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俗剪纸文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内容摘要: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氛围。 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探索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关系并构建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 五 、课题研究的假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具体目标中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艺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 因此,挖掘生活中有益的因素服务于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新建、扩建、改建具有育人寓意的新设施、新 环境 ,加强校风、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 特别是 校园 剪纸文化建设, 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与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调适学生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 六 、 课题研究的 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理论依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 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 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 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因此,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素质,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三)美学理论依据 Freuid 曾说:“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 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 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如此。 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 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七 、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通过感觉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或描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其主要特点是现实性和直接性。 为了保证所收集的材料真实,可靠,观察时不要让被观察者发现。 这种方法常常与谈话法、文献法配合使用。 ) (二)、调查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谈 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