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驾驶技术内容摘要:
的场地。 不用前、后制动器,只靠发动机制动进行换档变速。 时间长了,就会摸准点火正时。 当然在实际驾驶时,要使用前后制动器进行换档变速。 遇到红灯信号,马上收油门减速,可是信号又变成了绿灯,只得立即加速起车。 在这类情况下,和上面讲的超车加速一样,也要采取换低档变速的方法。 换档减速时,一个劲儿地提高发动机转速,甚至接 近“红色范围”,再用发动机制动来进行减速,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姑且不说在下坡时挂一档进行减速是否正确,但这种方法是决不可以用在其他场合的。 你的摩托车前后轮都有制动器,那么在减速时,你为什么不可以利用它们呢。 在转弯入口处,为什么要在制动的同时变低档减速呢。 难道不是为了发动机制动吗。 转弯时,要从入口处开始加速,所以必须预先进行正确的换档。 当发动机制动过度时,车体就会不稳。 因此,除了是在长的下坡路段或在路口等信号这种情况外,都不要采取发动机制动的减速方法。 如果用前后制动器就能充分达到减速目的,就可以一档一档 地换档减速。 这样,不但能缩小转数差,而且发动机转数也下降了,当然就会减轻因离合器“接合”而产生的车体抖动现象。 如果是高档位,几乎不用加大油门,只要控制好前制动器就行了。 十三、刹车( 1) 摩托车装有不同用途的前后两个制动器,这是自有道理的。 当加上制动时,车体和骑手的重量,主要是加在前车轮上,而后车轮却减少了重量。 当降低车速时,载重就发生了移动。 而轮胎对路面附着力,即垂直荷载越大,轮胎的“夹紧力”就增加得越多。 也就是说,增加了前轮的“夹紧力”,而后轮却减少了。 所说的制动力,说是由轮胎的这个“夹紧力”产 生的。 和小汽车相比,摩托车的车体重心稍高些,但是长度没有小汽车长。 所以,在换档减速时,前后荷载移动量很大。 而且移动量因减速程度不同而异。 如果带人,这种移动量变化就更大了。 由此可见,为了把这些不同情况下的制动力加到轮胎上,没有前后各自独立的制动装置是不行的。 不难明白“最能发挥强制动力的是前车轮”。 那就是人的实际操作,也就是说,摩托车制动“主角”就是你的手。 后车轮对路面的“夹紧力”小于前轮,当加上较大制动时,车轮就会马上被锁紧,其结果,制动力反而降低了。 这是因为人类的脚在力的调整上,总不如手那样 细腻的缘故。 虽然说“最能发挥强制动力的是前车轮”,但是,如果前轮制动,后轮不同时制动,车就会不稳定,而且还会延长制动距离。 在不同车速时,不管加多大的制动力,前后轮的制动力的分配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重要的问题,就是获得制动力的平衡。 在低速行驶时,减速度越小,加在后车轮的制动力的分配率越高,如果车速在 40km/h 以下,前后车轮的制动力的分配则可以是同等的,即 5 比 5。 相反,如果在 100km/h以上车速时制动,前后车轮的制动力的分配比有时会达到 9:1 左右。 为了能用你的身体感觉出来前后 轮制动力的分配情况,可以在比较安全的练习场地,在车速为 60km/h时,按前轮 7 后轮 3 的比例,反复进行强制动紧急刹车练习,就能达到恰如其分的制动技巧。 然而,最重要的是,摩托车骑手你自己的身体。 在很强的减速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前面说的那种姿势,要用膝部和脚脖子等身体部位夹紧车体,并且要弯腰弓背,用背肌拉住上身,就能避免因急刹车身体窜出去发生危险。 你必须记住:千万不要把体重压在双臂和手腕上。 还要抬头,目视前方,保持一定距离的视距。 十四、刹车( 2) 当把前制动捏到底的时候,对于一个摩托车新手来说,是绝对不敢 的。 因为这样制动会使前轮锁紧而翻车。 为此,你就要从前面讲的骑车基本姿势练起。 检查一下你的体重是不是压在了手腕上。 如果腕部是很轻松自由的,即使前轮被锁紧,只要放松一下制动闸把,摩托车就会重新获得平衡。 当然,这是以直行为前提的。 如果通过双臂支撑着车把,把体重移向前车轮上,就容易使前轮被锁紧。 