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地的改良与利用技术内容摘要:

要掌握以下资料:一是等级草场的面积,二是等级草场的可利用面积,三是畜单位面积(即放牧1只羊或1头牛所需的草场面积)。 例:某一冬春草场共30000亩,其中一等五 级( Ⅰ 5 ) 草场有6000亩,鲜草产量为每亩250千克,利用率75%;二等六级( Ⅱ 6 ) 草场10000亩,草产量为每亩150千克;利用率70%;三等七级( Ⅲ 7 ) 草场14000亩,鲜草产量为每亩100千克,利用率65%。 已知羊日食草量为4千克,冬季放牧日数为200天,计算羊单位面积及羊的载畜量。 根据以上数据得知: Ⅰ 5 草场的羊单位面积=( 200天4千克 /天) /(250千克 /亩75%) = 4 .267亩 Ⅱ 6 草场的羊单位面积= (200天4千克 /天) /( 150千克 /亩70%) = 7 .620亩 Ⅲ 7 草场的羊单位面积=(200天4千克 /天) /(100千克 /亩65%) = 12 .31亩 各等级草场的羊载畜量分别为: Ⅰ 5 草场的载畜量= 6000亩 /4 .267亩 /只 =1406只 Ⅱ 6 草场的载畜量 =10000亩 /7 .620亩 /只=1312只 Ⅲ 7 草场的载畜量 =14000亩 /12 .31亩 /只 =1137只 以上2020公顷草场实际载畜量为3855只羊。 2.要掌握适当的放牧强度 放牧强度如何才算合适,从理论上应该是: 利用率=采食率 适度放牧 利用率 > 采食率 轻度放牧 利用率 < 采食率 重度放牧 所谓利用率就是适宜放牧量所代表的放牧强度。 适宜的利用率是建立在载畜量基础上的具体利用强度,一方面家畜能良好生长,另一方面草地中的植被稳定,优良牧草正常生长和发育。 计算方法如下: 利用率=载畜量规定采食的牧草量 / 牧草的总产量 100% 利用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牧草的生育期、耐牧性、草地坡度以及放牧利用方式等。 9 当牧草处于危机期,即早春、晚秋、干旱或受到病虫害威胁时,放牧利用率应该低,一般不超过40%~50%;为了保持水土,避免冲刷,地面坡度越大,利用率越小。 另外,海拔越高,牧草利用率越低。 海拔每升高60~100米,要剩余牧草50%;升高30~60米,要剩余牧草40%;升高10~30米,剩余牧草30%。 一般在自由放牧时,利用率为65%~70%;在实行区划轮牧时,利用率可达8 5%。 利用率的计算是以采食率为基础的。 所谓采食率是指牲畜实际采食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是: 采食率=家畜实际采食量 / 牧草总产量 100% 3.要掌握放牧后的剩余高度 从草地的合理利用角度看,采食后剩余高度越低,利用率越大,浪费越少。 但也不能太低,否则会影响牧草的再 生能力。 特别是晚秋放牧若留茬过低,会影响草地的积雪和开春后牧草的再生,另外对低温的抵抗力也会降低。 一般而言,黄牛采食后留茬高度大致为5~6厘米,马群留茬高度为2~3厘米,羊群和牦牛为1~2厘米。 4.要正确掌握放牧时间 放牧期应该主要考虑牧草的生长高度及发展阶段,春季放牧应在牧草返青后经过12~18天开始。 这时天然牧草的生长高度为10~12厘米,栽培的多年生牧草为15厘米。 同时,在决定放牧时间时,还要考虑植被成分及土壤水分状况。 以禾本科牧草占优势的草地,应在禾草叶鞘膨大、开始拔节时放牧;以豆科牧草及阔叶 杂草占优势的草地,要在腋芽出现时放牧,而且土壤的含水量在50%~60%为宜。 一般而言,羊和马的饱青期较牛早20天左右,牧草高5厘米时,羊和马可以吃饱;牧草高于7厘米时,牛可以吃饱。 另外,牧草的饱青与平均气温也有关系,当日平均气温 ≥ 0 ℃ 的积温为140~150 ℃ 时,羊和马可以吃饱;当日平均气温 ≥ 0 ℃ 的积温为370~380 ℃ 时、牛可以吃饱。 冬春瘦弱家畜、饱青期应在100天以上,才能恢复满膘。 放牧的停止期不能过早或过晚,过早则浪费,过晚则影响牧草第二年的生长。 牧草放牧后的残茬也不能过低,残茬距地面5~6厘米应停止放牧。 同时,应在生长季节结束前30天停止放牧较为适宜,或者在严霜前的3~4周结束放牧。 第五节:人工草地的建设 所谓人工草地是指利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在完全破坏的天然草地基础上,通过播种建植的全新的人工草本群落;对于作为饲用目的的灌木和乔本群落,也含在人工草地的范围。 一、人工草地的发展概况 人工草地是牧业用地中集约化程度最高的类型之一,也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程度的质量指标之 一。 