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与技法内容摘要:
事摄影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实践水平。 其它兼职教师均是本科和大专学历。 师资配置:在师资配置上优化,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多名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 教学团队不但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富有活力的年轻教师,还有专职摄影师、摄影领域的名家和企业家,完全能够胜任“工 19 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总之,本课程的教师队伍是一支专业能力强、团队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富有责任心、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授课经验上已形成梯队,课程讲授、辅导、实验及实习均由专职教师担任,充分保障了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优势,能完全胜任《摄影技术与技法》课程的教学工作。 33 教学改革与技 术服务 /培训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主持或参与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 一、专业教学改革项目与教学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教育部 16 号文件等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并深入贵州各摄影机构进行调研,根据行业的现状及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制订了学院艺术类专业发展规划及课程标准。 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训与顶岗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构建“项目导向工作室制”的课程模式 在深入调查研究摄影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计划中人才培养规格与生产实践不相适应的地方,进一步完善人才规格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开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学生职业 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以“项目导向工作室制”的课程模式。 以专业带头人引领的工作室,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能力要求为核心,引导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形成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需求零距离、实践教学目标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零距离的要求,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环境,采取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 工作室的建立完全与真实生产情景相一致,引进生产项目。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制试行“ 2 + l 工学交替”模式,即: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及专业群通用技能的学习,具备做模拟项目的能力,学生在前 2 年在校内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最后 1 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以“毕业实习报告”为主要形式的毕业综合考核;第三学期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对人像(婚纱)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 20 数码图片处理等岗位进行轮岗综合实训,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企业或工作室),具备职业岗位能力。 2 、推行“三个淡化” 强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即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淡化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线;淡 化教室与实验室的界线。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针对课程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保证学生在校外实践之前能基本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 建立以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双证融通”课程模块体系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强化职业能力的“岗位性”,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和“职业兴趣”,我们将职业能力的操作能力分为“专业通用操作能力”和“专业方向操作能力”;建立专业通用操作能力模块(母模块)和专 业方向操作能力模块(子模块)的课程模式。 学生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专业通用操作能力课程的学习,然后在第三年,选择专业方向操作能力课程的学习。 专业方向操作能力设有:广告摄影、新闻摄影、艺术人像(婚纱)摄影等课程模块。 学生毕业获取“双证”。 以生产性(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校内生产性(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注重先进性、仿真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建立摄影技术等专业实训与经营相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先进设备,确保学生在真实(仿真)环境中进行训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 和工艺,掌握实际操作本领。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改需要,在现有教学研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并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强化专业群建设及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模式的改革,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建设理念,多渠道利用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的平台作用,成为开放式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1 依托现有教育资源,使社会广泛参与,按市场化规律运作,实现产学结合。 强化工学交替,建立项目导向的生产性实践 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技能,满足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的需要,真正达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为培养应用艺术的高技能人才服务。 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方法的改革遵循两个原则: 1)、以考核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主; 2)、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考试等多种考试方式并存; 3)、评价方式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摄影技术与技法》课程学生综合成绩评定方法表 模块 项 目 分 值 评价方式 基础知识 模块 (40 分 ) 基础知识笔试 40 总 结性评价(期末书面考试) 实践技能 模块 (60 分 ) 平时实践作业 30 形成性评价 摄影技能考核 30 总结性评价 (技能考核标准见实训指导书) 《摄影技术与技法》课程的学生成绩评定共设二个考试模块,总分达到 60 为课程考核合格 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及主编教材 1) . 《高职学院摄影教学与思考》《贵州职业教育研究》 2020 年 独著。 2) . 