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4高炉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高炉按料制从各料仓取料,筛篦子要定期更换,筛下物要及时转运,称量斗积灰要及时清除。 高炉使用矿石批重应保持相对稳定,因炉况需要改变矿批时要分次进行。 炉况正常时两探尺 偏差要求小于 500mm, 专业人员每天检查一次探尺情况并记录。 休风检修后必须校正料线零位。 高炉计划检修时, 由 电仪组校验槽下电子秤,槽下所有磅秤定期用砝码校正,并记录备查。 供料系统所有筛子筛孔尺寸由工艺 技术科 决定。 下列因素变动时,应考虑调整焦炭负荷: 焦炭灰份、硫份及物理性能明显变化时; 原料中的铁、氧化亚铁、硫有较大变化时; 烧结矿的强度、含粉率、粒度组成及还原性等理化指标有较大变化时; 高炉配料比变化时; 高炉喷吹量发生变化时 ; 需要变动熔剂用量和品种时; 炉温超过或低于规定且其它调剂手段已到极限时; 需要变动风温时; 根据炉况需要,长期采取发展边缘的装料制度时; 冶炼强度有较大变动时; 炉尘量有剧烈波动时; 上料或炉顶布料设备故障影响到炉料在炉内的分布时; 焦炭水份发生变化时。 下列因素变动时,应考虑校正炉渣碱度 焦炭灰份有显著变动时;煤粉灰份有显著变动时; 原料或熔剂中 SiO CaO、 MgO 含量变化较大时; 炉料硫负荷变化较大时; 炉温正常而生铁含硫超出规定以及炉渣碱度低于规定时; 生铁含硫低、炉渣碱度偏高时; 需要改变铁种或因其它原因需要调整造渣制度时; 编号: LG/ 高炉工长技术操作规程 页 数: 第 10页 共 45页 10 以下情况可临时加 净 焦处理 低料线时间过长时; 炉凉、发生连续崩料或坐料时; 炉凉剧烈,其它措施不能迅速挽回正常炉温时; 炉况失常、连续坐料次数过多、料柱透气性严重恶化时; 长期休风前后; 冷却器向炉内漏水时; 加萤石洗炉时。 发生以上情况,班加焦 超过 1 批时,需经炉长批准,班加焦量超过 4批时,需报请 主管 厂长批准。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 高炉要取得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就必须保持高炉炉况的长期稳定顺行,在日常操作中做到炉温、料批和渣碱‚三稳定‛,并制定出合理的操作制度。 合理的操作制度能够保证煤气流的合理分布和良好的炉缸工作状态。 高炉的基本操作制度有热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和装料制度。 高炉的操作者应根据高炉强化程度、冶炼的生铁品种、原燃料质量、炉型及设备状况来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并灵活运用上、下部调剂,使炉况稳定顺行。 结合高炉的生产条件,选择合理的 操作制度和调剂参数,确保高炉稳定顺行,是实现好的冶炼指标的先决条件。 选择合理操作制度的依据是: 生产任务的要求 冶炼生铁品种的要求 原燃料的质量 高炉炉型、炉役及设备状况 装料制度 选择装料制度,是指改变装料系统的工作参数,以控制调整炉内炉料分布,达到调整控制煤气流合理分布目的。 装料制度包括装入顺序,批重、料线、布料矩阵及下料闸开度的选择。 装入顺序 炉料的装入顺序依次为洗炉剂或锰矿、铁矿、熔剂。 应防洗炉剂落在中心,熔剂落在边缘。 无钟 高炉的装入方式 溜槽与高炉轴线夹角为 α角,α角度 工作范围为 253176。 炉料能布编号: LG/ 高炉工长技术操作规程 页 数: 第 11页 共 45页 11 到边缘至中心任意半径圆面上,α增大,炉料布到边缘区域增加,α减小,炉料布中心区域增加。 转角 β 溜槽沿水平面 转角称β角,主皮带机头对面定为β角的零位。 β角转速一分钟 3— 8 圈,每罐料布料时对应适当的角度。 溜槽应 8h 倒换正反旋转方向。 节流阀开度 γ角 节流阀开度 γ角,角度的大小依料种、批重而定,一般保证一 罐在 8—16 圈布完,同时角度不能过小,以防下料 不畅。 无钟高炉的布料方式及其特点 布料方式: 一批料中的矿石、焦炭各用一种摆角布下,称单环布料。 一批料的矿石、焦炭各用两种或多种摆角布下,称双环或多环布料。 、扇形布料及螺旋布料等多种布料方式。 单环布料特点 α 愈大,炉料愈布向边缘。 