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推荐申报20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内容摘要:

王超 项目总负责人, 主持所有技术发明工作。 主要 学术 贡献为: (1) 运 用人工弹性材料作为微生物的附着载体,实现了仿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 — 10 — 同时又不影响河流行洪和航运的功能。 主持 自动升降生态浮床 等 18专利技术研发。 (2) 发明了滨水护坡人工湿地净污技术,解决了湿地梯级布置、生态砼配比、基质材料等关键性技术,有效提高了边坡净化能力。 主持滨水 活枝捆生态 护岸等 13专利技术研发。 (3) 利用 “ 土工格室 +砂砾料垫层 +生态泥浆 ” 修复硬质钢筋混凝土护岸,解决了硬质斜坡上植物定植、面源污染截留净化等技术难点。 主持 植物可更换载体 等 10专利技术研发。 (4) 发明了 河流 横向 复式平台生态单元组合系统 , 实现了河道复式平台面源截留净化、景观生态、汛期行洪输水等功能的有机统一。 主持生态透水净污丁坝等 9专利技术研发。 王沛芳 项目第二负责人,负责全部技术研发和分析工作。 主要学术贡献 为 : (1) 解决了静 /动水 试验 系统结构形式、水动力循环和系统连接方式 等关键技术难点, 满足了静 /动水 净污效果 对比试验模拟研究 需要。 参与输水湖荡水质改善等 14项技术研发。 (2) 将生态砼净化槽运用 于 护岸建设中,解决了滨水带植物蔓延生长和侵占河道、影响航运和行洪问题。 参与滨水多层复合植物净污带等 13项技术研发。 (3) 运用集水槽 、不同厚度填料层和挑流坎等,解决了降雨径流沿斜坡面布水等关键技术难点,保证岸坡对面源截留净化效果。 参与 植物可更换载体 等 9项技术研发。 (4) 采用生物净化体构建透水丁坝群,形成可定期更替的河流纵向泥沙和污染物逐级截留净化的技术系统。 参与深潭与浅滩交替底坡等 9项技术研发。 侯俊 参与全部技术研发和负责专利申请工作。 主要学术贡献为: (1) 将自动升降装置运用于生态浮床中,实现了浮床随水位自动升降,又不会受风浪扰动和水位变动杂乱漂浮影响水体功能。 参与植物沉块和浮块耦合系统等 14项技术研发。 (2) 运用 水 力增氧 和 间歇性大气复氧 等技术 , 创造了滨水湿地中好氧 缺氧的交替环境,提高了污染物去除效率 ,降低 了 有机淤堵。 参与垂直驳岸滨水湿地系统等 13项技术研发。 (3) 解决了 护岸 砌块植物槽 及 组合、 种植区内固土、砌块植物选择、植物便捷更换 、填料设置、截留净化污染物等关键技术难点。 参与硬质化护岸修复等 9项技术研发。 (4) 构建了纵向蜿蜒交错型生态河床系统,参与解决了系统结构、材料选择、填料及植物配置等关键技术难点。 参与 透水溢流坝 等 9项技术研发。 操家顺 主要 学术 贡献为: — 11 — (1) 发明了 植物浮床与生物膜 复 合 技术 , 攻 克 了 结构成形、水气交换 和复氧 、仿生型填料设置、 浮床环保化 和长寿命 等关键技术 难点,实现立体全方位净化受污染水体。 发明了基于甲烷化 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耦合过程、厌氧 缺氧 低氧一体化反应、短程同步脱氮一体化生物反应、光能自养生物膜水处理等强化净化技术及装置。 (2) 将新型护岸功能构件运用于净化面源污染及河湖水中 , 设置功能填料构成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利用水位变化形成生物膜“厌氧 好氧”交替运行,取得较好净化效果。 发明了新型生态集雨沟等技术。 钱进 主要学术贡献为 : (1) 将船型结构运用于生态浮床中,实现了 生态浮床适应大流速水体冲击环境、有效截留悬浮物和泥沙、去除水体氮磷和净化水质。 参与全断面水体湿地净化系统等9项技术研发。 (2) 解决了滨水活枝捆生态护岸成型、活枝捆与净化滤料复合及铺设等技术难点, 实现了护 岸 稳定性、净污性和景观性的有效结合。 参与全断面水体湿地系统等 5项技术研发。 (3) 解决了组合土工膜毯成型与在硬质斜坡上布设与固定、植生基质配比及其装载等技术难点。 参与 河道顶冲部位生态护岸 等 6项技术研发。 (4) 解决了 水位控制与水质净化功能复合的 透水溢流坝体结构、净水介质和水位控制等关键技术难点。 参与纵 向分级跌水等 5项技术研发。 李轶 主要学术贡献为: (1) 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力,解决了电池板 24小时自转、季节性仰角调节、无电缆布设等关键技术,为水质原位强化净化装置持续工作提供了清洁能源。 发明了 新型人工湿地填料模块 、光催化反应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等强化净化技术及装置。 (2) 利用可调式滤板组件并将滨水人工湿地系统分为配水、处理和集水区,可根据需要自由调节配 /集水区的长度、容积和角度,实现了系统多次重复利用及其在水平流和垂直流之间的自由转换。 发明了河流滨水区导流式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等技术。 — 12 — 三 、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 大规模人群中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厦门大学 ;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 泰州市疾病预防制中心 ; 东台市疾病预防制中心 主要完成人: 朱凤才、汪华、张军、梁争论、张雪峰、杨建国、王忠泽、胡月梅、孟繁岳、李靖欣、黄守杰、周诚、潘红星、李亮、胡建利; 项目简介: 疫苗 临床评价是决定疫苗能否成功上市的最 关键环节。 