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职高专: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首先 建立 长效、 完善 第三方机构,制定评价的标准,然后反馈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方案,以利于时时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培养 和企业的用人达到真正的无缝对接。 (二) 、 人才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求: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育一批优势学科专业和重点学科,加强高层次创 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校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02020 年)》 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 市场的实际需要 为目标,培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电力系统的 设备运行、 维护 、 安装、检修、调试 、 管理 、制造及局部 电气设计 能力、 掌握 了 高 新 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 本领 的 一线 优秀高端技能 实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内容 ( 一 )、 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和组织下 , 在 对行业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各企业反馈的信息、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发展的需要、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以下内容:制定课程和技能训练标准;规划教材内容、实训项目、建设教材体系;确立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实施项目任务;建立项目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的结果和行业的发展适时对项目和任务等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 1 所示。 图 电 自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 (二)、教学设计 以 培养高职业道德素质一线优秀人才 为目标 , 引入企业的文化教育。 学生的 文化 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精神 的培养贯穿整个过程, 基础理论以 “ 必需、够用 ” 为度 ,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职业技能训练 围绕各项目 、 各任务从第一学期开始便贯穿整个过程, 第一年以单项技能培养为主,第二年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第三年以专业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为主, 最后一学期为顶岗实习。 电自专业学生能力分析见下图 3 ( 三 )、 课程体系 创建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 为 主导 的全新课程体系。 按项目化方式组织实施教学, 根据 行业特点和岗位 需求设置 了电气一次设备安装检修、电气二次安装维护、 电气运行、电力工程管理和用于能力拓展的电气设计等五个 项目 ,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和子任务来完成。 根据企业的需要,对任务进行灵活的调整,开设订单课程, 突出教学 内容和 过程的开放性 、 职业性 ,能 及时 将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时补充 和融合到 课程 体系 中去 ,增强企业不同岗位员工能力的培训。 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后,结合强大的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我院电自专业 在行业内必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教学目标任务图见下图 2 调查研究专家咨询 确定培养目标 人才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 能力考核 课程内涵 制定标准 实训教学 项目评估 图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专业 教学目标任务图 开机操作 停机操作 功率调节 倒闸操作 任务一 安规 任务二 运规 任务三 实际操作 任务四 事故分析 任务一 .招投标管理 任务二 .工程监理 任务三 .电力工程概预算 项目三 电气运行 项目四 电力工程管理 项目五 电气工程设计(能力拓展) 项目一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 项目二 电气二次安装维护检修 任务一 水电厂电气一次设计 任务二 水电厂电气二次设计 任务三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 任务四 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任务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任务 任务一 同步发电机 任务二 变压器 任务三 异步电动机 任务四 高低压开关电器 任务五 互感器 任务六 绝缘子及载流导体 任务七 防雷、接地 任务一 二次接线 任务二 微机监控 任务三 微机保护 任务四 PLC 任务五 单片机 任务六 自动装置 任务七 电力系统通讯 任务八 自动化元件 图 3: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能力分析图 四 、 改革举措 ( 一 )、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创建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 为 主导 的全新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 以 校企 深度融 合为切入点 进行课程体系和 教学内容 的 改革, 以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的名称和内容,将职业 鉴定内容引入课程体系 中 , 打破原有 以 知识系统性 为主导 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重组 ,不片面强调学科理论的严谨性、知识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 削弱理论教学, 注重实用性、技能性 , 加强 实践性 教学。 立足于服务与发展,以适应社会和行业 的需求。 ( 二 )、 加强并不断完善实训实习条件 充分吸纳利用我院所具有的广泛、雄厚的 社会资源,校企合作 进行 校内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对现有实验室、实训室(场)的设备进行补充和更新;二是与企业合作新建一批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实验实训室,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三是增加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特别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行业的能工巧匠。 在软件上:完善实验实训的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实训的过程,可靠的政治素养 爱岗敬业与吃苦耐劳精神 严谨的工作态度团 队精神 勇于创新的精神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素质 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数学与英语应用能力 电气工程识图与 CAD 绘图能力 工程测量能力 电工 电机检修维护 电气一次设备检修维护 电气二次设备检修维护 PLC 编程 单片机应用 电气运行 电气工程管理 电气工程局部设计 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 专业 基础能力 专业 专项能力 专业 综合能力 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 单项 基础技能 专业 专项能力 专业 综合能力 切实加强内涵的建设,为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强的保障。 在巩固已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 原则,依托行业,联合企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增建 10 个稳定 的 能长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 22 个。 通过面向企业提供 “ 订单式 ” 培养、 “ 项目化 ” 合作教育、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等途径,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扩大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使学院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 学院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考核, 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 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形成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全院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 三 )、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电力 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电力行业的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 可有效地模拟各类电力真实的故障、事故,设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 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 建立各类虚拟实验室、虚拟数据库等可增加 教学的多样性、直观性和即时性, 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改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 四 )、 实现校企完全对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在现有基础上, 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社会参与办学。 