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前钢板弹簧吊耳的工艺规程及铣φ44端面工装夹具设计内容摘要:

均匀、外形对称、少装夹等。 ( 2) 选择加工余量要求均匀的重要表面作为粗基准。 例如:机床床身导轨面是其余量要求均匀的重要表面。 因而在加工时选择导轨面作为粗基准,加工床身的底面,再以底面作为精基准加工导轨面。 这样就能保证均匀地去掉较少的余量,使表层保留而细致的组织,以增加耐磨性。 ( 3) 应选择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作为粗基准。 这样可以 保证该面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 4) 应尽可能选择平整、光洁、面积足够大的表面作为粗基准,以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 有浇口、冒口、飞边、毛刺的表面不宜选作粗基准,必要时需经初加工。 ( 5) 粗基准应避免重复使用,因为粗基准的表面大多数是粗糙不规则的。 多次使用难以保证表面间的位置精度。 基准的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他对零件的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先选取φ 44外圆为定位基准,利用 V 型块 为定位元件。 精基准的选择 精基准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原则: ( 1)“基准重合”原则 应尽量选择加工表面的设计基 准为定位基准,避免基准不重合引起的误差。 ( 2)“基准统一”原则 尽可能在多数工序中采用同一组精基 第 4 页 共 20 页 准定位,以保证各表面的位置精度,避免因基准变换产生的误差,简化夹具设计与制造。 ( 3)“自为基准”原则 某些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应选择该加工表面本身为精基准,该表面与其他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由先行工序保证。 ( 4)“互为基准”原则 当两个表面相互位置精度及自身尺寸、形状精度都要求较高时,可采用“互为基准”方法,反复加工。 ( 5)所选的精基准 应能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夹具简单、操作方 便。 以 φ 22孔及其端面 为定位精基准,加工其它表面及孔。 主要考虑精基准重合的问题,当设计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的时候,应该进行尺寸换算,这在以后还要进行专门的计算,在此不再重复。 制定工艺路线 制订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 在生产纲领已确定为成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万能型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在提高生产率。 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降下来。 方案一 工序 Ⅰ : 锻造。 工序 Ⅱ : 退火 处理 工序 Ⅲ : 铣 Φ 44 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 Ⅳ : 钻,扩 Φ 22 孔 工序 Ⅴ : 粗铣,半精铣 Φ 44 的 2 内圆端面 工序 Ⅵ : 半精铣 Φ 44 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 Ⅶ : 粗铣 Φ 外圆圆端面 第 5 页 共 20 页 工序 Ⅷ : 钻,扩 Φ 的孔 工序 Ⅸ : 半精铣 Φ 孔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 X: 粗铣宽度为 4mm 的开口槽 工序 XI:粗铣另一端宽度为 4mm 槽 工序 XII:清洗 工序 XIII:检验,入库 方案二 工序 Ⅰ :锻造。 工序 Ⅱ: 退火 处理 工序Ⅲ: 铣 Φ 44 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Ⅳ: 粗铣,半精铣 Φ 44 的 2 内圆端面 工序Ⅴ: 钻,扩 Φ 22 孔 工序Ⅵ: 半精铣 Φ 44 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Ⅶ: 粗铣 Φ 外圆圆端面 工序Ⅷ: 钻,扩 Φ 的孔 工序Ⅸ: 半精铣 Φ 孔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 X: 粗铣宽度为 4mm 的开口槽 工序 XI:粗铣另一端宽度为 4mm 槽 工序 XII:清洗 工序 XIII:检验,入库 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区别在于,方案一 在加工外 44m的 2侧面后,及时的加工了 Φ 22的孔,这样可以利用加工好的 Φ 22孔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其他的工序,这样为后续的工序提供了基准,提高了加工效率,适合于批量生产,而方案二则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综合考虑我们选择方案一。 具体的加工路线如下 工序 Ⅰ :锻造。 工序 Ⅱ: 退火 处理 工序Ⅲ: 铣 Φ 44 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Ⅳ: 钻,扩 Φ 22 孔 工序Ⅴ: 粗铣,半精铣 Φ 44 的 2 内圆端面 第 6 页 共 20 页 工序Ⅵ: 半精铣 Φ 44 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Ⅶ: 粗铣 Φ 外圆圆端面 工序Ⅷ: 钻,扩 Φ 的孔 工序Ⅸ: 半精铣 Φ 孔的 2 外圆端面 工序 X: 粗铣宽度为 4mm 的开口槽 工序 XI:粗铣另一端宽度为 4mm 槽 工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