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徽派建筑内容摘要:

明,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 徽派建筑的美学趋向,是古徽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 我们藉此可以看到一幅形象生动的古徽州社会生态图。 六.徽派建筑的宗法意识 在封建宗法制度阴影的笼罩下,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规范化、系统化,具体表现为:一、聚族而居,杂姓不得 混居。 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二、无论宗族人丁多寡,象征宗法势力的祠堂,展现宗族荣耀的水口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三、讲究群体布局,即以封建“风水”术为理论依据,在封建族权的制约下强调宗族建筑整体轮廓必须像模像样,属于特定地形。 如不符合要求,则需设法修改或弥补。 站远了看,徽派建筑总体布局与封建城池模式如出一辙:以祠堂为中心放射状散开的民居群类似于拱卫内城的外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水口类似于护城河,具有抵御外族入侵的防卫功能;被 民居众星拱月般团团簇拥着的祠堂则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表明了宗法势力的至高无上,不容侵犯,也便于在此召集宗族成员议事、祭祀,公布村规民约,行使族权。 祠堂在徽派建筑中的地位,也体现在其建筑规模上。 祠堂的外观形象、内部设施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经济实力,是宗族间相互攀比争雄的首要内容。 各族各姓对祠堂建设毫不含糊,尽力而为,从族产收入,挨家摊派到主动捐赠,族人有钱出钱,没钱交粮卖力,修得高大雄伟,壮观亮堂。 囿于族权的约束,徽派民居的地 势、规模均不得超过祠堂,且不能遮挡与其遥相辉映的山峰河流,影响风水,妨碍宗族的繁荣昌盛。 民居外廓大,住房多,却井然有序,有回廊彼此连通,按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主人住正(厢)房,佃仆散居四周,缜密繁杂,等级森严,堪称封建王室寝宫位序结构的翻版。 水口是走官道进村的必经之地。 学子赶考,高官归省,巨贾还乡,族人在此迎来送往,举行欢庆仪式。 显示族威荣耀,宗族凝聚力的同时,现身说法,教育族中晚辈笃学敬业,勤勉执著,将来光宗耀祖。 宗族的荣誉和荫护使族 人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对水口建设热情洋溢,不遗余力;功成名就的高官巨贾更是慷慨解囊,一掷千金,支持家乡的水口建设:育林、砌桥、修亭、刻碑、撰联??大力弘扬水口文化,以协调宗族内部关系,淡化阶级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水口砌有专供祭祀孤寡的坟台(不葬灵柩),厚实的石碑上书:孤坟总祭。 清明节家家户户尽相祭拜,一时纸钱纷飞,香火袅袅,给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关系蒙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散布在徽州大地各交通要道上(旁)的牌坊岿然挺立,引人注目,也是封建统治者强化封建功名意识,宣扬封建道义礼教的产物。 在宗族攀比竞争意识的诱使下,各族对树牌坊投以巨大热情。 他们以封建国法礼教为准绳,制定了谨严繁缛的族规家训,鼓励敦促族人前仆后继建功立业,循规蹈矩为人处世,持之以恒尽孝守节。 在这种封建思潮的教导下,一座座因功勋、科甲、忠孝、贞节而建的牌坊冲天而起。 徽州大地牌坊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举世无双,可见程朱理学宗法制度对徽州人思想奴役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徽派建筑的宗法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垂直结构 的阶级对立转变为横向结构的宗族之间的内部矛盾,是统治者淡化、消解被统治者反抗意识,巩固政权、族权的外在表现。 七 .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 “ 一颗印 ”。 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 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 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 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 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 前厅是三间式 ,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 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 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 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 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 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 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 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 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 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 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 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 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 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八. 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 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 “ 冬瓜梁 ” ,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 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 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 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 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 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 博古和几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