进一步加强和拓展与 发电厂、变电站、工程 勘 察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水电安装公司 等单位进行密切 的合作。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和组织下, 在 对行业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各企业反馈的信息、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发展的需要、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以下内容:制定课程和技能训练标准;规划教材内容、实训项目、建设教材体系;确立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实施项目任务;建立项目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的结果和行业的发展适时对项目和任务等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 以 “素质技能并重、工学校企结合” 、“专项培养、多向拓展、适时调整”、“ 准订单 式” 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五 )、 专业技能认证系统建设 全面 实施“ 双证书 ” 制度。 将 “ 电工、电气运行工、单片机工程师、 PLC控制系统设计师、工程测量、工程 CAD” 中 的认证 内容引入教学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要求毕业生至少获得一种以上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得中、高 级工 资格证书 的人数达到 100%。 而且要能够 指导 本专业的 教学过程,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六 )、 教学团队 建设 充实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师资数量;优化教师的 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质量;进一步建设 “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通过国内 外 进修、技能培训 , 选派 教师 到 企业 一线锻炼。 参与 电力系统 工程 (水电站、变电站) 设计、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安装、检修、监理、运行管理, 培养一批 具有电力行业运行管理 、 生产建设、 开发 推广 新技术 、 解决 实际工程 技术难题 能力 的教学骨干 以及在 电力 行业和全国水利 水电 高职高专教育界具有影响力 的 专业带头人。 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学历层次、高职业道德、高职称、高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的教师。 加强与水利水电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聘请具有丰富 水利水电 建设经验 、熟悉电力 工程建设流程和生产工艺 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 电力 企业的能工巧匠 、电力企业的管理能人 做兼职教师。 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 主导 ,以专业 骨干教师 为 主 体,校企互通、 动态组合 、 具备 “ 双师 ” 素质和 “ 双师 ” 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其中,“ 双师型 ” 教师占专职专业教师总数的 8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 50%。 研究制订 电自 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认证标准,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并逐步完善专业“双师” 教师的 培养机制。 形成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 1)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研究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认证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 , 依据 “ 校企 对接 ” 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制定教师的配备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从多方面引进高水平的师资 ;研究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认证问题,建立教师培训 机制 并逐步推行专业教师的准入制度。 ( 2)在现有教师中选拔 2 名副高以上职称 , 具备硕士 以上 学位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通过集中培训、国内 外 调研、参与 电力 工程建设的生产组织活动、共同研发生产项目 等方式 , 使其成为能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形势,把握 电力行业 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带领、组织 电自 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 专业教学标准 , 开发 课程体系和 建设 课程 体系。 培养 为 在 行业 内 有影响的专 业带头人。 ( 3)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锻炼和集中培训,培养专业骨干教师 6 名 在专业教师中选拔 6 名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分别到 国内 知名 的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水电开发公司、 设备生产制造企业、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 锻炼,跟踪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提高 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使他们分别成为 电力 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技术应用、组织管理、质量监控、工程概预算、运行管理等 方面 的 专业教学 骨干。 专业骨干教师应能协助专业带头人搞好专业建设和技术服务,完善专业标准、专业技能认证系统和课程体系;能 单独组织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开发课程和生产性实验实训项目,及时更新教学。四川高职高专: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四 川 省 模具 工 业 协会 四川省模具工业协会 秘书长 /四川省机床工业公司总经理 模具新技术新工艺、毕业答辩( 60学时 /年) 孙道俊 男 1963. 高级工程师 本科 高级考评员 成都宏明双 新模具公司 成都宏明双新模具公司总经理 模具新技术新工艺( 32学时 /年) 曾尚成 男 1957. 高级经济师 本科 高级考评员 成都尚明工业公司 成都尚明工业公司总经理 模具企业管理及经营(
访问文件记录的机制。 ( 5)对数据文件和它的一个索引文件,如果数据文件中数据记录的排列顺序与索引文件中索引项的排列顺序相一致,则该索引文件称为聚集索引。 否则,该索引文件称为非聚集索引。 ( 6)在数据文件的包含主码的属性集上建立的索引称为主索引。 在数据文件的非主属性上建立的索引称为辅索引。 ( 7)如果数据文件中的每个查找码值在索引文件中都对应一个索引记录,则该索引称为稠密索引
科技 创新 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情况 40 30% 按照院级 2 分,市(校)级 5 分,省级 7 分,国家级 10 分累计加分 参与创新基地、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科创竞赛获奖情况 30 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第一作者得10 分,第二作者 5 分,第三作者2 分,竞赛获奖国家级每人次 10分,省级奖 7 分,市级 5 分累计 加分 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竞赛(非学术、科创类)获奖(奖助学金除外) 30
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 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 三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教学、教具实体教学、现场教学等。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与企业合作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和老师的称赞,那么你的学习动机就称为外部动机;相反,如果喜欢自己的专业,并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到满足和成就,这样的学习动机便来自于内部。 具有内部动机的 人学习起来更主动、更 积极,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 如果仅仅是 具有外部动机 , 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 劲头 便会下降。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 学习者 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 倾向于 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
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 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 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 是继 Email、 BBS、 IM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 “读者文摘 ”,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具体说来,博客 (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