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小学班主任与小学班级管理内容摘要:
(三)班主任的管理素养是班级管理的要素 (四)班主任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班主任自我管理的内容 20 (一)认识角色 班主任作为一种社会角色 角色知觉 (二)学习角色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对班级管理理论再学习 在班级管理理论的运用中学习 在实践小学班主任角色的过程中学习角色 (三)塑造角色 (四)创新角色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自我修养 一、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一)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 (二)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管理者 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的一般素质 ( 1)管理理论知识素养 ( 2)管理能力素养 ①领导能力 ②交流与交往能力 ③应变能力 ④信息能力 ⑤研究管理的能力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特殊素质要求 ( 1)人文素养 ( 2)个性素养 二、班主任自我修养的方法 (一)反思 (二)学习 (三)创新性实践 第三节 班主任自我形象塑造 一、班主任的修养与自我形象塑造 21 二、班主任的自我形象与威信 (一)班级管理者的影响与班主任的威信 (二)班主任的威信来于良好的形象 三、确立理想的自我、塑造理想的自我 (一)确立理想的自我 明确良好班主任形象 把良好班主任 形象作为理想的自我 (二)塑造理想的自我 认识现实的自我 实践理想的自我 思考与探究 一、结合本章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理解下列重要概念 自我管理 班主任素养 班主任自我形象 二、案例讨论 结合教材中《让我慢慢地靠近你》这篇小学班主任树立威信的故事,谈谈小学班主任怎样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22 23 《现代教育学原理》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员通过学习,了解现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重点阐述与新一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的内容,把 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二、本课程总学时: 60 学时,其中面授 40 学时,自学 20 学时。 三、本课程考核形式:考试 四、本课程使用的参考书目: 《 现代教育理论 》, 扈中平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版 《公共教育学教程》,吴翠龄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年版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余文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版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在教育学界,“教育”定义与定义的 方法难以统一。 人们一般是从社会、个人这两个角度来给“教育”下定义。 我国和前苏联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划分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 广义的教育一般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者受社会委托,利用学校这一机构,借助教育内容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 )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的区别联系:二者都是培养人的活动。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但是,二者不能等同。 广义的教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已产生,它存在于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之中。 而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虽然包含在广义教育的概念之中,但是它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并非广义教育所共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原始性 24 教育的全民性和无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主导性 学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这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 1)学校的产生,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客观需要 ( 2)学校的产生,又是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水平 学校的产生需具备的必要条件: ( 1)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 2)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间接经验; ( 3)有了记载和传递经验的工具 —— 文字 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学校教育的无生产性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普及性(民主性) 教育的多样性 第二节 教育学概 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性质及研究内容 教育学的性质: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性、实用性) 学校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教育一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理论等。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教育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研究、探讨也逐渐深化。 总 的来说,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科学化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 25 在欧洲,从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 16 世纪,即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约 2020 年 在我国,从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 19 世纪末,即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约 2500 年左右 中国的许多古籍中记载了早期的教育成就。 如《论语》一书,就有孔子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 如“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 教”等,这些见解十分有价值。 我国古籍中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特别是对教与学中的许多问题作了阐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记载了教育研究成果。 独立形态阶段 从 16 世纪到 19 世纪末 在欧洲,捷克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 1592— 1670)于 1632 年发表了《大教学论》。 他在这著作中,对教育的问题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从教育目的、作用到组织、方法等都予以阐述,特 别是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一套系统的理论,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806 年)、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 1693 年)、斯宾塞的《教育论》、法国卢梭的《爱弥儿》( 1762 年)等 科学化阶段(蓬勃发展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来 现在的教育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出现了许多门类和分支,构成教育科学体系。 