反之,则 布向中心。 α 矿角,加重边缘,疏松中心。 反之,疏松边缘 ,加重中心。 α 焦角,疏松边缘,加重中心。 反之,加重边缘,疏松中心。 扩大 α矿角及α焦 角,可加重边缘。 反之,加重 中心。 ,即Δα越大,越 加重边缘。 反之,加重 中心。 有强烈发展边缘作用,应慎重使用。 炉喉直径大的高炉,一般不宜采用单环布料。 多环布料特点 ,可疏松边缘,加重中心。 反之,加重边缘,疏松中心。 ,可加重边缘,疏松中心。 反之,疏松边缘,加重中心。 ,加权平均后的矿 焦 角差,应选在 2— 5176。 之间。 Δα越 大边缘越重。 反之,中心越重。 则 ,炉况顺行或炉墙侵蚀严重时 ,Δα 可选用上限值。 ,炉况顺 行程度差 或有粘结时 ,Δα 应选用下限值。 编号: LG/ 高炉工长技术操作规程 页 数: 第 12页 共 45页 12 2176。 中心布焦的特点 适宜稳定的中心布焦量可维持稳定、合适的中心煤气流并活跃炉缸中心部位。 中心布焦量偏大易导致炉缸中心过吹。 应严格控制中心布焦数量 在1530%, 以 达到长期稳定的 效 果。 装料制度选定 在下开炉料时,要认真观察旋转溜槽的布料情况,并做好记录,作为将来调整炉况的原始资料。 上部调剂 靠调整溜槽角度和布料圈数来控制煤气分布,保持合理的煤气分布。 料尺零点规定在炉喉钢砖上沿。 料尺要两个同时使用,二探尺偏差在 500mm以上时,应按浅尺上料,查明原因,若偏料应采取纠正偏料的措施。 禁止低料线作业,出现低料线,必须先控制风量,要根据料线的深浅程度和赶料速度,适当加补净焦,调整料批、溜槽倾角,同时减轻焦碳负荷。 正 常料线规定为 800mm- 1500mm之间,降低料线加重边缘,提高料线加重中心。 料批: 适当增大矿批可提高煤 气利用,恢复炉况期间应适当缩小矿批。 料流阀开度调整由微机根据布料圈数及原燃料情况 自动 调整 ; 溜槽倾角调整由 炉长 根据炉况确定 ,报主管厂长批准。 加焦丁时应将焦丁与矿石一起加 入 炉内。 正常生产情况下,炉顶温度应控制 在 150250℃范围内 ,以保证煤气布袋除尘正常 工作。 送风制度 送风制度是指在一定冶炼条件下,选择适宜的鼓风参数(如风量、风压、压差、风温、湿度、风口形式和直径),保持适宜的风口进风状态,以确保初始煤气流合理分布,使炉缸工作均匀活跃,促进炉况稳定顺行。 合理的送风制度,是炉缸正常工作的基础,是高炉顺行和炉况稳定的必要条件,作为高炉操作制度的核心,它决定着煤气流的初始分布和炉缸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高炉使用风量的大小,取决于设备状况、料柱透气性、风口的截面积、炉缸工作状态,并与其它操作制度相适应。 编号: LG/ 高炉工长技术操作规程 页 数: 第 13页 共 45页 13 在条件相适应的情况下,高炉应尽可能使用全风量或全风压,并保持 长期 稳定,从而保证煤气体积的稳定和下料批数的均匀。 高炉冶炼进程有下列情况时允许加风: 高炉未达到规定的风量(参考料速、炉温)而行程允许加风; 短 期排风、休风、复风后应尽快加风至原水平,长期休风、复风后允许短时间维持正常风量 的 60%90%; 有进一步提高冶炼强度的需要及可能时; 行程向热而炉况尚顺时。 加风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风压稳定,下料顺畅均匀,炉缸工作状态良好,渣铁热量充沛。 按风压操作时,当风压在 全风的 80%以下时,每 次风压增加量可适当 大些( 2050KPa),当风压恢复至全风的 90%时,每次动作量要小,一般 1020KPa。 高炉冶炼进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该减风: 料速过快且连续两小时显著 超过规定时; 低料线超过 30 分钟以上时; 炉子偏凉而风温、喷煤手段已用尽时; 炉况失常(管道行程、偏料、崩料、或有悬料趋势)时; 风压超出正常水平时; 渣铁出不净,炉缸内积存渣铁过多或有其它不安全因素时; 冷却水压低于规定值时; 由于原燃料质量明显变差或供料不正常 时。 要特别注意,一旦有被迫减风的必要时,要迅速减风,一次减到所需水平。 在减风因素消除后,应根据炉况反映逐步把风恢复起来,长期慢风操作往往造成中心煤气 流不足,炉缸热量不充沛,不利于脱硫。 慢风还会引起冶炼强度降低,因而引起生铁产量的降低。 慢风也容易导致边缘煤气流过分发展,炉墙粘结物下落而影响风口工作,并增加炉缸负担。 