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内容摘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 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 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 教师 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今后 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篇三: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继续担任二、三、四、五年级品社教学,现在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和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 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 “ 优秀作业评比 ” 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 一草一木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 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培养学生各种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