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数电课程设计报告基于multisim10的电工电路仿真技术内容摘要:

电子技术发展周期不断缩短, 专用集成电路 (ASIC)的设计面临着难度不断提高与设计周期 不断缩短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要求我们必须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和使用高层次的设计工具. 在此情况下,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即电子设计自动化 )技术应运而生。 EDA 技术伴随着计算机、集成电路、电子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 20 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 CAD 技术;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应用的 CAE 技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出现的以硬件描述语言、 系统级仿真和综合技术为特征的 EDA 技术, 这时的 EDA 工具不仅具有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 而且能提供独立于工艺和厂家的系统级设计能力, 具有 高级抽象的设计构思手段。 EDA 技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教学和实用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 ; (2)硬件描述语言; (3)软件开发工具; (4)实验开发系统。 随着现代半导体的精密加工技术发展到深亚微米 (~)阶段, 基于大规模或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定制或半定制 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 即专用集成电路 )器件大量 涌现并获得广泛的应用, 使整个电子技术与产品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极大地推动了社 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而支撑这一发展进程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 EDA 技术。 EDA 软件在 EDA 技术应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EDA 的核心是 利用计算机实现电 路设计的自动化,因此基于计算机环境下的 EDA 工具软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EDA 软件品种繁多,目前在我国得到应用的有: PSPICE、 ORCAD、 PCAD、 PROTEL、 Viewlogic、Mentor、 Graphics、 Synopsys、 Cadence、 MicroSim、 Edison、 Tina 等。 21 世纪将是 EDA 技术的高速发展时期 ,并着眼于数字逻辑向模拟电路和数模混合电路 的方向发展。 EDA 将会超越电子设计的范畴进入其他领域,随着基于 EDA 的 SOC 设计技 术的 发展、 软硬核功能库的建立、 核复用, IP 以及基于 HDL 的自顶向下的设计理念的确立, 未来的电子系统级设计 (ESL)将不再是电子工程师们的专利。 6 第 二 章 Multisim10 简介 《 Multisim 10在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应用》介绍了 Multisim 10在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利用 Multisim 10对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点进行仿真,仿真界面直观,具有和实验室一致的可视化界面。 《 Multisim 10在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仿真实例由浅入深,与本科电路、模拟电 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相呼应,几乎做到了每个知识点有一个仿真实例,以适合学生自行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内容,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 multisim软件是迄今为止 ,在电路级仿真上表现最为出色的软件,有了 multisim软件,相当于拥有了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可以非常方便的从事电路设计,仿真,分析工作。 美国 NI公司于 2020年初首次推出司于年初首次推出。 目前最新版版本。 首次推出版本是美国 NI公司推出的公司推出的 Multisim10。 相对于其它版本是美国公司推出的。 对于其 它 EDA 软件,它具有更加形象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并且提供更加丰富的元件库,仪表库和各种分析方法。 完全满足电路的各种仿真需要。 要强调的是: NI Multisim10软件则不仅仅局限于电子电路的虚拟仿真,其在 LabVIEW虚拟仪器,单片机仿真等技术方面都有更多的创新和提高,属于 EDA技术的更高层次范畴。 界面基本操作: Multisim 10 双击桌面上的 Multisim快捷方式或选择程序菜单中的 Multisim选项,即可进入。 2. Multisim界面。 注意事项不要长时间使软件处于仿 真状态 ,以免死 机 删除元件 ,仪器 ,连线等 ,一定要在断开 仿真开关的情况下进行 注意数字地与模拟地的差别。 7 第 三 章 数字电路仿真 ( 1)电路基本原理 设计目的 验证并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验证并掌握线性电路叠加原理。 加深对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理解。 设计内容 基尔霍夫定律 :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多个原件两端的电压时,对电路中的人一个节点而言,应满足 ∑ I=0;任何一个闭合贿赂而言,应满足 ∑ U=0. 叠加原理: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没一 个原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