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大纲内容摘要:
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统称为“德育”(国家教委:《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1998),这即是“大德育”的由来。 所谓“小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国际上通行的即是“小德育”。 大德育的说法与做法,有其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德育之“名”如何解决,目前似乎没有最好的办法。 (二) 传统的德育 观:德育即转化 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 (三) 现代的德育观:建构论的主张 学生是道德活动和德育活动的主体; 德育过程不是转化,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的主动建构; 道德建构的目的不是达成新的知识,而是形成新的道德价值、意义与态度; 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 二、德育政治化批判 建国以来,学校德育的最大教训就是德育政治化。 (一)德育政治化的含义: (二)德育政治化与德育脱离政治都是错误的:德育与政治是什么关系。 今天应该强调学校对政治要求的选择。 (三)道德教育不是 政治教育:道德与政治有别;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存在五大区别。 (四)政治教育辨识。 57 三、思想教育:思想统一与思想自由的矛盾 (一)我国文化传统对于统一的追求: (二)思想的本质在于自由。 (三)思想统一与思想自由的矛盾如何解决。 承认每个人有胡思乱想的权力。 四、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讨论。 第二讲 德育应该是什么。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课程所表达的都是“应该是什么”,是在追求“理想的德育是什么。 ”但本讲主要是从德育指导思想上来讲的。 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适应现实与超越现实的问题,二是为社会还是为个人的问题。 一、适应现实还是超越现实。 (一)机械适应论的主张与现实; (二)道德本身的超越性; (三)教育本身的超越性; (四)德育的超越:经济至上,物质主义,提升境界。 二、为社会还是为个人。 培养独立个体。 (一)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 (二)市场经济呼唤独立个体; (三)现代民主政治; (四)改造国民性。 第三讲 德育有什么用。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德育万能的社会期待与德育低效甚至无能的现实同时存在。 一、德育到底有哪些功能。 (一)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 ; (二)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 58 二、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与机制 (一)德育期望、德育活动、德育效果。 (二)实初级功能与次级功能之分。 三、德育地位:首位与次位甚至无位的矛盾。 (一)如何全面科学地解读德育首位。 (二)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德育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三)国家的德育价值观、校长的德育价值观、家长的德育价值观、学生的德育价值观是有差别的。 四、如何看待“非学校中心时代的”教育权威。 如何看待这一时代的德育地位。 (一)名至实归; (二)怀疑、指责、代替; (三)两个不可逆转的事实 —— 家长传递能力的上 升,大众传媒的普及。 (四)两种传递之比: 结论:德育是有限的。 第四讲 德育何以可能。 探讨学校德育的理论前提,提高德育理论的形上品味。 一、要不要道德。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人是道德的动物。 (二)但实际上人有没有道德。 这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二、为什么要道德。 (一)现有认识上的因果颠倒; (二)道德从哪里来。 最终根源:欲望无限与条件有限的矛盾;直接根源: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制度的保障。 (三)道德的关健在于:以利他的方式来利已。 人性是不可靠的。 三、要什么样的道德。 (一)传统的看法:道德教化 —— 人 民有没有自己的道德。 道德教育 —— 学生有没有自己的道德。 (二)文化时代的变化:后喻文化时代的特征;前喻文化时代的特征; 59 学生自有学生的道德。 四、道德可不可教。 (一)从常识谈起。 道与德应该分开来讲; (二)知识化的德育 ,对道有效,对德性很有限; (三)传统上理解,学校教育的三个优势对于道德教育来讲,并不是优势。 五、怎样教道德最有效。 (一)习惯思路:加强、加强再加强; (二)现存问题:病态、专横、形式; (三)出路:淡化德育。 结论: 第五讲 传统德育是怎样的。 本专题的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传统德育的 基本内容与实质;第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德育文化。 当前,我国出现了美化传统道德的危险倾向,更有必要 一、人文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二、道德理想主义 —— 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 (一)唯德是辅 (二)道德与政治:德政思想与仁政思想 (三)道德与经济:重义轻利 (四)道德与文学:文以载道。 三、德育目标 —— 成圣成贤,重在成为一个君子。 四、道德修养论与德育方法论 —— 性善论,向外与向内,向内用力。 五、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明君、君子、君子国与昏君、贪官、专制统治。 六、如何对待传统道 德文化。 (一)整体批判:传统道德型文明与现代法治型文明的比较,二者毫无共通之处。 (二)具体继承:理由与内容 60 第六讲 现代德育是怎样的。 认识德育现代化的两种思路:列述与追问 针对一种错误倾向:把社会风气好转的希望寄托在党员干部的个人觉悟上。 一、制度建设优先,还是道德建设优先。 (一)什么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二)社会无序、官员腐败的根源何在。 (三)制度与榜样: 二、道德建设是无足轻重的吗。 (一)公平、道德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 (二)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调整; (三)他国发展的经验 :经济增长与社会 进步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 (四)道德也是现代化追求的目标。 三、现代德育何为。 (一)总体低调; (二)制度体系是关键; (三)相对传统德育,重点在于 : 1.审视社会正义; 2.高扬终极关怀; 3.强化普遍伦理; 4.提倡主体精神。 第七讲 个体道德是怎样发展的。 