在下列情况下,可利用排风阀放风: 出铁失常时(跑大流或堵不住铁口); 高炉悬料进行坐料时; 偏料、管道而炉缸有足够的热量,渣 铁 流动性好,为改变煤气分布时; 发生直接影响生产的设备事故和动力事故时; 放风 操作时 .应根据炉子情况 ,一次将风降到允许的水平。 放风时注意 防 止 风口灌渣。 编号: LG/ 高炉工长技术操作规程 页 数: 第 14页 共 45页 14 风温的使用 鼓风带入的热量约占炉内全部热收入的 20%, 并能全部利用,调节风温可以直接影响带入炉缸的热量。 因此,它对调节炉缸温度 ,改善生铁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风温的改变,将使鼓风动能和理论燃烧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炉缸初始煤气流分布的变化。 在高炉能够接受且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稳定高风温。 变动风温的原则是:降风温幅度可以大些,提风温幅度要小些。 高炉行程需要减风温时,可一次减到需要的程度,提风温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每次提 2030℃,间隔时间 2030 分钟。 风速与鼓 风动能 调剂风速,可以改变炉缸工作状态。 风速除与风量、风压、风温有关外,改变风口直径也是一个有效手段。 冶炼强度低时,相应使用小风口,冶炼强度高时,相应使用大风口。 处理特殊炉况时,可临时用耐火泥堵塞一部分风口,但要注意,严禁长时间堵风口和频繁开、堵风口作业。 如需长时期堵一部分风口时,须经 主管 厂长批准后方可执行。 高炉使用斜风口有利于消除炉缸堆积和改善炉缸工作状态,但也会改变风口前回旋区的形状和煤气流初始分布,使用时应注意。 高炉应根据生产计划及其特点,确定其合适的冶炼强度,并利用调剂风口大小和长短来维持适宜的 鼓风动能,从而确定合理的送风制度。 风口直径、长度及形式的改变必须由 主管 厂长决定。 风速与风口直径的关系是: V=Q/ V风速 m/s Q风量 m3/s S风口截面积 m2 n风口数目 个 鼓风动能决定风口前燃烧区的深度,从而决定煤气流的初始分布及炉缸工作状态,因此各高炉应根据自身结构、原料条件及冶炼制度选择合适的鼓风动能。 选择鼓风动能应考虑的因素: 冶炼强度越低要求鼓风动能越高; 炉子容积及炉缸直径越大要求鼓风动能越大; 风口数目越多、间距 越小,允许鼓风动能越大; 炉子侵蚀程度越大所需鼓风动能越大; 短风口较长风口需要的鼓风动能大; 边缘行程应维持较高的鼓风动能; 随综合冶炼强度的提高,鼓风动能降低; 编号: LG/ 高炉工长技术操作规程 页 数: 第 15页 共 45页 15 使用自然矿的高炉及使用粉矿多、粒度小的高炉一般维持的鼓风动能较低。 而入炉品位越高所需要的鼓风动能应越大 ; 冶炼铸造铁时,鼓风动能较冶炼炼钢铁时低 ; 高压较常压时需要较高鼓风动能。 送风制度操作要求 在炉况顺行、焦比适中及焦 炭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应保持合适而稳定的冶炼强度。 保持全风量操作,避免长期慢风作业,因外围影响长期慢风作业,应改用小风口或临时堵某方位 35 个风口 ;炉缸堆积适当改变风口进风面积,改善炉缸工作状态。 如长时间(超过一天)堵风口操作由 主管 厂长决定。 一般情况下,风口应力求等直径、等长度,均匀一致,全开使用。 高炉休风在 4 小时以上或炉况难行不易恢复时,可临时堵 2~ 5个风口,由炉长决定并报告主管厂长;开风口条件是:恢复正常风量的 80%,正常料线 2小时以后捅第一个风口,炉温充沛 ,恢复正常风量的 95%,考虑捅第二个风口,最后几个视炉况而定。 日常操作中,减风时应一次到位,而加风时应视炉况进程和风压情况逐步进行,每次加风 50~ 100m3/min,两次加风的时间间隔不小于20min,非冶炼因素造成的短期休风可以快速恢 复。 风压稳定、下料顺畅、炉缸均匀活跃、渣铁热量充足、设备及生产秩序正常时方可加风。 休风时间在一小时以内,复风风量为 正常风量的 6080%,4 小时以上,复风风量为 正常风量的 40%60%。 力求用高风温作业,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