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lyt1705-20xx内容摘要:

泽、活力强的无翅雌蜂做种蜂,淘汰弱蜂。 种蜂贮存 不进行繁蜂时,种蜂贮存在 2 ℃ ~ 5 ℃ 的冰箱或冷库中。 保存过程随时检查种蜂的存活情况。 保存时间夏季不应超过 180 d,冬季不应超过 120 d。 防治用蜂的繁育 种蜂处理 将贮存的种蜂取出,进行暖蜂,温度控制在 25℃ 左右。 用品准备 指形管、棉花塞若干、 白 瓷 托盘、培养皿、毛笔、 解剖刀、 镊子、塑料筐、 消毒用具 等。 消毒 接蜂前,培养室应 用 紫外线等进行消毒, 所有用具 采用高温或其他方法消毒,消毒 24h、换气 6 h。 未经消毒,不能进行接种和培养。 虫蜂比 应用青杨天牛繁育的虫蜂比一般为 2∶ 3;应用松褐天牛繁育的虫蜂比 一般为 1∶ 2;应用黄粉甲繁育的虫蜂比为 2∶ 4。 接蜂 松褐天牛每管 1头;青杨天牛、黄粉甲蛹每管 4头。 用毛笔将蜂种分别按上述比例接入含有寄主幼虫的指形管,塞紧棉塞。 蜂种应至少来源于 3支以上不同的种蜂管。 每天接蜂种结束后,用酒精擦洗用具。 培养 将接种好的指形管 放 入培养室 中 进行培养。 每日检测,及时取出发霉的寄主幼虫。 培养过程中定期进行消毒、换气。 每天早、午、晚各换气 10 min~ 20 min。 温湿度控制 LY/T 1705— 2020 3 培养室内的温度控制在 24 ℃ ~ 28 ℃ , 最适温度 26 ℃。 产卵前期至卵孵化期,相对湿 度控制在 75%~80%;幼虫至蛹期,相对湿度 60%~ 65%;羽化期相对湿度为 75%以上。 出蜂 在培养室中经过 30天左右, 管氏 肿腿蜂 开始 羽化 ,及时将羽化后的管氏 肿腿蜂从培养室中取出 ,放在室温中 2 d~ 3 d,然后进行挑选。 贮藏 如繁殖出来的肿腿蜂暂不使用,可在后蛹期或初羽化期放入 2 ℃ ~ 5 ℃ 冰箱或 冷库中 低温保存。 温度由高到低按梯度逐渐降至合适温度,保存时间不应超过 90 d。 蜂种复壮 一般每年复壮一次或繁殖 3代 ~ 4代后进行复壮。 室内复壮 主要是增加接种比例,从不同试管内选取强 壮的肿腿蜂个体作为种蜂。 用 大试管 ,每管装 30头~ 50头天牛幼虫 , 接 种 30头~ 40头种蜂 , 减少近亲繁殖。 野外复壮 在天牛发生区,选取被目标天牛危害的活立木,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繁殖 4代 ~ 5代后,再到林间解剖原木,收集无翅雌蜂作为种蜂。 质量检验 繁育出来的肿腿蜂达到以下相关指标为健康雌蜂,健康肿腿蜂的标准为:体长 mm以上; 爬行速度 15 mm/s;体色黑亮。 达到此标准的肿腿蜂占总数的 90%以上,可用于生产防治。 包装运输 将不同等级的蜂分别包装, 贮藏待用。 可 通过 公路、 铁路、 汽 车、 飞机 等 运 输,运输过程中宜密闭。 工艺流程 人工繁蜂工艺流程见图 1。 图 1 人工繁蜂工艺流程 4 应用技术 主要防治对象 可用于防治危害林木枝干的鞘翅目害虫的幼虫和蛹:青杨天牛、双条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松褐天牛、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栗山天牛 Massicus radde i(Blessig)、云斑天牛 Batocera horsfieldi (Hope)、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等。 林间释放技术 虫情调查 生活史调查 贮藏 筛选 贮藏 培养 控湿控温 出蜂 冷藏 寄主准备 复壮 种蜂 准备 增繁 筛选 接蜂 检验 放蜂 LY/T 1705— 2020 4 查清 拟防治天牛的生活史、 发生地点和面积。 及时掌握天牛幼虫的发生时期和发育进度, 以便决定放蜂 的最佳 时期。 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调查 放蜂前,在天牛发生区设立标准地,在标准地内选取样树 20株,调查天牛平均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为确定放蜂量提供依据。 放蜂 放蜂适期 虫体小的(如青杨天牛 等)幼虫期即可,一般在 7月 ~ 8月为好。 体形较大的天牛 宜在以 2龄 ~ 3龄幼虫期或蛹期放蜂较好。 放蜂时间 放蜂时间应选择气温 20 ℃ 以上,最佳温度为 25 ℃ ~ 28 ℃ 、晴朗无风的天气,上午 9: 00~ 11: 00或下午 15: 00~ 18: 00。 具体放蜂时间应根据各地气候和天牛发育进度确定。 放蜂量 防治体形较小的天牛, 一般放蜂量按蜂与天牛虫口数之比 2∶ 1~ 3∶ 1; 防治体形较大的天牛,比例可 加大 到 3∶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