加在车把上的重量越大,这种“锁紧力”也就越大。 但这一锁紧力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锁紧力反而开始急剧下降。 如果整个体重全压在前车轮上,那么,在未达到上述的“限度”时,荷载就会增加过度。 因此,在开始阶 段,不要进行这样的强制动,可以按前轮 7 后轮 3 的分配比例进行制动练习。 另外,还必须掌握和养成下半身充分放松,膝部稍微弯曲,使腕部轻松自如地压在车把上,这样的姿态较为正确。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强制动急刹车练习了。 如果猛力地制动,就如同故意锁紧一样,给车体和轮胎一个突然冲击力,就会在瞬间出现“锁紧现象”,这是不可取的。 “轻轻地捏上闸把”。 这种感觉是至关重要的。 在开始阶段,从开始捏闸把到最大制动,大约需要 1 秒多钟,这是正常的。 在练习捏前制动闸把时,就应该象手里有一把粘土那样的感觉。 只有采取这样的捏 法,才不会对轮胎或摩托车其他部位产生冲击。 在这样捏制动闸把当中,来感觉轮胎的“锁紧临界点”。 这样就能在车轮即将被锁紧的瞬间控制它。 而这个“即将被锁紧的瞬间”,要在反复练习中仔细感觉,并记在心中,养成习惯性操作才行。 根据熟练程度,可以逐渐地提高捏闸把的速度,并争取能在零点几秒钟内完成制动。 但是没有必要刹车太猛,只有娴熟和确实的制动,才能得到理想的制动距离,这无疑是安全的。 在弯道入口处刹车时,应遵循“换低档”一节中所说的操作要领,在缓慢准确的换档变速中进行制动。 十五、转弯( 1) --没 有合理的倾斜度就不能转弯 谁都知道摩托车转弯时,车身不倾斜是不行的,这是为什么呢。 摩托车有二个车轮。 在转弯时,由于车体向外倾斜,产生的离心力,就要发生侧滑甚至导致横向翻车事故。 所以,你必须和车体一起适度地向轮胎接地点的内侧移动重心,用以克服离心力,保持横向稳定性。 第二个理由,是由于转弯行驶时,车轮产生了一种“倾斜力”。 当转弯时,车轮对路面呈一种倾斜的运动状态,于是就产生了向倾斜方向的“倾斜力”,这就是“车轮外侧轴向力”。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理由。 摩托车转弯时,不论车体怎样倾斜, 如果前后车轮都在一条直线上,两个车轮的外侧轴向力就会在车架中相互抵消,那么车体就不能转弯了。 但是,作为交通工具的摩托车,只要车体倾斜,前车轮就会自动地转向一侧,就如同在自动操纵车轮一样。 在前后车轮外侧轴向力的作用下,再加上你稍微加到操纵车把上的力--就如同汽车打方向盘一样,摩托车 终于顺利地转弯了。 我们暂且不去探讨更深的道理,只需记住,顺着前车轮的自然运动,稍加力给车把(甚至不必用眼睛看着车把),车就会顺利转弯了,而且,并不是你有意识地去操纵车把。 确切地说,应该是:“不要操纵”。 当然,在低速行驶时, 即使有意识地操纵,只要不操纵过度也是可以的。 因为这种操纵,只不过是作为一点点的辅助,稍微给点力而已。 当然,也有在高速转弯时操纵车把的,那是赛车手的一种高超驾驶技巧。 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来,讲讲转弯时的基本姿势吧。 那就是用下半身支持着上半身,手腕自由放松。 如果上半身硬梆梆地压着摩托车,使车倾斜,而且腕部和肩部又不能放松,就如同将车把固定了一般,哪还能使车把自由地向内侧转动呢。 前轮不能转向内侧,摩托车哪能转弯。 转弯不成,就硬性让摩托车倾斜,这当然是危险的。 你必须清楚,让车把能自由地转动,只是一种很微小的动 作,目的在于获得车体的平衡。 如果没有这种平衡,车就会失去稳定性。 对这种不稳定性,人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所以都害怕不稳定。 何止是害怕,这的确是一种危险。 十六、转弯( 2) 内倾式 姿势和方法: 用膝盖和大腿夹紧车体,如同要压倒摩托车那样。 --把上身稍向弯道内侧移动,体重由踏板支撑着。 --弯内侧脚把踏板向车体一侧蹬踩。 --移向弯道内侧的上身,自然地拉引着外侧的膝部,对燃油箱向弯道内侧用力。 --此时,把上身用力压向内侧,就成了内倾的姿势。 说明: 由上一节讲的内容可知,让 车体倾斜着转弯并不象想的那么容易。 但是,这却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 这个基本要领是:必须把大部分体重放在弯道内侧的脚踏板上。 也就是说,弯道内侧踏板所承担的体重要比外侧大得多。 要记住:使车体倾斜的关键,就是对内侧踏板增加“荷载”。 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这是转弯时最基本的要领。 不论是在和其他操作配合使用的时候,也不论多么高的行驶速度,最重要的仍然是使车体倾斜,这是发挥摩托车固有的性能的一种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摩托车前后轮紧紧地咬住路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摩托车的转弯能力。 难道按照 上面说的,车体真的就能倾斜了吗。 你想想看(最好是亲自试试看),当你只用脚踩住内侧踏板时,就如同把踏板蹬向前方一样,瞬间车体就有了少许的倾斜,当内侧和腿靠在燃油箱等车体部位后,车体就不会继续倾斜下去。 而事情的另一方面是,在脚踩内侧踏板产生的反作用力下,身体就被推向外侧。 这时,身体与摩托车的“合成重心”也就不能移动,所以车就不能转弯了。 十七、转弯( 3) 外倾式 姿势和方法: 双膝夹紧,用膝部和大腿推压车体。 --保持上身不动,向内侧拉压车把,使车体先倾斜。 --向前方蹬踩脚踏板。 --用膝部 贴压燃油箱,使上身从车体向外倾斜。 --将上身用力向弯道外侧压去,就成了向外倾斜的姿态。 说明: 向车体方向踩蹬弯道内侧的踏板,这是先让身体向外倾斜的关键,从而保持人和车体的一体,自然地进入弯道。 当需要车体有更大倾斜角度,或者在有弯道转弯时,你端坐在车体中央位置上,这时的“荷载”是不够用的。 为此,应该使上身向内侧移动的同时,用脚用力踩住踏板,这样就能对车体产生更大的“荷载”。 形成人体和车同时倾斜的转弯姿势。 这时,也可以用车体外侧的脚对车体进行“拉牵”。 但是决不能有意识地“生拉硬扯”,不 然就会减小轮胎对路面的“夹持力”,而发生侧滑事故。 反过来说,用好外侧的脚,对转弯时车体的倾斜是很有效的。 用位于外侧的脚,向前方蹬踩脚踏板,同时,利用其反作用力,使膝部贴压燃油箱,体重通过膝部加到燃油箱上。 这就成了外倾斜姿势。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从把“荷载”加在内侧踏板的内倾斜姿势练起。 无论采用哪种倾斜方式,都可以“手脚并用”,通过操纵车把,从车体前部开始倾斜进行转弯。 这种“联合行动”的转弯技巧比较难掌握。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要注意的是,决不要给车把“加力”,而应该靠体重的移动,达到倾斜车 体的目的。 十八、转弯( 4) “人车同位”倾斜 在转弯时,倾斜的最常用姿势是“人车同位”倾斜姿势。 姿势要点:用大腿和膝部轻轻夹住车体,使下半身和车形成一体。 视线始终朝着转弯的前方。 肩部放松,把手轻轻地放在车把上。 微抬下颚,和路面呈现垂直状态。 用背肌支撑上半身,腕部放松。 对于直行状态中的摩托车来说,由于转弯使车体倾斜,而打破了直行时的平衡状态。 这就需要进行较大的“荷载移动”。 但是,当摩托车倾斜转弯时,就变成了另外的平衡状态。 这时,再不能对摩托车进行任何强制性的操纵。 荷载一 下子就加到了内侧的踏板上,当车体转弯达到所需要的倾斜角度时中,马上相应地消除踏板上的荷载。 这部分卸除的体重就转移到外侧踏板或车座上。 通过这种体重的转移,和离心力获得新的平衡,从而固定了倾斜角度。 这个倾斜角度对转弯时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用外侧脚对车增加“荷载”,进行体重转移也是这个道理。 在摩托车倾斜转弯时,表现出来的内倾和外倾,无不是通过身体的移动对车体施加荷载的结果。 