大规模的疫苗临床试验可涉及数千乃至数万人规模的健康人群。 能否解决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施的规范性复杂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溯源性 等问题,是被认可的关键。 我国原有 疫苗临床 试验评价技术体系的 滞后 制约了国产创新疫苗的研制及出口。 本 项目 构建了适用于大规模人群临床 试验的评价技术体系 ,并 应用于国产创新疫苗 的上市前评价、上市疫苗的 免疫策略优化 中。 2020年以来我国正式批复三个疫苗类国家一类新药(幽门螺杆菌疫苗、戊肝疫苗、百白破 流感嗜血杆菌四联疫苗)的临床试验均应用本体系实施,是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中仅有的三个疫苗类成果。 本技术体系已应用于我国全部 45种上市流通疫苗 的 27种 ( 60%)国产 疫苗 的临床评价。 研究结果在 NEJM、 Lancet等 学术 刊物发表。 论文 总 95篇 ,其中 SCI论文 17篇。 并多次得到 国外学术期刊 的正面评述。 该体系 2020年作 为 中国疫苗管理体系中上市前 临床试验的 唯一 代表, 接受 WHO专家 组 的 验收 ,为我国疫苗 通过 WHO预认证体系 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这些事实表明本 技术体系 及其 应用 已获得 国内外广泛 认可。 主要创新点: 临床试验评价技术体系构建: 在国内率先研发《接种管理系统软件》和《疫苗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了受试者的快速随机化分组、及时核对关键信息、实时记录各类事件、规范管理重要数据等关键质量控制要求,从根本上 降低了大规模人群操作中多种人工差错发生的可能性。 在全球第一次应用先进、合理的指纹识别技术,成功解决大规模人群临床试验中受试者身份快速识别、事件溯源的国际难题,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Lancet 2020)。 创新性疫苗临床试验研究: 完成世界第一次戊肝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涉及 12万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注册临床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Lancet 2020),是一类新药证书关键材料。 率先证实一针次甲型 H1N1流感疫苗可获得与二针次相当的免疫保护( NEJM 2020),大 大缓解了全球甲型 H1N1疫苗供应紧张局面。 流感嗜血杆菌四联疫苗加强免疫合理性,在国内首次突破百白破疫苗不能在大龄儿童加强免疫的禁忌( Vaccine 2020; Human Vaccine 2020,2020)。 证实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得出血清抗体保护性水平,是一类新药证书关键材料。 — 13 — 证实了 60μg 乙肝疫苗应用于 成人 无应答人群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变了过去无应答人群无苗可种的状况。 疫苗应用策略: 针对重要突发传染病,建立了包括疫情快速发现 、病例快速诊断、生物标本快速采集及检测、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快速调查分析等疫苗合理应用的快速评估体系。 在国内首次获得 H5N1禽流感有限人际传播证据( Lancet 2020),提出无需群体疫苗接种;及时揭示孕妇 H1N1血清学特征,为疫苗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PLoS One 2020)。 本研究为社会公益性项目 , 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本 项目帮助有关 企业获得 3项一类新药证书, 27种其他类别新药证书, 经不完全统计取得净利润 超 15亿元,累计安全 接种 1亿 人 以上 , 取得 巨大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朱凤才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思路、设计、结果总结、论文撰写和修改。 本人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70%以上。 对 3个创新点都有主要贡献。 是《接种管理系统软件》和《疫苗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网络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要贡献者,是代表性论文 、 、 、 、 、 1作者或通讯作者,是代表性论文 、。 汪华 对 3个创新点均有贡献,对创新点 3中 在疫苗应用策略方面 有主要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50%,是代表性论文 1作者, 代表性论文 、 、 的作者。 张军 对《接种管理系统软件》软件著作权以及创新点 2和 3中戊肝研究有主要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40%,是代表性论文 1作者,代表性论文 通讯作者。 