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职技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设内容、建设进度、项目负责人及资金投入见表 4。 10 表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完成 时间 负责人 资金投入 (万元 ) 1 岗位 (群)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徐维雄 2 2 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情况的反馈调研 王友华 3 2 3 数控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研究 林占光陈建武 4 3 4 实训基地运行及管理模式研究 李仲清 6 10 小 计 15 15 (二)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 1. 课程体系 与威诺数控有限公司、福建海安橡胶有限公司、莆田荣兴机械、荣龙精密机械、鞍钢冷轧 (莆田 )项目公司、鞍实 协力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莆国星华电子模具公司、金浦机械工业公司、森达数控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紧密围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共同研究专业能力项目,确定专业能力标准,开发体现工学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主要分为校内 —— 基本素质与能力、机械制造基础能力、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及保养能力、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能力等模块以及校外 —— 顶岗实习模块。 具体如下: 11 图 1 课程体系 围绕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构建从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金工实训、数控机床操作实训 )、专项能力训练 (CAD/CAM软件应用实训、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机械制造技术应用、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实训、数控系统及故障诊断实训等 )到综合技能训练 (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 50%以上。 2.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 与威诺数控有限公司、 华隆石材 机械有限公司 等企业等有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加强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核心课程示范作用,提高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 ( 1) 成立课程建设小组,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建设。 企业与学院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编写教材和制作课件;由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职业能力 基本素质与能力 机 械制造基本能力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及保养能力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能力 “两课” 体育与心理健康 数学 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 理论课程: 机械制图与 AutoCAD 工程力学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 实践环节: 金工实习 机械制图测绘实践 理论课程: 数控机床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电工与电子技术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 实践环节: 电工电子实训 理论课程: 数控加工工艺 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 CAD/CAM技术及应用 先进 制造技术 实践环节: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实训 CAD/CAM软件应用实训 12 队进行专业教学,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 ( 2)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材内容,教材中引入企业标准、工作规范和实际工作案例,使教材内容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 求并与企业和行业技术发展同步,开发立体化教材。 ( 3) 改革 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实施形式,建设综合性一体化教室,核心课程在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学习场所进行,实现现场教学、边讲边练的 “ 教、学、做 ” 一体化教学。 ( 4)加强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 数控专业特色教材建设规划见表 5。 表 5 专业 核心课程 建设规划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完成 时间 建设目标 1 机械制图及计算绘图 陈建洪 完成课程建设,完成 “ 工学结合 ” 的特色教材,完成课件建设,达到省级优质核心课程。 2 现代制造技术 徐维雄 完成课程建设,完成 “ 工学结合 ” 的特色教材,完成课件建设,达到院级优质核心课程。 3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宋一然 完成课程建设,完成 “ 工学结合 ” 的特色教材,完成课件建设,达到国家级优质核心课程。 4 数控加工技术 陈建武 根据数控操作工的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威诺数控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完成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达到院级优质核心课程。 ( 5) 教材 与教学 资源库 建设 数控专业原有主干专业课程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联系较少,所用教材在工学结合上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学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拟在 2020年完成《机械制图及计算绘图》、《 CAD/CAM技术及应用》等 2门课程教材建设;在 2020年完成 与威诺数控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 实用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 立式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 等 2门校企合作特色 教材建设 ;与华隆石材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发 《机械工程材料》、 《石材机械》 等 2门 校企合作特色 教材建设;选取《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作为试点,深度与企业合作,开发立体化教材。 2020年将6门核心课程建成 资源共享型 网络课程。 数控专业 校企合作 特色教材建设规划见表 6。 13 表 6 校企合作 特色教材 建设规划 序号 教材名称 负责人 完成时间 1 机械制图及计算绘图 陈建洪 2 CAD/CAM技术及应用 许志敏 3 实用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 陈建武 4 特种 工程材料 李仲清 5 立式数控铣床 故障诊断与维修 林占光 6 石材机械 徐维雄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开发项目驱动课程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 建设模式如图 2所示, 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需要,由现场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三支团队,并依托团队做好专业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历进修、技能培训、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形式,促使团队成员在理论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同时,以课程建设项目、生产科研项目及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 图 2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 专业建设团队 骨干教师 +团队教师 (专兼结合 ) 课程建设团队 骨干教师 +团队教师 (专兼结合 ) 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 校内: 职业技能培训 校内生产实践 学位进修 校企合作: 挂职锻炼 校企联合科研 国内: 国内知名院校培训、进修 台湾合作院校交流、进修 国外: 国外知名院校进修、培训 14 1. 专业带头人 培养 专业素质要求:具有副 高 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负责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 能力要求与职责:能把握专业最新技术,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 教学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 能够承担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工作;能够主持省级以上研究项目或担任省级以上优质核心课程负责人,主持本专业科研成果鉴定,主编教材,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 建设措施:培养 2名副高职称,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职称和高级技师资格,在数控技术方面有一定经验,基本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科研和技术水平,引领专业建设工作。 2. 骨干教师 引进、 培养 专业素质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及技师以上等级证,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学能力突出, 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执行者。 能力要求与职责: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高的专业技能。