世界上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人工草地一般占全部草地的10%~15%,我国仅占2 .7%,而且较为分散,难以成规模,限制了我国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因此,发展人工草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草地的作用 (一)发展人工草地可大大增加饲草产量,缓和草畜矛盾,克服畜牧业生产中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多年来,我国依靠的是靠天养畜,草地畜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风灾、雪灾、旱灾、涝灾极大地制约着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我国牧业生产徘徊和停滞不前的局面。 建立人工草地,一方面牧草产量提高5~6倍;另一方面秋季可贮存足 够的干草及青贮饲料,保证畜牧业的稳产及高产。 (二)建立人工草地可以提高饲草质量。 天然草地缺乏豆科牧草,不可食杂草又较多,影响了饲草质量。 而建立人工草地时,选择种植一些优良的豆科牧草,如紫花苜蓿、红豆草等,极大地提高了饲草质量。 (三)建立人工草地还可以保持水土,改善土壤肥力,保持生态环境健康和稳定。 三、建立人工草地的方法 (一)地段的选择 人工草地地段选择要符合以下原则: 10 1.要在国家有关法令、法规的指导下,在贯彻草原法、土地法、森林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落实和安排人工草地的地段。 2.要选择有利的地形和适宜的土壤条件。 如果建立改良型的人工草地,最好选择退化严重,牧草质量很差,但地形地貌不错的地段;如果建立高产型的人工草地,最好选择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无盐渍化现象、地势平坦的地段。 3.选择天然水源丰富的地区建立人工草地,以便灌溉。 4.要选择距居民点近,靠近冬春营地的地方,以便饲草的运输和管理。 5.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围栏等保护措施,以便实行科学利用,如分区轮牧,草田轮作等。 (二)地面杂草杂物的清除 天然草地上的石块、鼠洞、蚁塔、小灌丛草丘及粗大杂草给人工草地的耕作和种植 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在草地开垦前,要费很大力量通过烧荒、拣拾、人工铲除及化学除莠等办法予以彻底消除,否则后患无穷。 (三)耕翻 耕翻是开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 为了翻好地,垦前最好先进行耙地,目的是彻底消灭原有的植被,把它们翻入土底,成为良好的有机肥,同时为播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耕翻的深度主要取决于草根层的厚度,草根层厚可耕深一些;草根层浅可耕浅一些。 一般在草根层厚为4~5厘米时,耕翻深度为15厘米;草根层厚为10厘米时,耕翻深度为10~20厘米;草根层厚为15厘米以上时,耕翻深度为20~25厘米。 开垦耕翻 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伏天,此时有利于植物残体的分解及土壤的熟化。 (四)耙地及播前整地 耙地一般都在翻耕后的第二年春季进行,因为翻过来的垡片经过冬季冻结后,春季干后比较疏松,耙地效果好。 通常采用圆盘耙(41盘、直径45厘米、重0 .85吨)耙地,如果生草土厚,垡片结实时,可采用重型缺口圆盘耙(24盘、直径60厘米、重1 .4吨)耙地。 如果土壤水分过多,垡片湿,不宜进行耙地。 播前整地主要是春季耙耱,常在耕翻耙地之后进行。 耱地的作用是进一步平整地面,耱实土壤,耱碎土块,减少水分的蒸发,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措施。 在质地轻、 杂草少的土壤上,在耕翻后也可以用耱地来代替耙地。 另外,耱地还有覆土及轻微的镇压作用。 耙耱要掌握好时间,早春土壤墒情较好,耙耱容易使土块细碎。 土块过大,种子不宜和土壤接触,不利于种子萌发出苗,容易造成断垄。 因此,播前耙地及整地是播种多年生牧草获得苗齐苗全的先决条件,是人工草地优质高产的基础。 (五)播前施肥 新垦的天然草地是较为肥沃的,当土壤作业后,土质疏松,大量有机物被分解为腐殖质,所以新垦的草地一般不缺氮素。 但是新垦的草地对磷肥较为敏感,可施一定量的磷肥。 如果新垦的草地是排水后的沼泽地或坡地,则需施一定 量的钾肥。 若土壤过酸,应多施一些石灰;若土壤过碱,应多施一些厩肥或石膏。 播前施肥主要是施基肥,把有机肥在土壤耕翻前均匀撒施在地上,然后翻入土中。 (六)播种技术 一是播前准备工作。 种子质量直接决定着播种质量和牧草后来的生产水平,因此播前要对种子进行清选、检验和处理。 种子清选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拣选、风选、筛选和水选。 大粒种子采用拣选和风选,小粒种子采用筛选和水选的方法。 另外,播前晒种可促进种子后熟,消灭病菌,提高种子发芽率,防止害虫,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晒种方法很简单,将种子摊放在场地上或木板上晾晒,厚度为 5~6厘米,在阳光的曝晒中,每天翻动3~4次,使种子温度达到30~40 ℃ ,连续筛3~4天。 