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分析开题报告内容摘要:
选择催化还原器、二次空气喷射等技术。 (二)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发展前景 面对未来越来越严格 的排放法规,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 将 会呈现 出 不同的技术路线。 改质技术将使燃料的特性朝着有利于实现“均质 、压燃、低温火焰燃烧”的方向发展,同时燃料的加工及提炼方法和过程应得到适度的创新和简化,以简化加工工艺,节约加工成本。 发动机技术将向着一体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增压中冷技术和共轨技术将是未来柴油机技术不可或缺的技术,同可变气门技术、排气再循环技术一起在发动机设计之初便有选择性地被同步集成,而不是后期的改造升级。 对于电控系统,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各种排放指标和燃烧过程的闭环控制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柴油机的实际产品中,发动机的瞬态过程控制及热管理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由于 各种 尾气排放控制技术都存在不足,故将各种技术综合 使用 (如 :DOC+DPF, SCR+DOC+DPF, NTP+SCR等 )将是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发展的趋势。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方案、技术路线等)和可行性论证 (一)拟采用的研究方案为: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简单的了解了柴油机的发展背景,然后分析了柴油机不同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及危害,文章从结构出发,提出了改进柴油机排放物生成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机内净化技术、尾气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有效的减少柴油机排放物 NOX和微粒碳粒的生成 量。 全文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来说明: 第一章: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组成,及其生成机理和危害。 第三章:柴油机机内进化措施:主要介绍了 涡轮增压中冷技术、进气道喷水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和电控高压共轨技术这四个技术是如何实现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 第四章: 机外净化技术:阐述了改进燃料,使用柴油添加剂,开发生物柴油等机前处理和控制 NOX和 PM 为目的的氧化催化反应器、颗粒捕集器、稀燃 NOX捕集器、选择催化还原器、二次空气喷射等尾气处理方法。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分析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
欧洲每推出一款新车都会配有柴油发动机的车型。 但一个不争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随着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的逐渐增加,人们对动力性要求的提高,尽管电子燃油喷射已经被广泛使用,仅仅靠汽油车的解决方案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在汽车工业的腹地 —— 德国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柴油发动机的研究。 瑞风柴油车所搭载的 升柴油机是引 进韩国现代汽车公司 D4BH 发动机,而一汽 大众的 4
加速燃烧是十分有利的。 在上止点后,缩口环形燃烧室比直口 W 型燃烧室的涡流保持性要好得多,所以缩口燃烧室 比直口燃烧室的颗粒排放以及全负荷烟度和自由加速烟度都有较大的改善。 微电子、传感器、执行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推出的新型柴油机均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很多电子控制系统,如五十铃4HG1 的废气再循环电子控制、 OM904LA 的单体泵的电子控制、
在温室,南方 4 月至立秋随时可扦插,但以 夏秋之间成活率最高。 插穗选用生长健康的 2 年生枝条,长度 1012 厘米,剪去下部叶片,先在维生素 B12 针剂中蘸一下,然后插于砂中,在 80%相对湿度条件下,温度 20~ 24℃条件下约 15 天左右可生根。 若用 20*10 的6 次方~ 50*10 的 6 次方吲哚丁酸浸泡 24 小时,效果更佳。 待生根小苗开始生长时移栽或单株上盆, 2
规定加热速率加热到 923K,保温 5 分钟。 在这段时间内,其中部分可以蒸发,用热天平测量的微粒质量减少量代表其中可挥发部分,用此法测得的主要是高沸点 HC 和硫酸盐,基本与 SOF 吻合。 然而将气体氛换成空气,在相同温度下,样品进一步减少的质量对应被氧化的碳烟组 合,残留的就是微量灰分。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准确快捷的得出样品质量损失率变化的连续曲线,可据此定量分析 VF 中不同馏分
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石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烧。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 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