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轴套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加工φ40h7孔的工艺装备设计全套图纸内容摘要:
2.锻件质量 mf 根据零件成品质量 10kg,估算为 fm。 3.锻件形状复杂系数 S Nf mms / 该锻件为圆形,假设其最大直径为 132mm,长 294mm,则由公式( 24)可得: kgm N 62 s 由于 介于 和 之间,故该零件的形状复杂系数 S 属 S2级。 4.锻件材质系数 M 由于该零件材料为 45 钢,是碳的质量分数小于 %的碳素钢,故该锻件的材质系数属 M1 级。 5.零件表面粗糙度 由零件图知,除 95h6 轴表面和 60H7 孔为mRa 以外,其余各加工表面均为 mRa 。 6.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根据锻件质量、零件表面粗糙度、形状复杂系数查表 213,得单边余量在厚度方向为 ,水平方向亦为 ,即锻件各外径的单面余量为 ,各轴向尺寸的单面余量也为。 锻件中心两孔的单面余量按表 214 查得为. 7.确定毛坯尺寸 上面查得的加工余量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 mRa 。 对于 mRa 的表面,余量要适当增大。 iii. 设计及绘制毛坯简 图 1.确定圆角半径 锻件的外圆角半径按表 512 确定,内圆角半辽 宁 工 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V I I φ95φ141177。 3φ103177。 392 02 9 43 1 2 177。 61 0 176。 φ1325径按表 513 确定。 本锻件各部分的 t/H 为> ,故均按表中第一行数值。 为简化起见,本锻件的内、外圆角半径分别取相同数值,以台阶高度 H=16~25 进行确定。 结果为: 外圆角半径 r=5 内圆角半径 R=3 锻件圆角半径也可以按如下办法简单确定: 凸圆角半径等于单面加工余量加成品零件圆角半径或导角值;凹圆角半径 rR 3~2 ,计算所得半径应圆整为标准值,以利于使用标准刀具。 数值能保证各表面的加工余量。 2.确定模锻斜度 本锻件由于上、下模膛深度不相等,模锻斜度应以模膛较深的一侧计算。 1110110BL , 29 032 BH 按表 511,外模锻斜度 05 ,内模锻斜度加大,取 07。 模锻斜度也可简单地按照外壁斜度为 7176。 ,内壁斜度为 10176。 来取。 3.确定分模位置 由 于毛坯是 H< D 的圆盘类锻件,应采取轴向分模了这样可冲内孔,使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 为了便于起模及便于发现上、下模在模锻过程币错移,选择最大直径即齿轮处的对称平面为分模面,分模线为直线,属平直分模线。 4.确定毛坯的热处理方式 钢质齿轮毛坯经锻造后应安排正火,以消除残余的锻造应力,并使不均匀的金相组织通过重新结晶而得到细化、均匀的组织,从而改善加工性。 图 11 所示为本零件的毛坯图 辽 宁 工 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V I I I 图 11 零件毛坯图 三、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a) 精准的选择 i. 精基准的选择 根据该轴套的技术要求和装配要求,选择轴套的左端面和 248。 60 内表面作为精基准,零件的很多表面都可以采用它们作为精基准进行加工,及遵循了“基准统一”的原则。 选用左端面作为精基准也能和工艺基准重合,保证孔和轴线的同轴度,即能实现“基准重合”的原则。 此外,由于轴套的刚性要求比较高,为了避免在机械加工中产生夹紧力变形,根据夹紧力应垂直与主要定位基面,应使其夹紧力的方向平行与轴线,所以此时选择左边的大端面作为精基准是最佳的选择,这样夹紧可靠,工件变形最小。 ii. 粗基准的选择 作为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飞边、毛刺或其他表面的缺陷。 在这里根据工件的特点,应选择左端和周外表面作为粗精准。 