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申报书内容摘要:

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实验实训内容与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 建立 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实训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质量评价体系。 ④ 深化实验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立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 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内容与措施 ( 1) 建设内容。 基础教学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机械设计 19 实验室、电子电气实验中心、物电实验中心、基础生物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 室、动物医学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计算中心。 专业教学实验室:电气工程实验室、景观学实验室、车辆服务工程实验室、信息显示实验室、机械制造技术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文科综合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烹饪工艺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植物保护实验室。 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中药科技园(校内);非金属材料加工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开放实训中心、种子工程实训中心、生物工程实训中心(校外)。 ( 2) 建设措施。 ① 深入 贯彻实践育人的思想,深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改革。 以 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为抓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切实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② 成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组,负责对全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评审和指导,在实验教学、 实验 建设、 实验 管理和改革等方面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协调实验 实训 教学 ,全面加强实验室(教学基地、实验中心等)建设与管理。 ③ 充分调研,科学论证 ,精心组织 实验室建设项目。 实验室仪器购入 以解决常规仪器为基本点 , 以 结合 20 行业的需要解决关键仪器为支撑点 , 以遵循选择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 设备共享 为原则, 加强市场调研,科学制订实验室建设规划,合理配制实验仪器设备。 ④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立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改变单纯以课程设立实验室的现 象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实训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实验实训教学 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 极改革创新,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资金 预算与进度安排 ( 1) 资金预算。 实验实训条建设总资金为 3840 万元,其中中央 财政 资金 2400 万元, 地方财政资金和 学校 自筹 资金为1440 万元。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资金预算及年度经费安排表 建设类别 建设内容(扩建或新建) 资金预算(单位:万元) 2020年 2020年 2020年 2020年 小计 总 计 995 955 920 970 3840 基础教学实验室 力学实验室 30 20 20 20 90 机械设计实验室 40 30 20 10 100 电子电气实验中心 30 30 20 20 100 物电实验中心 30 20 20 10 80 基础生物实验中心 50 40 30 30 150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40 30 20 10 100 基础医学实验室 30 30 20 20 100 动物医学实验室 30 30 20 20 100 遗传育种实验室 40 40 20 20 120 21 计算中心 30 30 20 20 100 小计 350 300 210 180 1040 专业教学实验室 电气工程实验室 25 25 30 40 120 景观学实验室 10 10 30 30 80 车辆服务工程实验室 10 10 20 30 70 信息显示实验室 20 20 30 30 100 机械制造技术实验室 20 20 20 20 80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10 20 30 30 90 文科综合实验室 20 20 20 40 100 生物工程实验 10 20 20 30 80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10 20 30 40 100 烹饪工艺实验室 20 20 20 20 80 生物技术实验 室 20 30 30 40 120 植物保护实验室 20 20 20 20 80 小计 195 235 300 370 1100 综合实验实训中心 校内 工程训练中心 50 50 100 100 300 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 50 50 30 20 150 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心 30 20 20 30 100 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 40 40 30 40 150 中药科技园 20 20 30 30 100 校外 非金属材料加工实训中心 50 40 50 60 200 机电工程开放实训中心 100 100 50 50 300 种子工程实训中心 50 50 50 50 200 生物工程实训中心 60 50 50 40 200 小计 450 420 410 420 1700 ( 2) 建设进度。 2020 年 5 月 —2020 年 12 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启动、建设方案的设计与规划;建设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实验实训中心最急需的部分;建立健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年度投入建设资金预计为 995 万元。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继续加强基础教 学实验室建 22 设,加大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全面启动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年度投入建设资金预计为 955 万元。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基本完成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加强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年投入建设资金预计为 920 万元。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完善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完善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年投入建设资金预计 970 万元。 (三) 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建设 现状与需求 ( 1) 建设 现状。 ① 实验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优化,能力较 强。 学校经过多年来的培养、引进、外聘,形成了 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理论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共 919 人组成的实验教师队伍。 其中校内 实验教师 682人,实验 技术人员 82 人、实验管理人员 48 人,企业聘用实验教师 59 人,科研院所聘用实验教师 26 人。 