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参与企业生产、科研工作;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主持或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开发工作,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主持或参与课程团队建设工作。 建设措施: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培养 6名讲师或技师以上职称教师,在本专业有一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在国内知名院校培训、进修、承担科研课题、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手段,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师 的业务水平。 引进硕士研究生和企业技术专家各 2名,充实专业骨干教师队伍。 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建设期内,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8人,将安排专业教师 8人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考评员证或技师证书;同时安排专业教师 8人次,根据各自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状况,增加其企业生产经验,最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力军。 另外,还将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班,邀请专业带头人或教育专家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以此来促进全部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4. 兼职教师队伍及兼职教师资源库建 设 在建设期间,计划聘请 2名企业专家做兼职专业带头人,主要承担专业建设及重点 15 课程教学及课程改革工作; 聘请 35名 技术专家顾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技术研发教学、教改等工作 ;聘请约 6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训教学或顶岗实习指导教学工作。 总之,通过上述几种方式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达到 50%以上,组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教学的正常进行。 同时制定兼职教师骋任、管理等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资源管理,并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本专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人数约 20人。 通过以上措施,使专业教师具备先进的职 业教育观念、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设计创新能力,使本专业教学团队具有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协作能力强等特点。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见表 7。 表 7 数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序 号 建设 内容 培养措施 培养计划 1 专业带头人培养 国内外培训、研修 2 人 2 人 2 骨干教师 引进、 培养 国内培训、研修 ; 学位进修、实践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 下厂顶岗实践 4 人 4 人 3 “ 双师 ” 素质教师培养 下企业锻炼,在校内实训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参 与对外技术服务和科研合作项目 4 人 4 人 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技术研发教学、教改 及 承担理论课程或实践指导教学任务 6 人 6 人 (四)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 继续重视机加工实训室的建设 传统的金工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数控加工技术是在传统机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 如果不懂得切削参数的设置和制造工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技术人员。 因此,在建立先进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时,也应该同时重视普通机加工 实训条件的建设。 表 8 机加工实训室的建设 规划 建设项目 建设 时间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 (万元) 16 机械加工实训室 增加机加工实训设备,改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 ; 完成本校 3 名专业教师金工技术培训,配备 1 名专职技术与管理人员。 维护设备正常运行,能提供教学实训,可对外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150 人次。 10 2. 校内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设 在现有实验实训设施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先进的现代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既可以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又可以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还可 以直接用于生产加工。 表 9 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设 规划 建设项目 建设 时间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 (万元) 数控技术实训室 增添 2 台 CKA6150 数控车床 等设备; 完成本校 2 名专业教师金工技术培训,配备 1 名专职技术与管理人员。 20 添置刀具、 Zoller 对刀预调仪等 设备 完成本校 1 名专业教师技术培训,配备 1 名专职技术与管理人员 ;维 护设备正常运行,满足实训教学要求。 20 电加工实训室 购置数控线切割机设备,并投入使用;维护设备正常运行,满足实训教学 要求;完成本校 1 名专业教师技术培训,配备 1 名专职技术与管理人员 ; 实施培训与鉴定工作。 10 3. CAD/CAM实训室建设 CAD/CAM 是数控技术发展的方向,进行 CAD/CAM 教学及技能培训是数控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中不。福建高职技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主持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的制定、 组织优质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 ; 指导骨干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 两 年培养,使得专业带头人能够引导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在专业建设中起到领军作用。 培养 5 名专业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 通过进修培训、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以及课程建设、攻读在职博(硕)士学位、 企业挂职 等手段,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逐渐树立行业影响力
的运用可极大地减轻驾驶者的体力、脑力劳动强度 , 降低倒车难度 , 避免驾驶员因方向感不强、判断和操作失误而引起的事故 , 同时它将对提高汽 车智能化水平和最终实现汽车无人驾驶产生积极的意义。 第三节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超声波是指频率在 20kHz~ 106kHz 的机械波 , 波速一般为 1500m/s, 波长为~ 10cm。 超声波的波长远大于分子尺寸 ,
,编写出零件加工程序单,宾噶在屏幕模拟显示加工过程,及时修改,直至自动穿出数据加工纸带,或将加工程序通过直接通信的方式送入数控机床,指挥机床工作。 CAM 软件是将加工零件以图形形式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数值计算前置处理,在屏幕上形成加工轨迹,及时修改,再通过后置处理形式加工程序输入数控机床进行加工。 自动编 程的出现使得一些计算烦琐、手工编写横困难的。 或手工无法编出的程序都能实现。
并进一步提升 企业专家及用人单位意见 , 确定 学生应具备 素质 及 职业岗位能力。 依托 教师社会服务和课程开发小组的运作 等多种方式 ,坚持用人单位反馈制度 ,实现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实时追踪,以期指导培养方案修订,每年一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强化理念和监控:一方面,在学校层面监控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系级督导监控小组的作用,对专业群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时监控;进一步利用校内
接共享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为学生创设学做一体的教学情境,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中“双证融通”是指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合,在毕业证书之外, 将 “化学检验工 ”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及训练,在考取相应职业证书的前提下获得毕业证书,使学生的技能证书获证率达到 100%。 “项目带动,工学交替
富实务经验,增强实务技能,扩大专业影响力。 ( 2) 鼓励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 相关证书的 考 试 ,获取专业技术证书或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 3) 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或学位进修,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或学位层次。 ( 4) 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教研或学术研讨会议或学术讲座,担任访问学者,开阔学术视野,不断专业更新知识,把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及理论与实践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