种子的检验主要测定播种材料的纯净度、发芽率、发芽势、百粒重、种子用价,以此为基础计算实际播种量。 种子检验方法见第 一 部分。 此外,有些禾本科牧草有长芒、短刺,需要去芒处理。 具体办法是:用碾子在种子上轻轻处理,或者用去芒机去芒,然后进行风选,增加播种时的种子的流动性。 大多数豆科牧草常有硬实种子,一般硬实率为10%~30%,但有些硬实率很高,达到70%~80%,影响播种质量,需要硬实处理。 为了提高豆科牧草产量,播前还需根瘤 菌接种。 硬 11 实处理及根瘤菌接种的处理办法如前面所讲,不再重复。 二是播种技术。 首先,要确定播种时期。 播种时期主要根据自然条件(水分、温度、光照)、栽培制度、牧草品种特点、劳力及农具来确定,一般而言,当春季土壤温度达到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时,即可播种。 我国北方地区可选择春播,中原及南方地区可选择夏秋播种,如果错过正常的夏秋播种,可采取冬季顶凌播种。 其次,要决定播种方法。 牧草的播量与其生物学特性、种子质量(千粒重、发芽率、纯净度)、土壤肥力、整地质量以及利用方式有关系。 播种深度与种子大小、牧草种类、土壤含水量、土壤类 型及播种时间有很大关系。 一般种子如紫花苜蓿、沙打旺、红三叶、杂三叶等种子播种深度为2~3厘米,大粒种子如山黧豆、毛叶苕子播深为4~6厘米,小粒种子如白三叶、早熟禾播种时,可把种子撒在土壤表层,结合镇压出苗。 人工草地的播种方法主要有3种,即单播、混播及保护播种。 单播方法简单、省工、省时、省力,多采用条播的方式,行距为15~30厘米。 在大面极单播时,可采用撒播或飞机播种。 由于多年生牧草春夏季节易受到杂草的为害,所以常与一年生谷类作物或牧草进行混播,利用一年生作物及牧草生长迅速的特点起到迅速抑制杂草的作用,从而保 护了多年生牧草。 这种播种方法叫保护播种,常用于农区及半牧区。 牧草的混播最为常见。 所谓牧草混播,是指根据牧草的生物学特点,把几种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播种,达到高产和稳产的目的。 混播方法详见第一部分。 四、人工草地的培育及管理 (一)施肥 人工草地的施肥主要有两种,即播前施基肥和牧草生长中施追肥。 1.基肥 基肥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最好在秋季秋耕时施入土壤,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及繁殖,提高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利用率。 一般每亩施有机肥1000~2020千克,对牧草及饲料作物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2.追肥 追肥主要用速效性的化肥,追肥时间主要要选择在牧草和饲料作物强烈形成新枝时期。 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要选择在分枝后期到现蕾期以及每次刈割后,追肥主要为磷钾肥,分批追入,结合灌溉效果更好;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要选择在分蘖拔节期到抽穗期以及每次刈割以后,追肥主要是氮肥。 3.微肥以及稀土 该肥料的施用特点是用量少,对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种子产量的作用大。 如在土壤中施钼肥、硼肥可提高豆科牧草种子产量,施锌肥可提高禾草的产草量;施稀土也可促进作物产量、改善饲草品质、促进产量的提高。 不过,微肥和稀土的需要量要根据土壤的缺乏程度来决定,分批施入,要严格把握好用量,切不能过量,否则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灌溉 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灌溉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为 50%~ 60%,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的混播草地中每亩灌水量为 40~ 70 米 3。 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灌溉 时期因种类、生育期及利用目的不同而异。 放牧或刈割用的多年生牧草,灌溉时期为:牧草全部返青后灌 1 次水,从拔节到花期可再浇 1 次水,每次刈割后可各浇 1次水,以促进牧草的再生。 目前牧草的灌溉主要有浇灌和喷灌二种。 (三)杂草的防除 杂草对牧草的生长早期影响很大,特别在少雨干旱的春夏时期,往往会给牧草及作物生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要建造良好的人工草地就必须及时防除杂草。 防除杂草的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杜绝杂草种子的来源,这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