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职技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接共享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为学生创设学做一体的教学情境,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中“双证融通”是指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合,在毕业证书之外, 将 “化学检验工 ”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及训练,在考取相应职业证书的前提下获得毕业证书,使学生的技能证书获证率达到 100%。 “项目带动,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化学、化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以公共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同时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基础化学、化工产品质量控制、化工识图及制图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着重培养学生化工工艺控制、设备操作与维护、“三废”处理等 专业核心能力。 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及实训中心,由专业教师带领,按照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学习与典型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部分课程 可与企业密切合作,将课堂移到车间;充分利用本专业群教师的科研优势,吸引学生参加教师产品研发课题 和技术服务 ,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师生利用知识与技术应用上的优势,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 水泥同业商会、 龙化总公司、紫金铜业公司、长汀稀土公司、滨玻璃公司公司等进行化工工艺控制、 设备操作与维护、分析检测等岗位的跟班实习、顶岗实习,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同时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顺利实现零距离就业。 学生通过顶岗工作学习,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同时结合生产实践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实现学做一体,同时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项目带动,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不仅要加强自身建设,更要加强与企业间的深层次合作。 我们将积极与长期合作的企业进一步协商,寻求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使企业成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学校成为企业所需要人才的培养基地,共同促进化工高等职业教育 的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转型及发展服务。 (三)完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创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 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构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配套的能力训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能力训练项目,再依据能力训练项目确定需要配套的实训设备,构建应用化工仿真实训中心、化工 单元 操作实训中心、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改扩建化工基本技能与工业分析实训中心,继续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融教学、 培 训、 鉴定 、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化工实训基地,达到培养职 业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具有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化工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化工实训基地结构图如图 1。 图 1 化工实训基地结构图 改建化工基本技能与工业分析实训中心 把现有的化学实验实验室改扩建成能够同时容纳 40 人的化工基本技能与工业分析实训中心,主要培养学生化工基本操作、化工基本测量、物质分离、物质制备、物质分析鉴定 、物质物理常数测定、物理化学变化参数测定等化工基本技能,与《无机 化学》、《化工产品质量控制》课程相衔接,能 够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中化学检验工技能培训的需要,为后续化工操作技能训练做铺垫。 化工基本技能实训中心购置仪器见表 1。 表 1化工基本技能与工业分析实训中心仪器清单 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单位 单价 (元 ) 总价(万元) 液相色谱仪 L3000B 1 台 120200 紫外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测量光程: 190— 1100 nm 宽范围内的双光束测定 2 台 125000 荧光分光光度计 美国瓦里安 1 台 250000 离子色谱仪 IC6200 1 台 150000 应 用 化 工 实 训 基 地 校内实训中心 校外实习基地 工 业 分 析 实 训 中 心 化 工 仿 真 实 训 中 心 化 工 单 元 操 作 实 训 中 心 化 工 技 术 服 务 中 心 龙 化 总 公 司 基 地 紫 金 铜 业 公 司 基 地 长 汀 稀 土 公 司 基 地 其 他 校 外 实 习 基 地 旗 滨 玻 璃 公 司 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单位 单价 (元 ) 总价(万元) 双通道自动进样离子色谱仪 PIC10A 1 台 390000 其它 合计 119. 0 新建应用化工仿真实训中心 与化工仿真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建成化工单元操作仿真系统,大型分析仪器仿真系统。 应用化工仿真实训中心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中化学检验技能和化工操作控制技能培训需要,同时满足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需要。 设备清单见表 2。 表 2 应用化工仿真实训中心设备清单 仪器、设备、设施名称 数量 金额(万元) 学生电脑 40 台 12 教师电脑 1 台 投影仪 1 台 1 服务器(包括相关附件) 1 套 3 网络工程 1 套 7 化工单元实习仿真系统 (CSTS2020学员站 ) 40 套 化工单元实习仿真系统 (CSTS2020教师站 ) 1 套 大型分析仪器仿真软件系统 40 套 合 计 化工 单元 操作 实训中心 主要培养学生进行化工管道、化工设备拆装和维护的技能,满足《流体输送控制与设备维护》、《传热和传质控制与设备维护》、《反应过程控制与设备维护》等课程情境教学的需要,同时满足化工总控工操作技能培训的需要。 化工操 作技能实训中心需要购置的设备见表 3。 表 3 化工 单元 操作实训中心设备一览表 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 以 环境检测中心 为平台 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着重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横向合作,开发技术服务项目 , 申请专利及开展科研成果转让;提供社会培训,其中加强深度合作企业职工培训;建设品种齐全的化工类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本中心不仅是学生实习的场所,而且是教师参与科研的场所,还是对外技术服务的窗口。 校外实训基地及 “ 厂中校 ” 建设 在现有 5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开辟校外实习基地 5 家,以充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 模式,校企合作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形成学生序号 设备名称 技术参数或规格 数量 单价 总价 (万 元 ) 1 管道拆装实训装置 设备主体材质为不锈钢 离心泵、带法兰的管道、各种阀门 2 6 12 2 流体输送实训设备 是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操作型实训设备,流量、温度、液位、压力等操作参数的自动控制技能可通过该单元装置的实训实现,设备主体材质为不锈钢 离心泵、带法兰的管道、各种阀门、智能流量仪、涡轮流量计、循环水箱、空气压缩机、真空泵 2 15 30 3 多功能传热培训 装置 换热器Ф 108 2020mm(列管及板式),蒸汽发生器,传感器,风机 XGB12 型旋涡气泵 , 功率 750W, 最大流量 100m3/ h, DCS集散控制系统 1 15 15 4 多功能精馏培训装置 精馏塔主体不锈钢φ 76 100mm,共 15 节,带玻璃观测段,上、下段,不锈钢φ 76 200mm;塔板为筛板; DCS 集散控制系统 1 18 18 5 多功能吸收与解吸培训装置 吸收塔主体硬质玻璃φ 100 1500mm;填料为φ 6 θ环;解吸塔主体硬质玻璃φ 100 2020mm,填料为规整填料; DCS 集散控制系统 1 8 8 合计 实习管理机制,承担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任务,完成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与 龙 化集团 公司 等合作实施“厂中校”项目,依照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课堂建在车间内。 “厂中校”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企业文化,对学生开展全面的技能与素质培养;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派遣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定期为企业员工培训,让员工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可派遣部分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进一步提 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双师”教师素质。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 1) 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相关规定,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校内实训基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功能的实现,形成产学互动发展的良性运作。 ( 2) 校内实训项目开发 进一步完善 实训室 开放管理办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求;结合实训基地的运行状况,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与考核标准,完成系列优质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开发,编写实训操作的相关指导性材料,确保生产性实训项目与真实生产过程的适应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 3) 职场氛围与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职场氛围与企业文化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请龙化总公司、紫金铜业公司、长汀稀土公司、 旗滨玻璃公司 等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融入校园,并应用到校内实训工厂的管理,完善“学做一体”保障机制,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良性循环。 ( 4)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机制建设 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及特点,本着合作共赢原则,逐渐完善与校外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与就业、技术合作、课程建设、培训与技能鉴定等方面的长效机制。 制定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满足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和课程实施需要的运行机制及质量监控体系,其中包括与新增合作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表 4 校内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 实训室 名 称 已有条件 建设目标 主要功能 资金投入(万元) 1 化工基本技能与工业分析实训中心 能完成部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 满足基础化学及化工检测的实践教学 基础化学的实践教学、化工技术检测等;容纳 40人同时进行相关实验 2 化工 单元操作 实训中心 能承担流体流动及传热传质实验教学 能承担技术服务、实 验实训和化工产品小试 化工单元操作(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干燥等)实训,承担培训、技术服务,进行技能鉴定;满足 40人同时实训 3 应用化工仿真实训中心 能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实际操作的仿真实训和教学 承担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实训、 DCS仿真教学及实训;满足 40 人同时实训要求;承接社会培训 100人次 /年 4 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 多项在研科研项目,拥有 2项发明专利 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着重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横向合作 利用本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 创业能力 5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 开发新实训项目、引入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 满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保证“项目带动、工学结合、双证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合计 (四)转变培养方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校企合作构建突出化工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调研,确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控制、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化工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化工生产过程管理等);由 企业专家根据真实的工作过程及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总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 由专业教师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递进规律重构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根据典型化工产品如合成氨生产过程的特点及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设计出核心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 开发学习领域的集“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训练项目,依据“学训结合,能力递进”的思路,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具体内容见图 2,表 5。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 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原则: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根据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构建出突出化工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福建高职技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并进一步提升 企业专家及用人单位意见 , 确定 学生应具备 素质 及 职业岗位能力。 依托 教师社会服务和课程开发小组的运作 等多种方式 ,坚持用人单位反馈制度 ,实现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实时追踪,以期指导培养方案修订,每年一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强化理念和监控:一方面,在学校层面监控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系级督导监控小组的作用,对专业群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时监控;进一步利用校内
设内容、建设进度、项目负责人及资金投入见表 4。 10 表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投入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完成 时间 负责人 资金投入 (万元 ) 1 岗位 (群)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徐维雄 2 2 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情况的反馈调研 王友华 3 2 3 数控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研究 林占光陈建武 4 3 4 实训基地运行及管理模式研究 李仲清 6 10 小 计
主持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的制定、 组织优质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 ; 指导骨干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 两 年培养,使得专业带头人能够引导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在专业建设中起到领军作用。 培养 5 名专业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 通过进修培训、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以及课程建设、攻读在职博(硕)士学位、 企业挂职 等手段,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逐渐树立行业影响力
富实务经验,增强实务技能,扩大专业影响力。 ( 2) 鼓励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 相关证书的 考 试 ,获取专业技术证书或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 3) 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或学位进修,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或学位层次。 ( 4) 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教研或学术研讨会议或学术讲座,担任访问学者,开阔学术视野,不断专业更新知识,把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及理论与实践动态。 (
责任人的重要指标,提升专业团队全体成员的战斗力。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专业调研, 结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制订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试行)”,调整 完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 进一步深化课程整合工作,整合理论教学课程结构,强调实践教学,按职业发展素质要求设置素质教育课程 ,建设与专 业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优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实际及时调整行课。 改革以往课程全学期式实施形式
及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体系趋于成熟,能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进度: 完成实训室及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的编写修订;完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方案。 预期绩效: 实训室及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体系修订完备,能较好的满足实习和实训的需要。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 建设进度: 初步完成第三方评价方案。 预期绩效: 初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并完成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 建设进度: 完善第三方 评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