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讲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内容摘要:

)。 7 图 6:扯痧法 (3)挤痧法:施术备用两手食、拇指或单手食、拇指,在治疗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 此法也可与放痧法、桃痧法配合使用 (见图 7)。 图 7:挤痧法 (4)点揉法:点揉法同于按摩手法 点穴法。 (见图 8)。 图 8:点揉法 (三 )刮痧的操作步骤 首先耍向患者作简要解释,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以取得信任、合作与配合。 8 准备齐全刮痧器具与用品。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安全、并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 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质与病情。 确定治疗部位,尽量暴露,用毛巾撩洗干净,选择合适的体位。 在刮拭部位均匀地涂布刮痧介质,用量宜薄不宜厚。 一般右手持刮 痧 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硬质刮具的平面与皮肤之间 角度以 45 度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势。 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并保持一定的按压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使刮拭的作用力传达到深层组织,而不是在皮肤表面进行磨擦。 刮拭面尽量拉长,点线面三者兼顾,综合运用,点是刺激穴位,线是循径走络,面是作用皮部。 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轻现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 应刮完 — 处之后,再刮另一处,不要无序地东刮一下,西刮一下。 保健刮 痧 和头部刮治,可不用刮 痧 介质,亦可隔衣刮拭,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9.任何病症,宜先刮拭颈项部,再 刮其它患处。 一般原则是 先刮头颈部、背部,再刮胸腹部,最后刮四肢和关节。 关节部位应按其结构,采用点揉或挤压手法。 刮拭方向原则按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刮拭。 1刮完后,擦干水债、油渍。 让病人穿好衣服,休息一会儿、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会感到异常轻松和舒畅。 刮痧后反应: — 般刮拭后半小时左右,皮队表面的痧点会逐渐融合成片,刮痧后 24~ 48 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模时有痛感或自觉局部皮肤有微微发热。 这些都属于正常反应,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 般深部出现的包块样痧或结节样痧在皮肤表面逐渐呈现寄紫色或 青黑色,消退很也较缓。 刮痧时限与疗程 : 应根据不同疾病之间的性质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因素灵活掌握。 — 般 每个部位刮 20 次左右 ,以使病人能耐受或出痧为 9 度。 在刮痧治疗时,汗孔开泄,为了有利于扶正祛邪,防止耗散正气,或祛邪而不伤正。 所以每次刮治时间, 以 20~ 25 分钟为宜。 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太重,不可一味片面强求出痧。 第二次间隔5~ 7 日后或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直到原处清平无斑块,病症自然就痊愈了。 通常连续治疗 7— 10 次为 1 个疗程 ,间隔 10 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如果刮拭完成两个疗程仍无效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改 用其它疗法。 (四 )刮痧的补泻手法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的方向以及作用的部位等诸多因素,而上述功作的完成,都是依靠手法的技巧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凡刺激时间短、作用浅。 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的手法称为“补法”;凡刺激时间长、作用较棵,对皮肤、肌肉组织有抑制作用的手法称为“泻法”。 四、刮痧的体位与部位 (一)刮痧的体位 原则: 患者舒适,方便操作 ( 二 ) 刮痧部位 (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 脑”为元神之腑,五脏六腑之大主”。 说明头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正是如此,刮痧治疗多种疾病,首先要刮试头部,常用穴位是:太阳、百会、风池等穴。 (2)颈部:多刮拭颈部 (两侧 )及颈肩部、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结两旁。 (3)背部,背部正中为“阳脉之海” —— 督脉,两侧为膀胱经及华佗夹脊穴,是五脏六腑俞穴所注的部位。 此亦为临床常用和主要的刮痧部位。 肩胛岗上下、后背肋间隙也是常用的刮痧部位。 (4)胸部:是比较常用的保健和治疗部位之一。 经常刮拭,可以改 10 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体质。 (5)腹部:包括腋下肝脾区,是另一比较常 用的保健和治疗部值,经常刮拭,可改善消化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