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0~ 2020 年)》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系列文件精神,围绕‚ 两区 ‛经济开发,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秉承‚责任‛校训,践行‚与市场共舞、助群雁起飞‛办学理念,‚多元参与、合作共治‛创新体制机制,‚对接纺织、服务园区‛打造专业特色,‚引派结合、校企互通‛建设双师队伍,‚研发与培训并重、交流与合作并举‛助推经济发展,培养‚崇德、尚能、博知、敏行‛的‚双高‛人才,增强社会服务和区域辐射能力,带动黄河三角洲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联合魏 桥创业集团等区域骨干企业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创新‚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体制机制,建成黄河三角洲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适应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对接纺织家纺等主导产业,创新‚厂校共育、分段实施‛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双高‛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领导能力提升‛等四大工程,建成高职‚双师‛教育教学人才的集聚区;建立校企合作的立项、研发、应用、推广一体化的成果开发模式,开展项目化、实用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建成优质职教资源的辐射区;到2020 年,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办学效益、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二)建设思路与具体目标 1.‚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以市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策,吸纳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学生家长、学生代表、校友等利益相关方,成立市、校、院(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组织,以董事会或理事会为主要形式,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优化合作环境。 市政府出台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在‚十二五‛规划中统筹高职教育发展,加大校企合作支持力度,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落实 税收优惠,增设专项补贴,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积极性。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8 构建多元体制。 学校出台开门办学的实施意见,系统规划、创新实践办学体制机制。 一是成立学校理事会和二级学院(专业)董事会。 市政府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建设,提供设备、师资等资源;学校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 二是创办独立的市场化教育实体。 信息工程学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基础,与思科、华三等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由学院控股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董事会管理,独立运作。 完善内部机制。 一是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矩 阵组织,以项目管理为手段,紧密融合利益相关方,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二是规划和设计学校制度体系,修订和完善现行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构建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内部政策环境。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体制和‚矩阵组织、项目管理‛的内部管理机制,整合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办学形式,增强办学活力。 2.‚对接纺织,服务园区‛的重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适应‚ 两区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滨州‚中国家纺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针对纺织 家纺等六大支柱产业,建设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等 7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 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多途径、多形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专业调整和优化机制。 市政府根据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全市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发布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价位信息,分析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布局,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指导意见。 董事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专业调整意见,规划设置新上专业。 学校每年至少开展 1 次专业调研,深入区 域企业、人才市场及职业院校,综合岗位需求、专业布点等各类信息,确定专业发展规划和调整方案。 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突出纺织产品质量控制方向,深化‚校企互动、产学结合‛模式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突出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与管理方向,深化‚厂校共育、分段实施‛模式改革;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突出发酵和植物组培方向,深化‚学做循环,能力提升‛模式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突出网络建设、管理、应用开发方向,深化‚多元合一、五段式‛模式改革。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各重点专业与 企业一起,根据‚市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9 场需求与人才规格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岗位要求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双证制度与就业能力紧密结合‛的‚四结合‛总体要求,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标准,基于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双融、三基于‛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工科类专业‚融合企业技术标准、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基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类专业‚融合职(执)业资格标准、筛选企业典型案例、基于工作业务流程‛开发课程。 到 2020 年,开发 7 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68 门工学结合、职业能力突出、理论 实践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课程标准、教材、课件、网络课程等配套的立体教学资源;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达到实训总学时的 80%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 90%以上。 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或模拟软件营造职业环境,有针对性地灵活采用并创新任务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工作来学习‛创新教学形态,融教学做于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引入东方花卉公司生产技术标准,设置相对独立的石斛组培快繁等系列 典型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到最终评价,均由学生负责。 通过真实项目,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工作过程和各个技术环节。 3.厂校紧密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原则,各重点建设专业在发展提升‚筑巢引凤、引凤筑巢‛、‚院园一体、院企一体‛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基础上, 建成融 教学 实训、 社会 培训、 产品 生产、技能鉴定、科技 研发、成果推广等于一体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 训广场‛, 创新实践‚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共建共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本着服务学 生、服务企业、服务教学的原则,科学规划,注重实效,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建设实训基地 ,建 成 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 训广场。 工科类专业引进企业真设备、真工艺、真产品,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创设一体化实训场所;管理类专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强化ERP 沙盘、模拟实训室、虚拟管理,形成具有专业特点的实训实践体系。 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与董事企业共同出资,建成具有生产规模的转杯纺生产专线,开展生产经营、员工培训、教师实践、学生实训等;护理专业通过提供场所与医疗企业合作建设校内附属医院,实现‚学岗直 通‛。