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ckettracer的数据链路层数据格式的分析网络通信基础课程设计内容摘要:

内部计算机可以相互连接。 可以却不能与其它公司连接。 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计算机之间相互传输的信息对方不能理解。 所以不能互联。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其内容如下: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 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口。 这可以包括加密服务。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 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 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 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受方则相反。 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 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 网络层叫包 数据链路层叫帧 物理层叫比特流 这样的叫法叫PDU (协议数据单元)OSI中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作用。 比如网络层就要管理本机的IP的目的地的IP。 数据链路层就要管理MAC地址(介质访问控制)等等,所以在每层拆分数据后要进行封装,以完成接受方与本机相互联系通信的作用。 OSI模型用途相当广泛。 比如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等很多网络设备的设计都是参照OSI模型设计的。 数据链路层在OSI参考模型中的位置与物理层一样,同样是属于基础的低层,是网络通信的基础。 不过这里的数据链路与物理层的物理线路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物理线路仅是一条提供信号通过的路径,包括通信双方网卡接口之间的线路,是静态的;而这里的数据链路则是指包括了数据和通信规程的网络连接路径,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从路径上来说,它除了物理线路这一段外,还包括通信双方的计算机。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非常重要的一层,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中,与数据链路层相关的协议非常多,如局域网中的IEEE (基本局域网问题)、IEEE (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