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内容摘要:

实施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教学任务和项目的选择、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环境氛围的建设、教学监控与评价等,即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 通过走访行业企业、召开专家分析论证会,共确定了电子产品测试、 SMT 生产设备维护、质量管理、物料采购、电子产品设计、 PCB设计、技术文员、复杂器件应用与测试技术支持、产品销售等 10 个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电子产品测试 、电子生产工艺管理( SMT)、质量管理、智能电子产品设计、 PCB设计、销售与服务等 6个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 确定了新的课程体系思路:以 “工作过程 ”为导向, “典型产品贯穿式 ”的教学做考一体化课程; 加强基础课程系统建设,服务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 ”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 加强实践教学,形成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增强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潜力; “以工为主,渗透商科 ”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 “管理、服务、经营 ”特长的电子技术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1. 课程、教材建设 6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牵动作用,带动其它课程建设,自专业建设立项以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效地开展了有计划、分层次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抓好学校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立起以学校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和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为龙头的课程建设体系和良性课程建设与发展机制,成效显著,完成了 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 1门市级精品课程建设 3门院级精品课程的 建设成果。 为积极推进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 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本专业全面系统地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经过两年多年建设,本专业教材建设取得如下成果:主编 /参编出版教材 3 本,均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为了符合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情况,自编教材及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指导书 11 本;在选用教材时,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规划教材。 7 2. 教学手段改革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推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宗旨,通过采用项目式教学、现场式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效果,采用灵活多元的考核评介方式,融 “教、学、做 ”为一体。 具体内容如下: ( 1)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 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基于项目引导、行动导向,即在读、做、想、学等方面环环紧扣,师生互动,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目前已经完成《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数字电子技术与实践》、《直流与交流测试与 设计》、《智能电子技术实践》等 4门项目式课程的开发。 ( 2)采用现场式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法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情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采用现场式教学方式的有《 SMT 综合实训》、《电视技术实践》等课程,这样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8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材料 ( 3)采用教学做一体式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和教学情境为辅助,学生 “学中做,做中学 ”,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活 动的主体,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 目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有《智能电子技术实践》、《高频电子线路》、《信号处理基础》、《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实践( HC08)》、《电子 CAD》等。 ( 4) 教学手段改革 广泛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 Moodel 网站教学资源及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 5)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取消传统的单一的闭卷 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重视实践环节的考核,重视项目化考核,重视阶段化考核,素质表现也体现在考核中。 (6)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间实验室,并配备了较好的设备,作为本专业学生的电子技术第二课堂活动场所,让学生 “电子协会 ”与本专业教研室挂钩,在活动期间,由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 从 2020年起电子工程系开展了每年一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2020年起电子工程系组织了每年一次 “挑战杯 ”技能竞赛。 教学手段的 改革带来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比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 专任教师 22 名,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 9名,中级职称 12人,初级职称 1人。 以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和 “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作为重点,近三年先后选派 11 名专业教师到德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进修学习, 15人次下企业锻炼, 30人次参加省教育厅、教指委、国家示范高职院等组织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学习培训, 50多人次参加新技术培训、考评员培训和技能培训。 通过全面推行 “一师一 企 ”制度和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提高 “双师 ”素质师资队伍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现有 20名兼职教师。 其中 18名电子信息类科研院所以及传感网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2名 SMT行业有影响的能工巧匠,担任 SMT 实训指导教师;通过兼职教师每学期 2次的教研活动、每年 1次的说课竞赛和与校 9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材料 内导师的互动交流,提升其职教理念与教学水平,达到 “校企互通、专兼结合 ”。 在学院领导的关心下,本专业教师的努力,本专业近两年在教科 研工作方面硕果累累。 近3 年来本教学团队先后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 6 项,院级课题 12 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 5项;市级、院级教学成果奖 3项;近 3年本团队共 20人次获得学院教学优秀表彰。 在各类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 11 篇,获实用新型专利 19余项,为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编、参编教材 3本,参与并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2门(《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 AUTOCAD》、获得市级精品课程 1门《电视技术与实践》),院级精品课程 2 门《通信原理与应用》《电子 CAD》。 (四)教学条件完善 内实训基地 电子工程学院有专门的电子实训中心大楼,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有 20个,分别为:飞思卡尔《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教学应用实验室、 EDA 实验室、计算机组装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一)、电子工艺实训室(二)、电子工艺实训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