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方案内容摘要:

是意识产生、发展的基础,也决定着个性的形成。 人本主义发展理论。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应重视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潜 能发挥的趋势。 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通过整合化和现实化发展达到新自我的过程。 整合化是将已有经验和知识的不断整合,达到深化。 现实化是通过人的不断地交流、互补等活动,使人的感受广度逐步扩展,感受程度逐步加深,以形成自省和自我体验的能力,达到内在化自我。 人本主义理论承认这个过程可能发生的早一些,也可能发生的晚一些,或者根本不发生。 因此,活动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理论。 兰德、汉纳芬所研究的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如果向学习者提供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自身兴趣的机会,学习者会对自己的学 习承担更大的责任。 如果在脱离情景脉络的条件下所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呆滞的,不具备实践作用的。 这一点使我们认识到,仅仅孤立地将道德准则、规范等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无法加以灵活地应用,也会影响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因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的活动情境,能促进德育的实效性。 时代性理论。 学生总是身处于一定的时代发展进程之中,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德育也体现着明确的时代性。 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也与时代紧密相关。 因此,活动的组织要联系本地的教育资源,不断灵活地加以充实 、丰富,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注儿童生活也是课程改革体现的重要理念,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为学习者 —— 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 教育作为 ? 在生活中并且是为了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 ? ,可以为学生的美 好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提供预期性的启发和引导,正是这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而逐渐积累的准备:包括精神的充实、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为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品质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杜威曾指出 ?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 ?。 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学生就应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 四、研究的目标 发展是学生活动的根本目标,活动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手段。 我们试图通过对 ? 小学 ‘ 美德行 ’ 德育实践活动校本研究 ? 这一课题的研究,优化德育过程 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引领学生通过外部的操作活动和内部的观念活动的多次交替、转化,逐步形成与完善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 ? 生动、活泼、主动 ? 地和谐发展。 学校通过对适合小学生美德行养成的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研究,探索培养小学生自主德育的新路子。 通过 对 ? 美德行 ? 活动 ? 美德书 ? 的编写、 ? 美德卡 ? 的优化、 ? 美德尺 ? 的研制等,探索小学生 ? 美德 ? 塑造的新途径、新策略,建构一个具有时代气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德育育人模式,从而实现学校德育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理想愿景。 建立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内容适当、方法科学,适合当下小学生心理的 ? 美德 ? 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探讨德育与美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美感,使其能够初步地享受道德、欣赏道德。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