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区臭氧消毒验证方案内容摘要:

0HZ,连接方式正确,触点牢固,有良好接地。 c、辅助设施配套情况: 压缩空气进气系统包括:螺杆式空 气压缩机、储气罐、冷干机、精密过滤器等,可提供无油洁净压缩空气,压力:。 d、臭氧发生器安装位置:按设备平面布局图将其安装在空调机房内,将臭氧化气体,通过管 道 ,直接连接到空调机组中效过滤器后送风段,充入 HVAC 系统的中,然后被送到各洁净室。 e、臭氧发生器主柜基本水平,柜体高度方向与地面垂直水平,各连接部件应坚固、牢靠;连接线应穿 PVC 阻燃管加以保护,且布线应整齐、美观; 详见附件 11《主要设备安装确认表》、附表 12《设备、计量器具安装调试验收单》 安装后清场检查: 设备安装 后 清场记 录 清场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 ) 安装 完成后 检查项目: — 清洁场地,无装置配件遗留在现场 ; — 清洁整理安装工具,机械设施与安装前数目相等 ; — 按要求再次检查各装置连接是否合格 ; 是 □ 否 □ 是 □ 否 □ 是 □ 否 □ 安装确认结论: 确认人: 日期: 年 月 日 运行确认 目的:确认洁净区在臭氧发生器正常消毒时间 2 小时内,臭氧浓度符合设计要求。 合格标准 臭氧发生器各步程序运行正常,与操作说明书 相符; 臭氧浓度:在臭氧发生器开启后 40min内洁净室内臭氧浓度 ≥( 10ppm),且所有洁净区域中臭氧浓度均 ≥( 10ppm)。 消毒时间:所有洁净区域内臭氧浓度达到 20mg/m3时开始计时,直到臭氧发生器停止工作臭氧浓度降至 ( 10ppm)时终止,时间应 ≥60min。 臭氧灭菌后,臭氧浓度衰减至安全标准 所需的时间应 ≤30min。 试验条件 环境温度 16~ 28℃ ;相对湿度 45~ 65%; 室内无外界强气流,无强烈阳光照射或其他热辐射。 消毒时关闭新风口和回风排放阀门,使整个被消毒的洁净区空气通过净化系统风管形成循环,臭氧发生器开始工作。 试验用仪器 臭氧浓度检测仪: 测试原理:检测管测试采用化学比色原理,直读分析数据; 臭氧浓度测试方法: a、割断检测管的两端封口,将检测管插在采样器的进气口上,将采样器手柄拉至第二档位采样 100ml,待检测管中指示剂变色终止,即可从白色柱所致刻度,读出臭氧体积浓度(ppm)数据。 b、臭氧检测浓度单位 mg/m3与 ppm的关系及换算公式 质量浓度( mg/m3) =臭氧 分子量 ( M) /(标准状态下气体的 摩尔体积 B)体积浓度 (ppm) ( 273/(273+T)) ( Ba/101325) c、每一测试点应同时测试两个平行样; d、测试时检测人员应戴防毒口罩,防止臭氧中毒。 臭氧浓度-时间分布测试。 测试地点:选取距离空调箱送风口最远且送风口分布最稀少房间进行测试( )。 测试方案:臭氧发生器开启时开始测试,每 10 分钟测试一次;发生器开启 40min后,此时臭氧浓度呈缓慢上升,近 似平台;连续监测 2h;臭氧发生器关闭,空调送风时测试一次,15min后测试一次,连续监测 1h(监测在空调送新风时臭氧浓度的衰减)。 附件 3. 运行确认 臭氧浓度时间分布测试记录 臭氧浓度 ―― 空间分布测试。 测试地点:选取关键房间( )进行测试。 测试方案:从臭氧发生器开启 40min后依次测试。 附件 4. 运行确认 臭氧浓度空间分布测试记录 性能确认 目的:确认预定的臭氧消毒程序在洁净区空间消毒后,微生物杀灭率率 ≥90%。 金黄色葡萄球菌挑战性试验 a、生物指示剂的制备: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菌液;培养 48 小时候,稀释成 1200 个 /ml。 临用前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平皿中加入 1ml 上述菌液,并使之再培养基表面均匀分布。 b、选取关键房间( )进行测试。 每个房间放置 2 碟。 c、臭氧发生器开启的同时打开注有菌液的培养皿上盖,至臭氧消毒程序结束。 d、把培养皿放入 37 ℃ 恒温箱中培养 48 h,进行菌落计算。 同时 以未经臭氧处理的培养皿做空白对照。 e、计算杀灭率: %100%  数消毒前对照组平均菌落 消毒后平均菌落数数消毒前对照组平均菌落)灭杀率( f、 微生物挑战试验和臭氧浓度测试同步进行; g、上述试验应连续进行三次,确认灭菌过程的重现性。 附件 微生物挑战试验记录 消毒周期的确认 方法:每周( 7 天)对 D 级洁净区进行一次臭氧消毒,分别在第一天、第四天和第七天选取关键房间( ) 进行微生物检测,连续进行三周检测全部合格,可确定消毒周期 7 天是有效地。 合格标准:菌落数 ≤100个 /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