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至高三化学方程式总结内容摘要:

2H2O 2CO+O2 CO2 故水沸腾后,溢出溅到炉火时,炉火的火焰不但不熄灭反而燃烧得更旺。 典题热题新题 例 1: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 取四朵被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 完成下列问题: Ⅰ .纸花变红;Ⅱ . ;Ⅲ .纸花不变色;Ⅳ .。 ( 2)该同学进行的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 3)该同学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文字叙述)。 ( 4)写 出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路解析: 实验Ⅰ、Ⅱ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可以观察到稀醋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而水不能使之变色;Ⅲ中说明 CO2不能使石蕊变色,喷水后紫色石蕊变红,说明 CO2与水反应生成的 H2CO3具有酸的性质。 答案: ( 1)纸花不变色 纸花变红 ( 2)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17 / 35 ( 3)证明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 石蕊变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 ( 4) CO2+ H2O H2CO3 深化升华 此题主要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碳酸而不是CO 2。 例 2:将 CO、 CO N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 应后剩余的气体是( ) N2 CO CO 思路解析: 这类题一定要看每步反应掉什么气体,结果又生成什么气体。 先通入澄清石灰水,除掉原有的CO2气体,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掉原有 CO气体,又生成了新的 CO2气体,而 N2在通常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剩余的气体是 CO2和 N2。 答案: B 深化升华 熟悉物质的性质,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 每一步处理的结果,消耗了哪些物质,又能够产生哪些物质,这是正确处理这类问题的根本。 例 3用氢气、木炭粉、一氧化 碳作还原剂,分别与质量相同的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消耗的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 ∶ 1∶ 1 ∶ 3∶ 14 ∶ 6∶ 14 ∶ 1∶ 2 思路解析: 首先写出三种物质分别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① H2+CuO Cu+H2O ② C+2CuO 2Cu+CO2 ③ CO+CuO Cu+CO2 题中的条件是 CuO的质量相等,可将①③反应方程式各项都乘 2得: (2)① 2H2+2CuO 2Cu+2H2O ② C+2CuO 2Cu+2CO2 ③ 2CO+2CuO 2Cu+2CO2 所以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4∶ 12∶ 56=1∶ 3∶ 14 答案: B 深化升华 相同量的氧化铜,消耗的 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三者的分子个数比为 2∶ 1∶ 2,故三者的质量比为4∶ 12∶ 56=1∶ 3∶ 14。 例 4: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它( ) ,使其失去吸收氧气的能力 思路解析: 一氧化碳有剧毒,吸进肺里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使血液的携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肌体急性缺氧,所以人吸入一氧化碳,就会因为缺乏氧气而死亡。 答案: D 深化升华 一氧化碳的毒性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这是一氧化碳毒性的关键性质。 通过本题可整理有关有气体的知识,制成卡片,便于记忆。 18 / 35 例 5:冬季在塑料大棚中种植蔬菜,除保证适当的水、肥条件和控制适宜的温度外,还必须保证充足的光照和适量补充气肥( CO2),以满足蔬菜光合作用的需要。 某同学设计了在自家大棚中施放气肥的方法:用塑料桶盛放稀释过的工业废酸并悬挂在高处,需要时向桶中加入一些固体物质,如 c.小苏打。 试完成下列问题: ( 1)若废酸中主要含有硫酸,则固体物质不能选用上述物质中的 (填序号),因为。 ( 2)若废酸是盐酸、硫酸、硝酸的混合酸,则从反应产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再利用角度考虑,固体物质最好选用上述物质中的 (填序号),写出所选用固体物质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塑料桶挂在高处的原因是。 思路解析: 该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塑料大棚为载体,将蔬菜种植、施放气肥、光合作用、 CO2的制取和性质等知识巧妙融为一题,突出考查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 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题给新信息,应用所学知识可知:( 1)不能选用 a,因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 CaSO 4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石灰石与酸的接触,而使反应逐渐停止。 ( 2)选用 d,因碳铵与混合酸反应,除生成 CO2外,还生成促使蔬菜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氮肥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的混合物。 其中碳铵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HCO3+ H2SO4 (NH4)2SO4+ 2H2O+ 2CO2↑。 ( 3)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塑料桶挂在高处便于 CO2与蔬菜叶面充分接触。 答案: ( 1) a 因实验室制取 CO2若选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生成的 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石灰石与酸的接触,而使反应逐渐停止。 ( 2) d 2NH4HCO3+ H2SO4 (NH4)2SO4+ 2H2O+ 2CO2↑ ( 3)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塑料桶挂在高处便于 CO2与蔬菜叶面充分接触。 