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生物野外实习指导手册内容摘要:

较宽 ,上面有 18束从棘。 头板半圆形 , 中间板的宽度与长度相近,峰部具有纵肋, 翼部具有较大的颗粒状突起。 尾板小,前缘中央微凹,后缘弧形,盖层布有颗粒突起。 常栖息在 岩相 潮间带。 2.嫁戚 和 史氏背尖贝 嫁戚 ( 图 29) 贝壳 无螺旋 呈斗笠状,壳长一般 2~4 厘米,壳高约为壳长的三分之一。 壳周缘呈长卵圆形。 壳质薄, 表面具有许多细而密的放射肋,常呈 锈黄色 并杂有紫色斑点。 壳内面银灰色,具光泽,能透视壳面色彩。 壳顶位于 近前方,常磨损。 主要生活在 高 中潮带 ,用足部吸附在岩石 上, 吸附力很强。 史氏背尖贝(图 30) 与嫁戚外形上有点相似,平常易搞错。 贝壳也呈 斗笠状 , 壳质薄, 近半透明。 壳顶端向下方弯曲,略低于壳高。 壳前部略窄而低,后部较宽而高,贝壳表面有自壳顶向 四周射出的细而密集的肋,肋上有串珠状的微波结节。 壳面呈绿色或绿褐色,并且多数有褐色的放射色带或云斑。 壳内面青灰色无珍珠光泽。 生活在中潮带附近的岩石上。 3.锈凹螺 锈凹螺 ( 图 31) 俗名马蹄螺。 贝壳 坚 厚 , 呈圆图 30 史氏背尖贝 图 31 锈凹螺 图 28 红条毛肤石鳖 图 29 嫁戚 13 锥形。 一般壳高 15~ 25毫米,螺层约 6~ 7 层,自上而下迅速增大,体螺 层低平。 壳表各层有显著斜行肋线。 壳表面 黄 褐色,有铁锈斑纹,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 舟山各岛屿沿岸均有分布,为习见种。 生活在中 、 低潮带及水深20 米左右岩石质 海底,以藻类为食。 4.短滨螺 短滨螺 ( 图 32) 贝壳略呈球形 , 壳 高 约13 毫米, 宽与高相近。 螺层约 6 层 , 螺层每层逐渐加宽,螺旋部低,体螺层膨大,螺层中部向外延伸形成近似肩部的结构。 具粗、细不均匀的螺肋, 壳面 黄褐色,杂有褐、白和黄色云状斑及斑点, 壳内面为棕褐色。 壳顶小而尖,壳质坚硬,缝合线浅。 在高潮线附近海浪能冲击到的岩石上,密集成群,栖息于藤壶空壳或石缝 中。 本种是胎生种,在繁殖期间,母螺体内常发现有多量幼螺。 肉可食用,但个体小,经济价值不大。 5.疣荔枝螺 疣荔枝螺( 图 33) 贝壳小型,呈纺锤形,壳质坚厚。 一般壳高 2~ 3 厘米。 螺层约 6 层,疣状突起的有 5 列。 整个壳面密布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 壳表面为灰绿色和黄褐色,常杂以白色条纹。 壳内面黄白色,外唇内侧黑紫色。 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有岩礁的地方。 以藤壶、双壳贝类为食。 肉可食,有辣味,故有“辣螺”之称。 近似种类还有黄口荔枝螺和瘤荔枝螺。 6.泥螺 泥螺(图 34) 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 侧足发达, 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 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 无螺塔和脐、无厣。 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泥螺是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活在中 、 低潮区泥沙质或泥质的滩涂上,退潮后在滩涂表面爬行, 活动能力小。 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 1~ 3 厘米 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 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以东海和黄海产量最多。 为美味食品,可为养殖对象。 图 32 短滨螺 图 34 泥螺 图 33 疣荔枝螺 14 7.毛蚶 和 泥蚶 毛蚶( 图 35) 毛蚶 成体壳长 4~ 5 厘米。 壳质坚厚, 壳面膨胀呈卵圆形, 通常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 背侧两端略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 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向前方,两壳顶距离不很远。 