《图像文化时代的数字图像艺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20 年 独著 3)、《屯堡地戏》教学作品理论专版 《中国摄影家》、《文明》杂志,独著 4)、《影像 随心》图像创意 教学作品理论专版 5)、《上海摄影》杂志 独著 6)、《浅谈摄影课的教学方法》,《科学时代》 2020 年 6 月 11 期 22 7)、《设计摄影》 2020 浙江摄影出版专业书籍 8)、《数码摄影、电脑创意》, 2020 年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 1)、 2020 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带头人 2)、 2020 年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贵州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 演活动工艺类评审中荣获省级二等奖 3) .2020 年度论文《高职学院摄影教学与思考》荣获第七届全省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4) .2020 年学院人才水平评估工作优秀个人 5)、 2020 年获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 一等奖 6)、 2020 年连续两届年被学校评为“中青年骨干教师” , 7)、 2020 年获中国摄影教育 红烛奖 8)、 2020 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文 艺奖 9)、 2020 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函授学院(贵州分院)优秀教师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中国标志语言探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20 年 独著 2) .《浅谈专业水粉的教学》《贵州职业教育研究》 2020 年 独著 3) .《现代包装装潢的广告化趋势》《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独著 4).《论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的基础作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20 年第一期独著 5).《高职学院摄影教学与思考》《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年第三期独著 6).《浅谈设计与文化》《贵州 师范大学学报》 2020 年第二期独著 7).《标志设计在教学中的运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20 年 独著 8) .《谈谈装饰画的教学》,《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 年 8 月 4 期 9) .《浅谈贵州高校美术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才智》 2020 年 8月 23 10)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改革探索》《科学时代》 2020 年 8 月 15 期 11) .《浅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20 年 9 月 4 期 12) .《西方现代美术的兴衰与影响》发表于《大家》, 2020 第 9 期,中文 核心期刊,独著。 13) .《如何提高学生风景写生能力》发表于《贵州民族报》 2020 年 9 月 15 日,独著。 14) .《对构成基础教学的探讨》发表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第 3 期,独著。 15) .《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艺术的思考》发表于《教育与学习》, 2020 第3 期,独著。 16) .《论设计理念》发表于《教育与教师》, 2020 第 12 期,并在“关注教育,关心教师”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独著。 17) .《浅谈美术教育》发表于《贵州职业教育研究》,独著。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摄影比赛 奖励: 科研课题 1).《基础摄影教学研究》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 2).习水红苗服饰图案艺术研究遵义师范学院科研处 3)、习水红苗斗脚舞研究,贵州省教育厅 摄影比赛奖励 1) .2020 年摄影作品《欢歌》荣获贵州教育厅、“多彩贵州”摄影 100 幅精品展览组委会评选三等奖 2) .2020 年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作品《土楼之晨》,荣获民族文化系列民居环境类三等奖 3). 2020 年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贵州女青年摄影优秀作品展 4). 2020 年第三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作品《幸福时刻》荣获优秀奖 24 5) . 作品《飞跃》获和谐魅力创意摄影大赛青年艺术家佳作奖 6) . 作品《人生的舞台》获全国数码摄影大赛三等奖 7) . 20202020 年度作品《我们拥 有一个家》第十三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佳作奖 8) . 作品《时代的印记》获第十一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优秀奖 9) . 作品《逝去的时间》获《数码摄影》杂志 FOTO 比赛一等奖 10) . 作品《矿上的弟兄们》《手的创造》入编海燕出版社的《中国摄影名作欣赏》 11) . 作品获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三等奖 12) .2020 年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贵州女青年摄影优秀作品展 13) .2020 年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 影大展作品《高原红苗竹杆舞》,荣获民族体育系列优秀奖 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培训)项目 大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在学院大力支持下,自 2020 年来,主讲教师参与了 2020 年省级精品课程《标志设计》申报工作; 2020 年艺术设计系《旅游工艺品》新专业申报工作和 2020 年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新专业申报工作多项课题研究,主持或指导学生开展企业项目研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这些合作不仅扩大了我院艺术设计系的社会影响,推动了学院艺术设计系《摄影技术与技法》这门专业课的建设,也锻炼了 师资队伍,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实践的能力。 开展社会服务,鼓励教师参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 该课程组主讲教师受贵阳市残疾联合会的邀请,连续两届担任《封面摄影》、《室内摄影》裁判长工作,分别于 2020 年和 2020 年担任贵阳市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担任《封面摄影》、《室内摄影》裁判长工作;课程组主讲教师作为贵州省教育厅特邀专家组成员,参与各高职高校专业美术专业申报的评审工作;同时还作为贵州省教育厅特邀专家组成员,参与高职高校艺术类教材的评审工作。 这些社会兼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 社会影响力和职业能力。 经过几年的培养和锻炼,课程组已逐步形成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教学、 25 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在教改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采取“外引内培、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初步建起了一个摄影技术与技法经验较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 34 师资培养 3 近五年师资培养情况(。摄影技术与技法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大堂经理风采展示大赛活动方案
着装得体、仪表端庄、形象 大方; 流畅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环节:“ 业务知识大比拼 ” 环节内容 : 必答 环节:每位选手各回答两个必答题; 抢答 环节:提供 10 道业务知识题抢答。 主要考验: 要求参赛选手具有较全面的业务知识水平, 熟悉我行已开办的业务特别是新业务的操作流程及处理程序;了解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会计结算、个金业务、银行卡等临柜业务及各种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业务
大学学生会新闻部个人工作总结
慢慢的,我不再感觉累,而是有一种莫名的轻松。 我想这不是因为电子系的活动少了,部门的工作量小了,而是经过将近一年的磨练,我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我的意志也越加坚定了。 相反的,电子系的活动确是与日俱增,而部门成员在减少,我们的部长郭忠文顶着压力指导着我们的工作,部门几个人协力终于使部门从 4 月份 的低谷走向常态。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
振冲成孔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大于基础埋置深度 0. 30m。 (五 )地基加固深度 振冲器穿透粉质粘土层进入稍密卵石层内 0. 5m 以上,以确保桩体与持力层良好搭接。 以振冲器密 实 电流值,地质情况为依据控制其加固深度。 (六 )桩位布置 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振冲桩中心距 : fspk=220Kpa 时纵向 间距 S1=1. 30m,横向间距 S2=1. 15m; fspk=250KPa时,桩纵向间距 S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