但是“有意识地先移动身体”,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正确的理解是:为了使车体倾斜,你给车体加上了适当的荷载,而当摩托车开始倾斜后,又通过身体 的移动,使先前加上的荷载又回到平衡的位置。 但是,这里指的只是车体对路面的倾斜。 直行时,可以不改变原有的姿势,头部也随之一起倾斜,但不必和路面保持垂直,并且不要偏离车体中心。 身体和摩托车的倾斜程度,应根据实际情况来掌握。 另外,视线不应放在摩托车的正前方,而是摩托车的前进方向,即必须放在倾斜的正前方。 两支腿要轻靠在车体上,控制住摩托车(或你自己的身体),并以此感觉摩托车的运动状态。 当然也没有必要长时间地用力夹着车体,只是在车体不稳或路面不平时,应该在车座上坐稳,保持好平衡。 有人说骑摩托车是用腰劲 儿坐在车座上。 这就是说要努力使人--车保持一体。 在初学练习转弯时,更应该用双膝紧紧地夹住燃油箱。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不用膝部而使用腿肚或脚后跟靠紧车体,使身体和车保持一体状态。 上半身由背肌支撑,腕部自然放松,这是反复强调的要领。 转弯时,使车体适度地倾斜,车体会更稳。 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摩托车车把这种特有的转向性能。 不用说,当有较大振摆,或者为了操纵前制动闸把、油门转把或离合器握把时,手是要握紧车把的。 十九、转弯( 5) 下面的内容,大家不要嫌我罗嗦哦。 是对上面讲的转弯内容的总结,好好体会 ,对你会有帮助的。 哈哈 ......... 转弯时的姿势,一般来说有内倾式、外倾式和人车同位倾斜三种。 其中,人车同位倾斜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掌握好的一种转弯姿势。 通过使车倾斜或对车加荷载,就可形成内倾斜式和外倾斜式。 不管采用哪种转弯姿势,必须和摩托车保持“整体感”。 用下半身控制住车体,腕部放松,使。摩托车驾驶技术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摩擦楔块锻模的造型与加工
放样增料对话框。 这时用鼠标分别按下图所示拾取工件左端面和右端面的草图轮廓线。 拾取时要注意拾取二条轮廓线的位置要对应,拾取会有一条绿色的线把二条轮廓线的对应点连接起来,如果拾取的位置不对应,那么将不得到正确的结果。 CAXA制造工程师教程 1327 拾取草图轮廓线结束后,用鼠标单击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将得到如 下结果。 我们在造型方案中确定的第二项任务现在完成。 拉伸除料做出型腔
播音员工作流程及播音稿
在这里等候您,谢谢您的合作,中盛国贸国贸广场祝您购物愉快,谢谢。 应急广播 ( 1)疏散人潮播放: 亲爱的顾客朋友们中午好 /下午好,欢迎您光临 磁县中盛国贸 广场,由于您的爱护与支持,使广场内出现了购物热潮,造成了拥挤的现象。 为了节省您的宝贵时间及减少不必要的困扰,请各位来宾走广场 ______的侧门,谢谢您的合作。 祝您购物愉快。 广告播放 (1 )播放广告类型 商业广告
摄影家协会年终工作总结
风创作。 大家怀着一颗对党对老区人民无 比忠诚和热爱的心,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栉风沐雨追寻心中理想,拍摄了大量的讴歌党和老区人民的纪实风光图片。 四川 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三年,三年来,我市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实施对口援建工作,取得骄人的业绩。 为进一步推进援建工作,讴歌援建工人的时代风貌,展示在援建项目中做出的优异成绩,济宁市老摄影家协会与市建委相关单位联手开展 济宁市援建北川成就摄影纪实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