壳面放射肋 30~ 44 条,肋上有方形小节结,状似瓦垄。 生长纹在腹侧极明显。 壳面白色,被有褐色 绒毛状壳皮。 壳内白色, 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 , 壳缘具齿。 铰合处很窄,呈直线形,齿细密。 泥蚶 ( 图 36)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 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 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 放射肋粗壮,有 18~ 22 条,助上具明显的结节,呈瓦垄形。 壳石 灰白色 ,被褐色壳皮 ,生长线明显。 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 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 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 中 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 8~ 10 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 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 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 , 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 8.贻贝 贻贝( 图 37) 也叫壳菜或青口, 干制品则被称作淡菜, 是双壳类软体动物。 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 一般壳长 6~ 8 厘米,壳长大于壳高的 2 倍,壳薄。 两壳相等,左 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色,有珍珠光泽。 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 后闭壳肌退化或消失,足很小,细软。 生活在海滨 ,以足缘附着于澄清的浅海底 岩石上。 贻贝是贝类养殖事业中的重要种类,淡菜的经济价值很高,也有一定的药食价值。 9. 僧帽牡蛎 僧帽牡蛎( 图 38) 别名蛎黄、褶牡蛎,贝壳长 3~ 6 厘米,壳较脆 薄 ,形态图 35 毛蚶 图 36 泥蚶 图 37 贻贝 15 多变, 大多 呈 三角形。 壳表面具有同心环鳞片层,无显著放射肋。 壳表面颜色多变,多淡黄色,杂有紫褐色或黑色条纹。 壳内面白色。 生活在潮间 带中、下区,适应性强。 在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最适宜其生长。 我国潮间带常见的一种牡蛎。 舟山各岛屿沿岸均有发现。 是浙、闽、粤沿海主要养殖贝类。 10. 文蛤 文蛤 ( 图 39)别名海蛤、黄蛤、蛤蛎,贝壳背缘略呈 三角形,腹缘呈圆形,两壳大小相等 ,壳长略大于壳高 ,壳质坚厚。 壳顶 凸 出,楯面宽大,卵圆形,壳表膨胀且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的壳皮。 同心生长轮脉清晰,由壳顶开始有环形的褐色带。 壳面花纹随个体差异甚大,贝壳内面白色,前后壳缘有时略呈紫色。 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靠斧足的钻掘作用有潜沙习性。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11. 缢蛏 缢蛏 ( 图 40) 俗名青子、蛏子。 贝壳长方形,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背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 壳面生长线明显,壳皮黄绿色,壳内白色。 广泛分布于沿海,生活于盐度较低的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 在潮间带中、下区软泥滩上,利用足部掘孔穴居。 第 5 节 甲壳动物 海滨 常见的 甲壳动物 如龟足、茗荷、海蟑螂、寄居蟹 、各种藤壶 和各种各样的蟹 等。 1.