深化升华 该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塑料大棚为载体,将蔬菜种植、施放气肥、光合作用、 CO2的制取和性质等知识巧妙融为一题,突出考查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刚石、石墨和 C60 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一、碳的单质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可作装饰品 —— 钻石,它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很软,有滑腻感,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要点提示 石墨很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痕迹,因而常用于制铅笔芯。 以干电池用石墨为例,说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另外石墨的结构是分层的,每一层内每个碳原子和其他三个碳原子结合,形成正六边形,每层之间的连接不牢固,可以滑动。 19 / 35 、活 性炭、炭黑 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这种疏松多孔的结构使木炭具有吸附能力。 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的比较 木炭 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的色素,吸附有异味的物质 活性炭 吸附能力比木炭强,吸附毒气,制糖工业里脱色制白糖 炭黑 制造墨、油墨、油漆、鞋油和颜料,还可以增加轮胎制品的耐磨性 焦炭 冶炼金属 C60是一种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是一种由 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 形似足球,很稳定。 要点提示 C60分子结构与足球相似,所以又称 “足球烯”,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一个 C60分子中含有 60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都和其他三个碳原子结合形成正六边形,这样 C60有 30个六边形组成。 、石墨和 C60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 石墨 物 理 性 质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深灰色细鳞片状固体 光泽 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泽 有金属光泽 硬度 最硬(天然存在) 很软 导电性 不导电 优良的导电性 用途 刻刀、钻石、钻头 铅笔芯、电极、润滑剂 要点提示 ①金刚石的碳原子在空间构成连续、坚固的骨架结构,所 以坚硬。 石墨的碳原子呈平面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小,所以很软,能导电,有滑腻感。 除了金刚石和石墨以外,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用到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它们主要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 ②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体现物质的性质决定体现物质的用途 二、碳的化学性质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常温下,碳受日光照射或跟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发生变化。 单质碳可以在氧气里燃烧,放出热量,燃烧充分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燃烧不充分时,产生一氧化碳气体。 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充足时: C+O2 CO2 氧气不足时: 2C+O2 2CO ( 1)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2CuO+C 2Cu+CO2↑ [实验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 20 / 35 原理: C+2CuO 2Cu+CO2↑ 装置:铁架台、大试管、酒精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 实验步骤:①按 (上图 )从下到上安装好仪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将木炭粉和黑色氧 化铜分别充分烘干后,按一定的质量比称取两种黑色粉末。 放入研钵中反复研碎、混匀。 ③用药匙或小纸槽将黑色混合物放进试管底部,塞上带有橡皮塞的直角玻璃导管,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另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④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然后集中在盛有混合粉末处加强热。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拔下橡皮塞,熄灭酒精灯,待试管自然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倒在一张白纸上。 ⑥混合粉末中有红色的单质铜生成。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要点提示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实验结束先从澄清石灰水中拿出导管再停止加热。 ③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中的红色固体倒出来,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 ④用酒精灯加热时可用网罩提升温度,也可用酒精喷灯加热。 氧化铜与碳的配比:由化学方程式计算,氧化铜与碳的质量比应当是 13∶ 1,在实际操作中,氧化铜粉与炭粉的质量比控制在 (9~ 13)∶ 1的范围内效果较好。 ( 2)木炭还原氧化铁 2Fe2O3+3C 4Fe+3CO2↑ 三、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提供氧的性质叫做氧化性,含氧化合物是氧化剂;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它的这种性质叫做还原性。 用于冶金工业,如 3C+2Fe2O34Fe+3CO2↑ 要点提示 ①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描述的对象是反应物,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描述的是反应过程,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如:反应 2CuO+C 2Cu+CO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