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镇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摘要:

图根点总数的 30 用极坐标法加密的控制点应变动棱镜高度两次或进行往返观测以作校核两组坐标较差坐标反算间距较差均不应大于图上 02mm 表 6 加密技术要求 项目 仪器类型 方 法 测回数 最大边长 固定角不符 值 测距 Ⅱ级 单程观测 1 200 测角 DJ6 方向法联测二个已知方向 1 ≤177。 40〃 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其边数不应超过 12 条边数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垂直角对向观测 2 测回为保证测角量边的准确性导线采用三联脚架法进行施测 62 碎部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处理 1采集碎部数据使用多台动态 GPS和全站仪进行全野外数字化采集其观测的数据直接存入 GPS 手薄和全站仪内存通过通讯软件输入计算机并对当天的全部观测数据备份保存 2 采集碎部数据的方法地物地貌等碎部点采用解析法进行三维坐标数据采集 GPS_RTK 流动站施测时 GPS 天线相位中心投影位置应对准所测点位置观测 5个历元仪器自动求其平均值全站仪施测时照准所测点位置观测左折水平角半测回垂直角半测回距离测量一次碎部数据应按统一要求编码并绘制草图草图的详尽程度应以能满足计算机数据处理为准同一点在草图上和输入记录编号要一致 7 数字地形测量 71 施测方案 11000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采用数字化测量地形地物点采用全站仪数字采集图根控制采用双频 GPS RTK 方式布设地形图编辑软件采用南方测绘公司的CASS60 地形地籍成图软件成图 测区 11000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 绘总面积 30 平方公里 地形图分幅 11000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采用梯形分幅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等高距均为 1m 边界按甲方设计范围由于采用数字方法测图各外围图幅均需测出边界范围外 100m 72 图根控制测量 1 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在首级控制测量基础上进行加密加密方式为双频 GPS动态 RTK 方式测量 RTK 图根测量点校正来自于首级 GPS 网静态观测数据 WGS84坐标和静态平差 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校正点 6个校正最大水平残差≤ 10mm高程残差为≤ 10mmRTK 测点精度限制为平面177。 ≤ 15mm 高程177。 ≤ 15mm 存储时间限制≥20秒 动态 RTK 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对点器对点天线高量取至 mm 2 图根点的密度以能满足测图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需要为原则每平方公里内 12020比例尺不少于 7个点 15000比例尺不少于 3个点并应均匀分布于测区 3 图根埋石点的数量包括基本控制点 1202020000 比例尺每幅不少于 2个点图根点的平均点距一般在 350米 500米图根点应选在通视良好易于测图的位置上并埋设木桩或标石埋石点至少应于另一个相邻的埋石点通视并分布均匀图根点的编号为 TG1 TG 代表图根点; 1 代表组别 为图根点的编号本次施测共有 9 个测量组故图根点的编号从 TG1到 TG9 4 当图根点的密度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利用动态 RTK 方式进行解析图根加密或采用全站仪以测距附和导线支导线极坐标支点补充测站点其边长角度测量以及平差计算同图根点的技术要求相同 5 在基本控制点图根点上补充极坐标支点时必须重新设置仪器整平量取仪器高并以两个已知点方向分别测定或改变棱镜高测定其坐标和高程当两次测得坐标和高程较差不大于 10cm 取其平均值支导线发展不应超过三站支导线全长不超过 600 米采用动态 RTK 方式加密临时图根点时测量方式与前面相同 施测技 术要求见下表 表 7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长度 m 相对 闭合差 边长 测角中误差〃 DJ6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一般 首级控制 一般 首级控制 ≤ 01M ≤ 12020 ≤ 15 测图最大视距 30 20 1 60 40 注 M 