Ω;建造在野外的安全防范系统 ,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 10Ω;在高山岩石的土壤电阻率大于 2020Ω178。 m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 20Ω。 【条文】 高风险防护对象的安全防范系统的电源系统、信号传输线路、天线馈线以及进入监控室的架空电缆入室端均应采取防雷电感应过电压、过电流的保护措施。 【条文】 安全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宜安装电涌保护器;系统的重要设备应安装电涌保护器。 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 作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带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不少于 16mm2。 【条文】 监控中心内应设置接地汇集环或汇集排,汇集环或汇集排宜采用裸铜线,其截面积应不小于 35mm2。 【条文】 不得在建筑物屋顶上敷设电缆,必须敷设时,应穿金属管进行屏蔽并接地。 【条文】 架空电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应接地。 【条文】 光缆传输系统中,各光端机外壳应接地。 光端加强芯、架空光缆接续护套应接地。 集成设计 【条 文】 安全防范系统的集成设计包括子系统的集成设计、总系统的集成设计,必要时还应考虑总系统与上一级管理系统的集成设计。 【条文】 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独立子系统的集成设计是指它们各自主系统对其分系统的集成。 如:大型多级报警网络系统的设计,应考虑一级网络对二级网络的集成与管理,二级网络应考虑对三级网络的集成与管理等;大型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监控中心 (主控 )对各分中心 (分控 )的集成与管理等。 【条文】 各子系统间的联动或组 合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出入口控制系统必须考虑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保证火灾情况下的紧急逃生。 2 根据实际需要,电子巡查系统可与出入口控制系统或入侵报警系统进行联动或组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可与入侵报警系统或 /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联动或组合,入侵报警系统可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或 /和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或组合等。 【条文】 系统的总集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个完整的安全防范系统,通常都是一个集成系统。 2 安全防范系统的集成设计, 主要是指其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 3 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可有多种模式,可以采用某一子系统为主(如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进行系统总集成设计,也可采用其他模式进行系统总集成设计。 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其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 ,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控制 /管理能力;相应容量的数据库。 2)通讯协议和接口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3)系统应具有可靠性、容错性和维修性。 4)系统应能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进行更高一级的集成。 传输方式、传输线缆、传输设备的选择与布线设计 【条文】 传输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传输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系统规模、系统功能、现场环境和管理工作的要求。 一般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传输方式。 有线传输可采用专线传输、公共电话网、公共数据网传输、电缆光缆传输等多种模式。 2 选用的传输方式应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准确、安全、可靠。 且便于布线、施工、检验和维修。 3 可靠性要求高或布线便利的系统 ,应优先选用有线传输方式,最好是选用专线传输方式。 布线困 难的地方可考虑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但要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 4 报警网的主干线 (特别是借用公共电话网构成的区域报警网),宜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双重报警传输方式 ,并配以必要的有线 /无线转接装置。 【条文】 传输线缆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传输线缆的衰减、弯曲、屏蔽、防潮等性能应满足系统设计总要求,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线径较细、容易施工的线缆。 2 报警信号传输线的耐压应不低于 AC250V,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铜芯 绝缘导线、电缆芯线的最小截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1)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2)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3)多芯电缆的单股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3 视频信号传输电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根据图像信号采用基带传输或射频传输,确定选用视频电缆或射频电缆。 2)所选用电缆的防护层应适合电缆敷设方式及使用环境的要求(如气候环境、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干扰源等)。 3)室 外线路,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 9mm的同轴电缆,采用聚乙烯外套。 4)室内距离不超过 500m时,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 7mm的同轴电缆,且采用防火的聚氯乙烯外套。 5)终端机房设备间的连接线,距离较短时,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 3mm或 5mm、且具有密编铜网外导体的同轴电缆。 6)电梯轿厢的视频同轴电缆应选用电梯专用电缆。 4 光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光缆的传输模式,可依传输距离而定。 长距离时宜采用单模光纤,距离较短时宜采用多模光纤。 2)光缆芯线数目,应根据监视点 的个数、监视点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并注意留有一定的余量。 3)光缆的结构及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最大抗拉力等机械参数,应满足施工条件的要求。 4)光缆的保护层,应适合光缆的敷设方式及使用环境的要求。 【条文】 传输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利用公共电话网、公用数据网传输报警信号时,其有线转接装置应符合公共网入网要求;采用无线传输时,无线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的发射频率、功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 2 视频电缆传输部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视频电缆 传输方式。 下列位置宜加电缆均衡器: —— 黑白电视基带信号在 5MHz时的不平坦度不小于 3dB处; —— 彩色电视基带信号在 3dB处。 下列位置宜加电缆放大器: —— 黑白电视基带信号在 5MHz时的不平坦度不小于 6dB处; —— 彩色电视基带信号在 6dB处。 2)射频电缆传输方式。 —— 摄像机在传输干线某处相对集中时,宜采用混合器来收集信号; —— 摄像机分散在传输干线的沿途时,宜选用定向耦合器来收集信号 ; —— 控制信号传输距离较远,到达终端已不能满足接收电平要求时,宜考虑中途加装再生中继器。 3)无图像传输方式 —— 监控距离在 10Km范围内时,可采用高频开路传输; —— 监控距离较远且监视点在某一区域较集中时,应采用微波传输方式。 需要传输距离更远或中间有阻挡物时,可考虑加微波中继; —— 无线传输频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的规定,发射功率应不干扰广播和民用电视,调制方式宜采用调频制。 3 光端机、解码箱或其它光部件在室外使用时,应具有良好的密闭防水结构。 【条文】 布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 的规定。 2 非综合布线系统的路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规定: 1)同轴电缆宜采取穿管暗敷或线槽的敷设方式。 当线路附近有强电磁场干扰时,电缆应在金属管内穿过,并埋入地下。 当必须架空敷设时 ,应采取防干扰措施。 2)路由应短捷、安全可靠,施工维护方便。 3)应避开恶劣环境条件或易使管道损伤的地段。 4)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