研究之难 一、个体道德要素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 61 (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 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道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四)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五)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 第八讲 德育教什么。 我们对德育内容缺乏理论自觉。 一、对建国以来中小学目标与内容的反思 (一)建国初期 (二)转折时期 (三)文革时期 (四)改革时期 (五)新世纪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理性基础; (二)健康的爱国情感; (三)爱国主义与国际理解 —— 国际环境的变化; (四)形式主 义之害。 三、关于集体主义教育 (一)集体利益至上,为什么。 条件是什么。 (二)正视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 (三)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必然对立。 第九讲 怎样教才是道德的。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一)理论:教育思维和认识上的盲区 (二)实践:不道德地教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这个问题成立吗。 (一)逻辑前提:教必然是道德的吗。 62 (二)区分有德之教与无德之教 三、如何道德地教 —— 尊重学生 (一)教育现实:实际发挥作用的是不尊重学生的教育观 (二)尊重学生的理由何在。 之一:道德的特殊本质 —— 形式上的社会规范性, 实质上的个体主体性; 之二:文化传递的变化 之三:当代学校德育目标:培养独立个体 (三)如何尊重学生。 第十讲 德育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政治化问题:忽略不讲 一、“科学化”质疑:德育理论“科学化”行得通吗。 二、经验化质疑:德育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吗。 考虑到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取向和工作性质,本部分主要是关于德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因而略讲。 63 《 教育经济与财政 》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44204 编写人 范先佐 课程名称 教育经济与财政 审核人 学分 3 学 时 54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使用教材 范先佐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 1.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2.范先佐著:《等资兴教 —— 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 [美 ]Martin Carnoy 编著,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 ●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20 世纪 60 年代初产生于西方的教育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诸如教育资源 的投入,包括投入的数量、来源、分配与使用结构,教育成本,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收益率,教育体制与教育发展等。 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的教育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80 年代初这一学科传入我国后,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对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教育决策,对于政府和学校管理以及学校自身的运作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硕士开设《教育经济与财政》课程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本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研究的兴趣,掌握教育经 济学的理论、方法,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发生在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并能运用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研究。 ●学习方法指导 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应注意三结合,即:基础理论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基本方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国外经验与国内实际相结合。 应结合本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精选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加以专门介绍,并在专题介绍教育规划、教育成本与效益分析、教育投资的项目管理、学科资产的管理与运营等基本方法的过 64 程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借助模块、案例等多种方式,突出各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也应适当介绍世界各国经典案例,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入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现实教育问题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课程的重、难点 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划,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投入产出规律的科学。