从教育学中分化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等,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家庭教育 学,军事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等。 同时,还出现了边缘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生态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工程学、教育时间学、教育未来学、教育预测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法学、教育财政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卫生学、教育结构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等。 还有学科教育学。 教育学科在不断地分化与综合 第三节 教师与教育学 一、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教育工作责任感 掌握教育基本原理,增 强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拓宽教育视野,培养教育研究能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二、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要求: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6 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学习相关学科 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章 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教育受生产力制约 (一)、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制约教育内容 (四)、生产力制约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二、教育受政治制约 (一)、政治决定教育的 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三)、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四)、政治决定教育内容体系 三、教育受文化制约 (一)、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三)、社会文化通过各种载体发挥教育作用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具有经济效益,能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 (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和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 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播思想意识来实现的。 ) (一)、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27 (三)、学校是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传递文化) (二)、教育是改造文化的重要手段(选择、整理文化) (三)、教育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一)、新的 发展观 (二)、新的伦理观 (三)、新的时空观 (四)、新的思维观 二、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内涵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什么是遗传素质。 所谓遗传素质,是指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 作用 (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生理基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正常的儿童,都有人类的遗传素质,这是遗传素质的共性,但是,每个儿童的遗传素质也存在着差异。 唯物主义者承认人们在遗传素质上存在差异,但对一般正常的人来说,差别不是很大,而且也不是人的发展中的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天生低常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天生超常儿童来说,能否发挥其先天素质上的优势,还要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体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制约。 28 ( 3)遗传素质并不能决定个体的发展 (既不能否定或忽视遗传素质的作 用,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否则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 )原因有二: 其一,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其二,正常人在遗传素质上的差异并不是很大,而且这种差异也不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个别特点,并不完全由先天条件决定,主要是由教育、环境的影响、个人主观努力程度决定的。 “遗传决定论”的典型代表: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 霍尔 奥地利儿童心理学家彪勒 西方遗传决定论创始人、英国人类学家高尔登 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 利”“疾恶” “好声色”等情欲。 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作是固定不变的,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得力量。 把儿童的发展看作由先天不变的遗传素质所决定,儿童的发展过程仅是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社会生活条件。小学班主任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小学班主任与小学班级管理
相关推荐
可多选,仔细考虑后,请在序号上打 “√ ”即可。 对你为促进我校校本课程研究而做出的努力,深表感谢。 一、你希望我校“《成长的足迹》德育教育系列”校本课程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⑴ 习惯养成方面 ⑵ 文明礼仪方面 ⑶ 中华传统美德方面 ⑷ 人物传记方面 ⑸ 心理健康方面 ⑹ 民族精神方面 ⑺ 理想信念方面 ⑻ 办学理念方面 ⑼ 灿烂文化方面 ⑽ 其他:(请您补充) 二、你希望像老师一样
LLCON (*((volatile unsigned char *) 0xE01FC080)) //PLL 控制位保持寄存器 define PLLCFG (*((volatile unsigned char *) 0xE01FC084)) //PLL 配置值保持寄存器 define PLLSTAT (*((volatile unsigned short*) 0xE01FC088))
介质,就目前来说,双绞线通常被做为建筑物内局域网的主要通信介质,而各建筑物之间的局域网主干通常采用光纤作为通信介质。 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 UTP)和屏蔽双绞线( STP)两大类,其中,屏蔽双绞线又可细分为 3 类、 5 类两种,非屏蔽双绞线又可细分为 3 类、 4类、 5 类、超 5 类 4 种。 屏蔽双绞线与非屏蔽双绞线的区别
,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实施探究式教学、创新教育的关键。 学生未养成和具备 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良好习惯和技能。 搜集整理资料是科学学习过程中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 搜集资料又分为间接获得前 人的经验和用实验观察的方法直接获取资料,这些方法都可以丰富知识。 而整理资料又可以增长技能,培养素养。 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加有效的实施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
作物品种和湿度的适应性好 ; 凹板筛面积大 , 分离能力强 ; 引转动惯量大 , 运转平稳 , 适应超负荷的性能良好 ; 凹板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1961660126 课件之家的资料精心整理好资料 曲率小 ,喂进脱粒室的茎秆折断少 , 有利于减少功率消耗 [11]。 L取 1200mm, l取 300mm。 则 由上式可得: mmD 382 , 由上式可得: mmD 300。 滚筒直径一般为
板使用量: 1轴 ( ++) 1 2=㎡ 3轴 ( 3++ 2) 2=㎡ 4轴 ㎡ 6轴 ( 3+5+) 2=㎡ 在 1轴与 3轴之间的斜梁: 2=㎡ 在 4轴与 6轴之间的斜梁: 2=㎡ 7轴 {( +3+5+3+) } 2=15㎡ 8轴 {( +2++2+3) 2} 2=3㎡ 9轴 {( +3+5+3+) 4} 2=㎡ 10轴 {( 3++2++2+3) } 2 =㎡ 11轴 (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