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生活中常用化学品安全技术数据表内容摘要:

避免接触潮湿空气 废弃处置 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危险性 健康危害 :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环境危害: 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 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本品不会燃烧 , 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 , 形成腐蚀性溶液。 具有强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灭火方法: 用水、砂土扑救, 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 搬运时 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内湿度最好不大于85%。 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 应与易(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 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包装方法 固体可装入 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 100 公斤;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编号: 07 化学品名称 盐酸 中文名称 氢氯酸 英文名称 hydrochloric acid chlorohydric acid CAS No. 7647010 分子式 HCl 分子量 熔点 (℃ ) (纯 ) 沸点 (℃ ) (20%) 相对密度 (水 =1) 闪点 (℃ ) —— 引燃 温度 (℃ ) —— 溶解性 与水混溶,溶于碱液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 鼻的酸味 主要用途 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染料、医药、食品、印染、皮革、冶金等行业 禁配物 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或 可燃物 废弃处置 用碱液-石灰水中和,生成氯化钠和氯化钙,用水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危险性 健康危害 :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 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 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 生反应 , 放出氢气。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 灭火方法: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 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 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超过 30℃ ,相对湿度不超过 85%。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可)燃物分 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包装方法 耐酸坛或陶瓷瓶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 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有像胶衬里钢制罐车或特制塑料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物或可燃物、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编号: 08 化学品名称 柴油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Diesel oil、 Diesel fuel CAS No. —— 分子式 C4H100~C12H26 分子量 熔点 (℃ ) 18 沸点 (℃ ) 282338 相对密度 (水 =1) 闪点 (℃ ) 38 引燃温度 (℃ ) 257 溶解性 —— 外观及性状 稍有粘性的棕色液体 主要用途 用作柴油机的燃料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 废弃处置 用焚烧法处置 危害 性 健康危害:皮肤 接触可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致急性肾脏损害。 柴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 吸入其雾滴或液体呛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 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建议不要让其进入环境。 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破坏水生生物呼吸系统。 对海藻应给予特别注意。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尽快彻底洗胃。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