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教育领域中稀缺资源的筹措、分配和使用结果,并致力于寻求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有效途径,简言之,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 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运动,既有同于其它产业领域相一般经济规 律,也有教育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 正是这种特殊的经济规律及其特殊的作用形式和特点,构成了教育经济学专门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同时,也构成了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育经济学的概述。 包括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本学科的初步认识。 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资源的配置方式,微观经济的运行与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公共物品,宏观经济的运行与调整。 对于初次接触教育经济学的学生而言,缺少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不习惯从经济角度分析教育问题,是其学习教育经济学面临的最大困难。 因此,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内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掌握最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就成了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教育与经济发展。 包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学生应当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对教育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有全面认识,为随后的专题研究构建专业基础。 四、教育需求与供给。 包括教育与劳动供求,教育需求与供给,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 教育需求和供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 重要体现,也是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的重要出发点,还是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通过教学,学生应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教育需求与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教育供求矛盾及调节方式。 五、教育资源配置。 包括社会总资源在教育中的配置,教育资源的来源与负担、教育资源的数量与比例、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 65 效率。 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是经济与教育,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条件。 学生通过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资源配置的一 般原则及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了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六、教育成本 —— 收益分析。 包括教育成本、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教育的经济贡献与经济收益。 学生首先应了解教育成本的类别、教育生产成本函数和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分析如何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然后了解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概念、评价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和影响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因素。 最后,了解教育给社会与个人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大纲
相关推荐
图 8 特种车辆控制模块电路图 6 元件清单 表 1 元件清单 符号 型号 参数 数量 备注 芯 片 STC89C52 1 个 单片机主控芯片 8255 1 个 单片机串口扩展芯片 三极管 9015 8 个 LED 闪烁灯 8 个 红灯和绿灯各四个 电阻 1k 若干 作为上拉电阻使用 电容 33PF, 103,104 若干 LED 数码管 八段数码管 2 个 共阳极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总流程图
0832 单缓冲方式是控制输入寄存器和 DAC 寄存器同时接收资料 ,或者只用输入寄存器而把 DAC 寄存器接成直通方式。 此方式适用只有一路模拟量输出或几路模拟量异步输出的情形。 波形产生过程 1)方波产生过程 方波的实现只需开始 的时候设置一个初值然后直接输出这个值就行了 ,输出一段时间后 ,然后再重新置一个数据 ,然后再输出这个数据一段时间 ,但是此时的时间一定要等于前面那段时间。
器是单片机的指挥控制部件,控制器的主要任务是识别指令,并根据指令的性质控制单片机各功能部件,从而保证单片机各部分能自动而协调地工作。 单片机执行指令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的。 首先从程序存储器中读出指令,送指令寄存器保存,然后送至指令译码器进行译码,译码结果送定时控制逻辑电路,由定时控制逻辑产生各种定时信号和控制信号,再送到单片机的各个部件去进行相应的操作。 这就是执行一条指令的全过程
6. n (x)= x vdw = =() 按机床选取 n(w)= 故实际切削速度 v=I=75mm, I (1)=175mm, I(2)=3mm t(m)=工序 1:铣端面, ( 1) 粗铣为 215x140 另一端面。 a(f)= v=(21m/min) 采用高速端面铣刀, d(w)=175mm,齿数 Z=16. n (x)= x vdw = =() 按机床选取 n(w)= 故实际切削速度
粗车: Z粗= 半精车: Z半精= 精车: Z精= ( 3)计算各工序的基本尺寸,精车后工序基本尺寸为Φ 85,其他各工序基本尺寸依 次为: 半精车: Φ 85+=Φ 粗车: Φ +=Φ 88mm 毛坯: Φ 88+=Φ ( 4)确定各工序的公差及偏差。 工序尺寸的公差按加工经济精度确定。 精车 IT8, 公差值为 半精车 IT10,公差值为 粗车 IT12,公差值为 按工序入体原则: 精车:Φ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是:贯彻落实 “以德治国 ”、 “依法治国 ”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 高职 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加强自身 道德修养、培育各种道德素质,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 “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