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n 为测站数 表 8 图根水准的主要技术要求 仪器 类型 1Km 高差中误差 mm 附和路线 长度 Km 视线长度 m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mm 与已知点联测 附和或闭合路线 平地 山地 DS10 20 ≤ 5 ≤ 100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40 12 注 L 为往返测程附和或环线的水准路线的长度Kmn 为测站数 表 9 计算取值精度的要求 观测方向或垂直 角值〃 各项修正值 〃 方位角 〃 边长及坐标 m 高程 m 6 或 10 6 或 10 6 或 10 0001 0001 73 数字测图 731 施测方法与测绘标准 施测方法为全站仪数字测图测图比例尺 15000成图比 15000数字地形图数据采集按 15000 要求进行采集内业编辑时适当进行取舍 测绘内容测区内全部地形地貌和地物 地形图的测绘标准按 15000 比例尺地形 图进行测绘等高距为 1m 地形点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采集地形点的密度一般地区不应超过 125 米一点地形复杂地区不应超过 75 米一点地物点测量也采用全站仪采集地物各拐点坐标并绘制地物草图和注明拐点测点号本区有部分草场地施测时应把草场地的位置及面积详细测出测区内的自然路也应详细测出 732 外业数据采集 1 数字测图时仪器应准确对准测点先以较远的已知点定向再用其它已知点进行检核其坐标和高程较差不大于 10cm 2 地形点主要采用极坐标法测定在山区可采用交会法测定在居民区也可采用量边推算等方法测站点测定地物点地形点的最大视 距不超过 400 米 3 每一个立镜人员要自绘草图对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山顶和鞍部要测绘清楚用于构成地面高程模型三角网的高程点应分布均匀并与地貌特征线点搭配适当 4 当测站转站时应在接图部分测一些重合点通过坐标进行检查 74 内业图形编辑 1 图形的分幅 15000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地形地物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取舍 15000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绘制采用梯形分幅使用新的图幅编号采用地名地物名和高程点名命名 2 地形图成图精度 ⑴坐标网格长度误差小于 001mm 内图廓对角线误差小于 0002mm ⑵展点误差小于图上 0001mm 3 对外业采集的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中按组别分别建立相应目录对数据进行检查后存储到计算机中并做好备份把原始数据编辑成 CASS60 展点的 dat 数据文件 4 在 CASS60 上展绘外业测点点号根据草图上各点的点号位置连线情况编辑成具有属性码的点状线状和面状的图形要素地形图数据分层按 CASS60 中的数据分层执行 5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在建立地面高程模型 DTM之前应剔除明显高出地面的道路点和不能代表当地高程的碎部点将山脊线山谷线坡度变化线地貌变向线坡顶线和坡底线等用复合线绘成地性线使用选择地性线功能在构 DTM 三角网之 前先选定这些地性线这样才能生成合理的 DTM 三角网然后绘制等高线对不合理的等高线做局部修整 6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的密度为每平方分米 515点在地形破碎地物密集的地区适当增加注记点应尽量选在明显地物地貌特征点的基础上力求分布均匀高程注记至 01 米 7 等高线编辑时颜色选用 40 色等高线过高程注记点时不剪切其余表示按图式要求进行编辑 8 本区地形图测绘主要内容和表示方法 81 控制点 1 在地形图上控制点以响应符号表示非埋石图根点根据需要表示测站点图上不表示 2 居民区内的控制点如影响居民地或街区形状其点名高程可省略控制 点与烟囱水塔等地物重合而地物不能依比例尺表示时只绘其独立符号控制点符号可省略按图式规定进行注记 82 地质工程 各类地质工程如砖孔探井探槽坑口等应准确测绘并按相应符号表示坑口以小矿井符号表示并加注探字 83 居民地 1 房屋以墙基脚为准一般不综合应逐个表示不同层数不同结构主要房屋和次要房屋要分开表示房屋毗连庭院套第的老街坊区应根据形式不一房屋高低不同墙基前后不齐且超出 2 米时进行分割表示当楼房二层以上建筑物超出底层时且注记在房屋主体 2房屋结构层数注在房屋中间房屋材质分为木土铁砖混和砼等如砖 2混 4等除以砖混为材 质的房屋不注记材质以外其它房屋均注记材质 8 层以上住宅楼注砼如砼 8 天井加注天井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