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0 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向企业注入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强化教育功能,形成‚厂中校‛,建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习实训学生与实践锻炼教师共同完成岗位工作、教学任务和研发项目,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师生职业能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在 企业 建立 工作站,延伸教学管理职能,实现实习岗位跟进、指导教师跟进、教学管理跟进、课程任务跟进、过程评价跟进等‚五个跟进‛,构建实习实训全过程管理模式。 加强实训和顶岗实习。 按照‚学期调整、时段拉长、任务渗透、课堂延伸‛的要求,适应企 业生产周期和实际工作时段,设计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依托‚校中厂‛、‚厂中校‛,灵活开展实训教学。 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典型网络工程项目,设计‚网络组建、管理‛等 5个教学工作任务;为适应网络工程施工周期,每个教学工作任务打破固定学期,在完成课程学习内容后,学生分组循环,分别开展 3 个月的‚教学引导项目‛实训和 20天的‚企业施工项目‛同步实战。 到 2020 年,校企共建 89 个实训中心(实训室) , 形成 ‚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 训广场‛ ;建成 300 家长期稳定校外实训基地 ; 生产性实训时间达到实践教学总时间的 80%以上, 学生顶岗实习留用率达到 50%以上。 4.‚引派结合、校企互通‛的师资队伍和领导能力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 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制定专业教师服务企业管理办法,企业研修纳入职称量化赋分指标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企业研修锻炼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魏桥创业等企业工作站,搭建企业锻炼平台,把研修锻炼、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及兼职教师聘用有机结合起来。 自 2020 年起,3 年内完成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每学期按不低于 20%的比例选派教师到企业研修锻炼,聘用的专业教师须有 2 年以上行业企业经历。 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工程。 到 2020 年,从行业企业聘用 15 名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人物或规模以上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总体规划专业建设;从校内选拔 30 名左右的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促进专业发展,提升研发水平。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校企互聘,双向流动‛,聘请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和兼职教师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 规范兼职教师聘任资格,提高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到 2020 年,全校建成不少于 700 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2020~ 2020 学年第二学期 全校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 30%以上,此后每学期递增 5%以上。 2020 年安排兼职教师评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1 审讲师 3名; 2020 年评审副教授 2 名、讲师 10名; 2020 年,评审副教授 3名、讲师15 名。 领导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领导干部业务培训,实施领导对接企业制度,到优秀企业挂职,进示范院校交流,去发达地区学习,定期培训,常态实施,密切校企关系,提升办学理念,增强战略思维。 学校班子成员及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都要联系一个企业,每年选派 3~ 5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到示范院校和知名企业挂职锻炼。 5.适应‚双高‛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建设 构 建‚ 4321‛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矩阵组织,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公众 4 个监控主体的积极性;明确教学单位、教师、学生 3 个监控对象;建设监控信息处理和纠偏 2个系统;突出教学过程 1 个监控重点;注重人才需求调研、教学实施的过程监控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 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实现校企联合监控;实施教学信息网络化管理,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形成自觉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良性管理机制。 改革课业评价方式。 校企共同制定学生考评标准,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学校与企业、技 能考核与知识考试、过程测试与期末考核、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等‚四结合‛评价法。 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发酵技术》课程,学习过程采用‚文件夹‛评价方式,校企双方共同记录平时表现、任务完成、实践技能、课外活动、技能大赛等情况,结合发酵工技能鉴定及期末考核给予课业总评,并对参加生物技术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6.面向‚ 两区 ‛ 经济 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高水平专业建设带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实验实训条件改善提升技术研发的装备水平;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面向‚ 两区 ‛经济 发展, 教师深入企业、社区和中职学校,服务企业和社会需求,实施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传播辐射、技术技能培训教育、新技术研发推广。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机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技术需求,‚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建立校企合作的立项、研发、应用、推广一体化成果开发模式,使技术服务成为促进和推动校企合作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力争 3年内承担各级各类纵向课题 30 项,面向中小企业完成委托课题 30项,申请专利 10 项;技术服务收入逐年递增,三年内完成 779 万元。 广泛开展社会培训。 依托山东省现代 农业技术培训等基地,实施‚滨州职业学院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2 金钥匙社会培训工程服务滨州行动计划‛,制定社会培训工作考核办法,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受训人员‚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面向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培训达 87000 人次;面向企业职工、社会成员及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 2020 人次。 增强骨干带头作用。 联合区域职教中心、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组建中高职衔接的网络体系,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区域职教师资培训达 300 人次,中职生培训达3000 人次;扩大与中西部院校的对口交流,对口交流中西部院校达到。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四百转为好。 在综合考虑地情况下,选用每 分钟两百一四六转就行。 其速度分析图如图( 32) 图 32 图中, θ 为 物料 猪肉 的绝对运动速度 vf 的方向与法线 的 偏一摩擦角。 若将 vf 分解,可得物料 猪肉 的轴向速度 vz 和切线速度 v1。 轴向速度 导致 物料 猪肉 沿着输送方向移动,物料 猪肉 在输送过程中 地 搅拌和翻动 是通过 切向速度 完成的。 10 根据速度图的分析
型处理中,运用各种造型因素,如体型的大小。 空间的虚实、细部的疏密等手法,作纵横交错,相互穿插的处理,形成丰富的韵律感。 各种韵律所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体型处理中,既要注意有规律的重复。 又要有意识地组织有规律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解决建筑型体中的韵律问题。 建筑形式应具有简洁而附有表现力的几何形式,以突出建筑的时代感与标志性,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材料,以增强其表 现力。 整体上丰富城市轮廓线
...................................................................87 全文检索 ...............................................................................................................88 地方志阅读 ....
in a matrix R0 (n, m), by duplicating, for each Ui of R, the row in R associated to Ui with cardinality of Ui . It is also possible to obtain a matrix associated to the database B, by replacing, for
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支持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了全党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1978年 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