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内容摘要:
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支持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了全党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1978年 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 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项重要贡献,就是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处理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进而掀开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期的重新确立,决不是对民主革命时期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的基础上所作的回归,因而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确立,是发展。 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中: (一)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地位。 (二)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 (三)完整系统地表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 (四)突出强调了要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达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 “不解放思想,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年第 1版,第 131页 )。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生产实践是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必须尊重群众的愿望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所谓理论的精髓,就是贯穿一切的、内在的能赋予理论生命力的东西,是理论体系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线索。 (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一、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的重大意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坚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与时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通 12 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 方面的创新。 专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⒈模块目标 ( 1)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 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2)知识目标 1 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 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 济、文化、纲领 ⒉本模块教学设计 周次 课时 二级模块名称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实训项目 实训成果 3 4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4 4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项目设计思想与项目安排的说明: 13 教学难点: 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 教具准备: 案例资料。 教学内容: 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时教案 课 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课 时: 8 教学班级: 任课教师: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 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知识目标: 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知 识 点 : ( 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 2)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实训项目: 实训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理解旧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近代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14 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近代中国革命不能获胜的根本原因。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斗争方向。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 的主要障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是一般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与社 会主义相联系,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毛泽东指出:“国体 —— 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政体 —— 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的文化”。 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 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近代中国的国情规定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5 统一战线 ( 1)、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 2)、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3)、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原则 ( 4)、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武装斗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武装斗争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过程。 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 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 、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 1)人民军队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军队日常工作的方针和方法。 ( 2)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战争与革命根据地的关系。 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相结合。 (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 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十大军事原则。 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 1)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 党的自身建设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党的自身建设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党的自身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 党的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 2)党的自身建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 党的自身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是掌握这两个武器 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该理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6 专题 三、社会主义 的艰难 探索 ⒈模块目标 ( 1)能力目标 1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2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 3 能够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坚定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的信念。 ( 2)知识目标 1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2 能够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3 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对后来改革开放的影响。 ⒉本模块教学设计 周次 课时 二级模块名称 三 级模块名称 教学视频 参考 资料 5 4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491956) 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背景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关于社会主义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
相关推荐
in a matrix R0 (n, m), by duplicating, for each Ui of R, the row in R associated to Ui with cardinality of Ui . It is also possible to obtain a matrix associated to the database B, by replacing, for
...................................................................87 全文检索 ...............................................................................................................88 地方志阅读 ....
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0~ 2020 年)》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系列文件精神,围绕‚ 两区 ‛经济开发,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秉承‚责任‛校训,践行‚与市场共舞、助群雁起飞‛办学理念,‚多元参与、合作共治‛创新体制机制,‚对接纺织、服务园区‛打造专业特色,‚引派结合、校企互通‛建设双师队伍,‚研发与培训并重、交流与合作并举‛助推经济发展
服务器能够很方便的进行安装与配置,由于 Domino/Notes 服务器支持多种协议,因此可以在具有不同协议的工作站之间进行通讯。 图 2 显示的是在基本的 LAN 环境中增加 Notes 服务器的网络结构,它支持现存网络中的通讯协议,同时为远程用户提供例如拨号上网访问方式。 Domino/Notes 服务器实施的安全步骤是重要和有效的,其授权访问采用双密钥方式
方 法 等 级 三 等 四 等 一、二级 卫星高度角,(186。 ) 静 态 ≥ 15 ≥ 15 ≥ 15 快速静态 有效观测卫星个数 静 态 ≥ 4 ≥ 4 ≥ 4 快速静态 ≥ 5 ≥ 5 ≥ 5 平均重复设站数 静 态 ≥ 2 ≥ ≥ 快速静态 时段长度 min 静 态 ≥ 60 ≥ 45 ≥ 45 快速静态 ≥ 20 ≥ 15 ≥ 5 数据采样间隔, s 静 态 1560 1560
饰和保护室内墙壁,使其美观整洁而所用 的涂料即为内墙涂料。 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热性、耐洗刷性、稳定性。 总体来看,建筑涂料具有 工期短、工效高、工艺简单、色彩丰富、质感逼真、装饰效果好、造价较低、维修方便、更新方便 等特点。 2. 2 建筑涂料的 选用 建筑涂料总的选择原则是:装饰效果好,经久耐用,经济合理。 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建筑物各装饰部位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对涂料的耐水性、耐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