蟹类 在海滨的沙滩、沙泥滩、泥滩,甚至岩岸,生活着许多蟹类,它们披着“盔甲”,到处横行, 当稍一受惊,就突然停止半月刊或很快钻入洞中。 蟹的种类很多,在潮间带常见的蟹类有痕掌沙蟹、弧边招潮 蟹 、宽身大眼蟹、日本大眼蟹、四齿大额蟹、粗腿厚纹蟹、肉球近方蟹、平背蜞等,此外还有日本鲟、锯缘青蟹、图 38 僧帽牡蛎 图 39 文蛤 图 40 缢蛏 16 三疣梭子蟹等海洋种类。 (图 41) 痕掌沙蟹 : 头胸甲呈方形,额窄,眼窝大而深,眼睛呈无角状突起、咖啡色,胃区和心域有细沟,易区分。 两螯大小不对称 ,不论公母,大螯掌节内侧有一列横向的发声隆脊。 体色从鲜红、暗红、褐色到黄白色均有,颜色多变。 蟹体总长 3~6 厘米 ,背甲长 ~ 厘米。 它们喜欢群集在潮间带筑洞,通常摄食沙中的有机质,也常捕捉和尚蟹、海蟑螂等生物为食,由于步足较长,在沙滩上移动的速度相当快。 洞口圆略扁,有扇形泥粪。 洞深 25~ 40 厘米。 洞型前段垂直地面,后段倾斜。 弧边招潮蟹: 头胸是甲梯形。 前宽后窄,额窄,眼眶宽,眼柄细长。 雄体的一螯总是较另一螯大得多(称交配螯),大螯特大甚至比身体还大,重量几乎为整体之半,小螯极小,用以取食(称取食螯)。 雌体的二螯均相当小,而对称,指节匙形,均为取食螯。 如果雄体失去大螯,则原处长出一个小螯,而原来的小螯则长成大 螯,以代替失去的大螯。 雄的颜色较雌体鲜明。 背甲具深色的网状花纹,大螯布满疣状颗粒,成橘红色,潮间带泥滩地最富色彩的精灵,橘红色大螯是雄蟹的骄傲,常做垂直式挥舞,既可吓退敌人又可吸引雌蟹。 2.藤壶 藤壶是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 体外被有六片大的壶板,壳口有四小片组成的盖。 它的形状有点象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 “ 马牙 ”。 藤壶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能附着在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 藤壶在每一次脱皮之后,就要分泌出一种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份和极强 的粘合力,从而保证了它极强的吸附能力。 幼体营自由生活。 舟山产多种藤壶,如白条地藤壶、刺巨藤壶、纹藤壶、网纹藤壶、白脊藤壶、弧边招潮蟹 痕掌沙蟹 图 41 各种 蟹 日本大眼蟹 肉球近方 蟹 粗腿厚纹蟹 四齿大额蟹 17 泥藤壶、糊斑藤壶、三角藤壶、高峰星藤壶、鳞笠藤壶、日本笠藤壶等。 尤以鳞笠藤壶和日本笠藤壶为本地较为常见的大型种类。 (图 42) 第 6 节 棘皮动物 舟山的棘皮动物主要有海地瓜、海棒槌、阳遂足、海盘车、细雕刻肋海胆、芮氏刻肋海胆、哈氏刻肋海胆、紫海胆、马粪海胆、海燕等。 1.紫海胆 紫海胆(图 43) 壳厚,为低半球形,直径 为6~ 7 厘米。 口面平坦,靠近围口部不怎样内凹。 大棘强大,末端尖锐,其长度约等于壳的直径,但常有发育不平均的情况,一边的长,另一边的短。 生活时棘为黑紫色,幼小个体常有灰褐、灰紫、紫红和红色等,并且口面的棘常带斑纹。 生活在潮间带 岩石下或石缝内,有时也祼露在由岩石形成的水洼中。 垂直分布最深可达 85 米。 2.马粪海胆 马粪海胆( 图 44) 别名海胆,壳为低的半球形,颇坚固。 直径为 4~ 5 厘米。 反口面低,不很隆起,口面平坦。 壳面生有棘,短小,长 5~ 6毫米,密生于壳的表面,有些个体的棘常不竖直而倾向外方,壳轮廓为圆形,体色变化很多,普通 为绿色,也有带紫色、灰色、褐色、 赤褐和棘上带白尖等。 生活在潮间带 到水深 4 米的砂砾和藻类繁茂的岩礁间,常藏在石下或石缝内。 图 43 紫海胆 图 44 马粪海胆 图 42 各种 藤壶 纹藤壶 台湾笠藤壶 磷笠藤壶 日本磷笠藤壶 龟藤壶 三角藤壶 网纹藤壶 18 3.海燕 海燕(图 45)体呈五角形,腕短。 反口面稍为隆起,口面很平。 盘的边缘很薄。 生活时体色很美丽,反口面普通为深蓝和丹红色交互排列,但变化很大,口面为橘黄色,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礁间,有的生活在沙底或碎贝壳底。 以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蠕虫为食。 4.海星 海星 (图 46) 五条腕的海星形状很像五角星,口面为浅黄色或橙色,反口面为浅色底子上衬着紫色或深褐色的斑纹。 海星腹部着地,五条腕伸开在浅海的沙地或岩石上 不慌不忙地用数目众多的管足(海星的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