实验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 85 人,副高职称的 261 人,中级职称 380 人,初级职称 193 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 123 人,硕士学位的 562 人,本科学位的 234 人。 具有 “双能型 ”教师资格的 300 人,具有 “双能型 ”教师等级的 127 人。 省级教学名师 3 人,教坛新秀 8 人,校级教学名师 8 人,教坛新秀 29 人。 入选省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16 人。 本着学缘结构合 23 理、老中青结合、聚合效应强的原则,学校在 54 个本科专业中,成立了校内实验教学团队 23 个,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团队 42 个。 其中,饲草育种团队获批省级 115 创新团队。 作物遗传育种等 3个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② 实验教学团队注重实验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实验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了 “四结合 ”的实验教学改革内容,即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各种测试手段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 使实验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气息。 目前,学校开设实验项目 3269 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1020 个,占总数的 %。 实验项目年更新率达 10%。 实验教学团队还 进行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交替、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创新、创业能力。 ③ 实验教学团队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也 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实验教学 团队 与 168 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在农学、动物科学、机电技术教育、食品工程等 10 个专业开展强化实践环节的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前 3 年完成所有在校学习任务,第 7 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或就业见习,同时完成教育教学实习和职业资格鉴定等,最后一个学期,根据择业的方向,选择到相应的产业、相应的技术岗位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质和 24 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了密切学校与地方合作培养学生的关系,实验教学团队与隆平种业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办了 12 个 特色冠名班。 与滁州市联合举办 “一村一名大学生 ”人才培养工程。 与凤阳县政府签署 “校地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建立小岗村科研、实习、创业综合基地。 实验教学团队紧贴现代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 每年派年轻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调研或到企业挂职锻炼,实验教师还直接参加服务地方经济工作, 5 年来, 22 人被遴选为省级科技特派员, 120 人次接受省产业体系工程的培训任务, 530 人次参加指导地方生产活动。 实验教学团队密切注意国际产业动态,学习、借鉴人才培养方式,开创了国际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方式。 3 年来,共派出 120 名实验教师到美 国、韩国和台湾地区进行学习、进修。 20202020 年,实验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 “质量工程 ”项目 2 项、省级 “质量工程 ”项目 70 项,其中 “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等 2 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作物遗传育种等 3 个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 ”、 “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等 8项教研课题获省级重点课题立项。 ( 2) 建设需求。 ① 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实验教学实行团 队作战。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量新产业、新技术、新设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是 25 很快的。 同时,学科、专业的交叉性越来越强,新出品、新技术往往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聚合才能实现。 实验教师作为知识、技术传播、创新的载体和实验教学的首要资源,对其进行优化配置,科学分工,形成团队,才能形成知识、技术传播和创新的聚合效应。 在实验教学团队里, 教师个体方面,表现为基础理论坚实宽厚,专业知识精深广博,同时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状况;在团队整体方面,表现为既有理论型知识板块, 又有应用型知识板块,还有综合型知识板块,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相融,多层次、多种类知识序列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和深入的实验教学改革。 ② 应 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动力。 我校 2020 年获批 “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 ”。 当前、我校正在向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方向迈进,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 “学术型 ”向 “应用型 ”、 “创新性 ”方向转化, “校企合作 ”、 “国际合作 ”办学深入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学校推行的 “实验教学课程化 ”、 “实 验教学模块化 ”、 “以研究项目带动实验教学 ”、 “创新性、开放性实验教学 ”等实验教学改革正在落实中。 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技术水平、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以适应、引领 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的改革。 ③ 专业研究生教育是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推力。 我校 2020 年获 26 批为 “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单位 ”,目前,农学、动物科学、农业资源 3 个学科已招满 15 名研究生,开课在即。 在可见的将来,研究生招收专业,招收人数会大幅增加。 相较于原来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对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实 验教师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较于传统的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办学层次的提升,需要整合实验教师资源、优化实验教师队伍,强化实验教学团队优势,尽快摸索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路子,积累研究生教育经验。 ④ 社会服务是实验教学团队实现社会价值,吸取能量的有效途径。 实验教师通过直接参与项目、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派驻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政策、技术咨询等途径提供人才、智力、技术和信息,推动地方科技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地方文化,推进地方文化产业的构建,实现 其社会价值。 在 “教中学,做中学 ”的同时,拓展实验教师的视野,丰富了知识,找准学科发展的定位,提升实验教学团队的水平。 建设目标与计划 (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