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杨经文先生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内容摘要:

力梯度,与建筑开口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类似气囊的作用,聚集并引导风流向建筑内部。 设计这种翼形墙体需要了解当地的主导风向,结合建筑的平面进深和建筑的形态,运动风洞试验或计量流体动力学模拟试验来验证,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建筑开口的大小、翼形墙体的形态、建筑墙体的朝向,以及内部平面布局等。 严谨的生物气候学设计手法 被 进一步发展深化了。  生态设计手法: 事实上,任 何建筑项目都与实存的地域性相关,其中场地的生物气候条件因为千百年来一直相对稳定而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参考因素,它对于一个建筑方案的决定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杨经文认为,“城市类型”建筑的设计必须源自城市本身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并且依据一种被动的、低能源消费的生物气候原理来进行。 尤其对一些生态环境已经被大量破坏的城市地段而言,如何合理利用相对不变的气候条件将直接关系到建筑在可持续性方面的表达。 相对而言,中小型建筑在各地传统的低层建筑中较易找到借鉴的模式,而现代技术含量较高的高层建筑由于受体量和建造技术的影响,往往很 难从反映地域特征中 体现可持续性。 而这恰恰是杨经文关注的领域,他在高层建筑如何反映地域特征和建构城市微气候等方面做了 许多有益尝试。 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能很明显看到马来西亚的骑楼、平台、通风屋面等传统形式对他的启发,这些具体形式被抽象成为了设计的基本元素加以运用。 充分利用气候等自然条件,并结合当前所能提供的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整体节能的目的,是杨经文以城市建筑可持续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研究和设计思路 .他提出的 “绿色摩天楼”概念向人们表明:在未来的城市建筑设计中,遵循整体节能和生物气候优先的生态原则是必然趋势。 生态摩天大楼与大部分封闭的、全空调的一般建筑相比不仅能节约能源消耗,同时在使用舒适性上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其设计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当 地纬度的太阳运动轨迹来考虑建筑的平面形式。 通过“总热交换值”指数 ( OTTV index) 的比较证明将高层 建筑的服务核布置在建筑周边是较节省能源的布局方式,这样既使楼、电梯间获得了自然通风和采光 ,让所有窗户都避免了太阳直射,同时又形成了方便使用者交流的集中 式大空间。 另外,设计时还特别注意该建筑的阴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其到周围建筑的视廊。 重视建筑的立面设计。 杨经文将建筑外墙视为环境的过滤器,由“两层皮” ( double skin) 的外墙构造所形成的复合构造或空气间层能够适当的调节室内的通风效果,并有保温隔热的作用。 同时立面的用材也很重要,吉隆坡的伯斯特大厦为适应炎热的天气,采用了通风隔热良好的铝板材料,很好地阻挡了热量向内部主体结构的扩散。 2)创造自然通风条件,减少空调的使用。 其原理是在建筑的迎风和背风面形成一定的风压,经计算当墙体开洞占整个墙面的 15%和 20%时,穿过墙洞的平均风速 能比当地风速高 18%节约能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缩小楼层平面的进深,以减少人工采光,充分利用自然的光线。 7。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