b) 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本零件的加面有外圆、内孔、端而、槽等,材料为 45 钢。 以公差等级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参考指导书有关资料,其加工方法选择如下表所示: 表 2 1 轴套工艺路线及设备、工装的选用 加工表面 尺寸精度等级 表面粗糙度( R a /μ m) 加工方案 备注 轴套大端面 I T9 1. 6 精铣 表 1 8 Φ 93 孔 I T7 0. 8 粗扩 — 精扩 —铰 表 1 7 Φ 60 和φ 78 孔 I T7 粗扩 — 精扩 —铰 表 1 7 轴套左端面 I T9 6. 3 精铣 表 1 8 轴套外表面 I T8 0. 8 粗车 — 半精车 精车 表 1 6 轴套左端槽 I T8 0. 8 粗车 — 半精车— 精车 表 1 6 辽 宁 工 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轴套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加工φ40h7孔的工艺装备设计全套图纸
相关推荐
递动力 ,鸡心夹夹紧 F 段, 磨削外圆表面 A。 工序 10 划键槽加工线。 工序 11 用台虎钳装夹 , 再铣床上铣出两个键槽,要求铣到工件要求的粗糙度。 工序 12 在钳工台上用锉削去除部分表面毛刺。 工序 13 对零件进行清洗,除去表面锈渍和污垢。 工序 14 终检零件尺寸。 、 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方案一与方案二在粗基准的选择与使用时是一致的,先用棒料的一端作为基准加工另一端
内孔,¢ 22㎜的内孔以及Rc3/4 锥 孔 , 60176。 锥角, 1 45176。 倒角, 2个¢ 2 ㎜的通孔,¢ 5 ㎜,¢ 3㎜垂直于¢ 5㎜,¢ 2㎜的平面及左端垂直平面。 图 以¢ 22 ㎜为中心的加工表面 精品文档 值得下载 以¢ 16H10 为中心的加工表面。 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 16H10 的孔,¢ ㎜的孔以及 135176。 缺口,¢ ㎜内槽以及 45176。 倒角。
大,这样不仅浪费材料,而且还增加机床,刀具及能源等消耗,而铸件具有较高的抗拉抗弯和抗扭强度,冲击韧性常用于大载荷或冲击载荷下的工作零件。 该零件材料为HT200,考虑到零件在工作时要有高的耐磨性,所以选择铸铁铸造。 依据设计要求Q=5000台/年,n=1件/台;结合生产实际,备品率α和 废品率β分别取10%和1%代入公式得该工件的生产纲领 N=5000 5555件/年、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f=;粗铣走刀 1次, ap =;精铣走刀 1次, ap =。 取粗铣的主轴转速为 150r/min, 取精铣的主轴转速为 300r/min。 又前面已选定铣刀直径 D为φ 100mm, 故相应的切削速度分别为: 粗加工: V= 1000粗Dn = 1000 m/min=精加工: V= 1000精Dn = 1000 m/min=校核机床功率(一般只校核粗加工工序): 参考有关资料
55~22 )0 . 6 1 6 5 (m i n6 / 9 8 05)2 3 . 7( 7 2i / f m)212 4 m m( LLLT (面)距离)0 . 2 5 3 2 (m i n3 / 9 8 05)2 3 . 7( 5 4i / f m)213 4 m m( LLLT (面)距离 (二 )精铣两侧面 课程设计 11 工序要求
精镗的孔、镗内槽的孔;工序14 铣的缺口;工序15 焊封、去毛刺; 工序1 铸造;工序2 车外圆、端面,钻孔,扩内圆,粗镗退刀槽;工序3 车左端端面、车内倒角、车锥孔、车内螺纹、车倒角;工序4 铣端面,保证至中心线定位基准长度为;工序5 钻孔,锪倒角;工序6 用专用镗刀镗内槽,距端面,宽度为扩孔,保证距端面;工序7 铣孔的下端面;工序8 钻孔,钻孔,保证孔深度;工序9 钻端面上孔,保证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