梁争论 对疫苗相关疾病流行规律研究体系的建设和新型疫苗临床试验平台的应用研究均有贡献,负责所有疫苗临床试验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50%。 张雪峰 对 3个创新点 均有 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60%,为代表性论文的 第 1作者,代表性论文 、。 杨建国 对新型流感疫苗临床研究贡献较大,为该临床研究提供了规范的试验现场,并承担该临床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 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50%, 代表性论文 者。 — 14 — 王忠泽 对戊型肝炎流行规律研究体系建设和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临床研究贡献较大,为它们提供了规范的研究基地和试验现场,并承担该临床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 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50%, 代表性论文。 胡月梅 对 3个创新点均 有 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60%,代表性论文 、 的作者。 孟繁岳 对 3个创新点均有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60%,代表性论文 、 的作者。 李靖欣 对 3个创新点均有贡献, 负责资料的统计分析, 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60%,参与代表性论文的。 1 黄守杰 对《接种管理系统软件》软件著作权以及创新点 2和 3中戊肝疫苗临床研究有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60%,是代表性论文 1作者,代表性论文 作者。 1 周诚 对戊肝疫苗临床试验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50%。 1 潘红星 对 3个创新点均有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50%,代表性论文 、 的作者。 1李亮 对 3个创新点均有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40%,代表性论文。 1胡建利 对 3个创新点均有贡献,该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 30%,参与代表性论文的 和 和 代表性论文的。 — 15 — 项目名称: 轨道车辆自动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主要 完成单位: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程学院 主要完成人: 史 翔 金元贵 刘文平 史金飞 徐官 南 张 伟 朱松青 高文明 丁瑞权 王章忠 曾思文 茅 飞 刘斌坤 李晓军 徐 庆 项目简介: 轨道交通 具有运量大、速度快、 低碳 环保 、成本低、人均占地小等特点, 是 现代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向之一。 作为轨道车辆中供乘客上下的自动门系统,直接涉及车辆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是国际车辆制造商除转向架外另一最重要的采购部件,被铁道部定义为 A类零部件,被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20本)》列入鼓励发展类项目。 对自动门而言,在无人操纵情况下,要实现自动开、关门。 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门必须处于安全锁 闭状态,因而其运动、锁闭以及产业化实现是其主要核心技术,过去一直被外国公司所垄断;同时由于国内轨道车辆经常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车体变形大,对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开发出既安全可靠又符合国情的门产品,是摆在产业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项目在国家和省部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通过自主创新,在锁闭、运动以及产业化实现等方面重点突破 ,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门系统,实现了自动门系统的国产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技术内容:( 1) 首创轨道车辆自动门 系统 “ 无锁而闭 ” 和“ 无源自解锁”的核心技术 ,突破了传统锁闭有“源”有“锁”的技术壁垒。 通过将 等螺距螺杆与螺母的面接触改变为线接触,发 展了一种新型 变导程 螺旋 传动原理,并利用此原理 发明了 一种 无源螺旋门机锁闭机构 , 实现自动门 系统锁闭的 “ 无锁而闭 ” 和 “ 无源自解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