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证券、银行从业经历、有较强业务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兼职教师 10 名 ; 重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12 名 , 引进具有证券、银行从业经历的、有出色教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 名 ; 启动市级教学团队建设 和 “教师社会服务计划”。 ( 5) 进一步推进 教学改革与研究。 全面诊断本专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启动“教学改革工程” ; 加大教育教学研究的面和点,实现教师人人参与、人人有成果的目标 ,发表学术论文 30篇,承担 院级、 省部级教改 科研 课题 35 项, 横向 课题 23 项 ;进一步健全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健全激励制度,实现动态激励。 ( 6) 加快中高职衔接发展、分类管理的梯次培养。 要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要求 ,整合 财贸职教优势 资源,优化办学环境,加强与重庆 职教基地、重庆财贸职教集团各中高职院校合作交流,推进本专业与 市内各 职教中心、各中职学校间的校际合作和有效对接 , 2020 年底基本 实现中高职招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构建 的衔接, 不断改革 人才培养思路,探索 衔接发展、 分类指导、梯次培养的特色道路。 ( 7) 完善 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 的第三方质量监控 、监管机制。 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进一步改革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采取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突出过程性考核的多样化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方式。 按照“以生为本、以 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 14 教学理念,建立网络化动态辅导、监控体系,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和推广新型教育教学 质量监控 模式。 金融与证券 专业 所在专业群: 项目建设期内, 金融与证券 专业 所在专业群将 完成理财实训中心、 财务管理实训室、 保险客户服务实训室 等 3 间校内实训室 改建、扩建工作 ,建设 12 个 紧密型 校外实习 实训 基地;打造 1 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引进和内培理财规划师、风险管理师等专业带头人 4 名、骨干教师 9 名,双师 18 名 ; 力争建设 1 门市级精品课程 ,建设 3 门优质核心课程;完成 4 本校本教材 开发工作。 15 四 、 项目建设内容 金融与证券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创新 , 系统 培养高 端技能 型 专门 人才 第一, 深入开展政企行业调研,推进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 建立和 完善人才培养 信息库。 金融与证券专业要紧密结合 重庆“十二五” 提出 的 “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 战略规划 , 围绕 永川区 建设 重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和 重庆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试点 改革的政策背景, 深入政、企、行三方,进行 人才需求、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等方 面 调研,建立 实习生 、 毕业生 回访 信息 库等。 第二,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 培养面向证券公司、银行一线柜员操作与服务营销的高端技能型 专门 人才。 一方面,在校企合作框架下 推进 模拟理财公司 为平台的“教 学 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订单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 开展专业认知、集中性实践、模拟经营、订单式人才培养、顶岗实习的分层职业素质和技能养成教育;另一方面, 充分挖掘与主管部门重庆商委的政校合作,加大与区域 商贸金融行业对接衔接力度,进一步 与金融证券 企 业深度融合,实行开放式办学, 建立规范完 善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 , 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全面实施工学结合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和水平。 第 三 , 稳步推进 中高职衔接发展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完善 政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 形成健全的 人才培养制度 体系。 对原有 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 全面 诊断,结合专业调研、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快付诸实践。 要基于能力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优化 人才成长途径 , 推进智承伟业模拟理财公司实体化运作。 要不断完善 16 政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加快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形成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强企行业指导作用,推进政校企深度合作,提高 “订单式”人才培养 覆盖面 首先, 要加强企行业指导作用,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的政校企合作 办学机制,推动 专业建设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金融与证券专业 将 紧密 结合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 2020] 6 号),深入挖掘“行业主导” 的校企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主管部门重庆商委的指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行业办学的优势资源,提升政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 应 紧密围绕重庆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永川区建设“ 国际性 金融服务外包基地 ”,发挥 金融与证券主体专业 “统筹城乡商贸教育 基地 ”的作用,加大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 其次, 根据 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相关 金融 机构人才 需求 状况 ,与 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 对接,实现 签订学生就业订单。 与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和业务部门在教学、师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教学,共同对毕业生进行跟踪。 根据教学的内容性质和金融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任务的不同要求,教学工作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个教 学地点交替进行,校企共同育人。 再次 ,在 现有“中银国际”班基础上,不断提高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2020 年 金融与证券专业 将 与 重庆市 内 2 家 证券公司 、银行等金融机构 签订订单协议, 2020 年 金融与证券专业 将进一步 加大力度 ,到当年 12月份,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金融机构 总 数量不少于 4 家,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数占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 50%。 17 载体 ,进行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不断完善 课程 体系 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以 证券公司 职业能力为任务导向,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 在教材建设方面,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建设体现项目教学改革特点的高职教材体系,使教材内容与组织形式能真正反映岗位工作与社会实践的需要。 2020 年 12月前, 金融与证券 专业 完成《 证券营销与服务 》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完成《 证券 交易实务 》规划教材出版工作,完成《 金融服务外包与实践 》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到 2020年, 金融与证券 专业 完成 重庆市级 精品课程《 货币银行学》全部建设工作 ,完成 《投资银行学》 、 《证券营销与服务》、《金融服务外包与实践》 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 完成上述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 纲、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集、教辅资料、案例集、试题库、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等建设工作。 完成 《证券营销与服务案例》、《银行个人理财》 2 个课程包建设工作。 完成 《证券投资实务》(含实训教材)、《金融学基础》(含实训教材) 、 《证券营销与服务》等 3 本 规划 教材 的 编写 出版 工作。 、以 证券从业 资格考试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课证融合”教学内容改革 金融与证券专业 组织高职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工作项目分析,首先,将 证券公司 业务划分为临柜 服务 、 客户 营销 、业务管理三个工作项目,其次,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最后对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解。 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国 证券 业协会 对证券 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调整现有教学计划,实现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的 18 有机融合。 《 证券基础知识 》、《 证券交易 》、《 证券发行与承销 》、《 证券投资基金 》、《 证券投资分析 》等课程内容均与 证券 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基础科目的考核内容相一致。 使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一本行业资格证书。 实现理论教学与岗位要 求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金融与证券专业 持有双证书的毕业生比率不低于 90%。 、骨干教师与 兼职教师 为核心 构建 “双师结构”队伍,全面提高师资水平 和社会服务能力 以“双师结构”教师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由 2 名专业带头人领衔,行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不低于 1∶ 1,高素质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聘请 10 名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实现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通过选派专业带头人到国外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类培训班等途径,加大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 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 选派 2 名专业带头人到国外培训 或参加“国内访问学者”计划 ,选派双师素质教师到金融单位挂职锻炼 10 人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各类短期培训 1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研讨 5 人次。 全面提高 金融与证券专业 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启动“教师社会服务计划”,鼓励教师到企业、政府等单位挂职锻炼、技术和项目合作研发、各类讲座等。 实习 条件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