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目的要求内容摘要:
,舌红苔黄 ,脉浮数有力。 【病机与治法】 大头瘟 (又名大头天行 ),好发于春夏之交 ,乃因感受风热疫毒之邪 ,壅于上焦 ,发于头面所致。 风热疫毒郁于肌表 ,卫气失和 ,故发热恶寒。 风热疫毒上攻头面 ,气血郁滞 ,故头面红肿焮痛。 热毒壅肺 ,上循咽喉 ,故咽喉不利 ,口渴舌燥。 因病位在上焦头面。 治宜因势利导 ,故以 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 为法。 感受风热疫毒,壅于上焦,攻冲头面 ─────────→ 大头瘟。 头为诸阳之会,热毒蕴结,上攻头面,气血经络凝滞 ──→ 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 热毒蕴盛,郁于肌表,邪正交争,邪盛正旺 ──────→ 恶寒发热 咽为肺系,热壅于心肺 ───────────────→ 咽喉不利 邪热内盛 ─────────────→ 口渴舌燥、舌红苔白兼 黄、脉浮数有力 【 方解 】 方中重用酒炒黄芩、黄连清降上焦热毒 ,为君药。 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风热 ,为臣药。 玄参、马勃、板蓝根助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 ,陈皮和中理气而疏通壅滞 ,共为佐药。 使以升麻、柴胡疏散风热 ,藉其生升之性引导诸药上达头面 ,寓有“火郁发之”之意。 诸药配合 ,清降与疏散并举 ,风热得散 ,疫毒得清 ,病证自愈。 【 临床应用 】 1.本方为治大头瘟之常用方。 临床以头面及耳前后焮红肿痛 ,咽喉不利 ,恶寒发热 ,舌红苔黄 ,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2.若恶寒重发热轻者 ,可减黄芩、黄连用量 ,加荆 芥、防风以增强疏风散邪之功;若单发热不恶寒者 ,可减柴胡、薄荷 ,加银花、青黛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大便燥结者 ,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肿结难消者 ,加赤芍、丹皮、浙贝母、夏枯草以活血通络 ,清热散结。 3.现代常用于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毒邪上攻者。 【 注意事项 】 1.真人活命饮较本方少赤芍一味,但功效主治基本相同。 2.疮疡初起脓未成,服之可消;脓已成服之可溃,溃后切不可用。 3.阴症疮疡忌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慎用。 4.乳香、没药可引起恶心、呕吐。 【 方歌 】 普济消毒蒡芩连 ,甘桔蓝根薄翘玄 , 升柴陈勃僵蚕入 ,大头瘟毒此方先。 【文献摘要】 《医方集解》: “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也。 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玄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苦寒,泻火补气为臣;连翘、薄荷、鼠粘辛苦而平,蓝根甘寒,马勃、僵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 桔梗辛温为舟揖,不令下行,为载也。 ” 临床报道:用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 57 例,全部治愈。 并认为本方能迅速控制体温,对消除头痛、腮腺肿大及各种精神神经症状有确切疗效(中医年鉴, 1992; 427)。 以本方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热 35 例,伴抽搐神昏或惊跳者,加服紫雪散,平均退热时间为 小时(中医年鉴, 1992; 427)。 仙 方 活 命 饮 (《校注妇人良方》 ) 【 方源 】 《校注妇人良方 》 【组成】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炒皂角刺、炙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 (各 6g),金银花三钱 (25g),陈皮三钱 (9g)。 【用法】 水煎服 ,或酒水各半煎 2 次分服。 【功效】 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 【主治】 阳证痈疡初起。 症见局部红肿 焮 痛 ,或身热 凛寒 ,苔薄白或黄 ,脉数有力。 【病机与治法】 本方为治阳证痈疡的代表方。 痈疮肿毒一证 ,多为风邪热毒 ,壅聚肌肤 ,气滞血瘀所致。 热毒壅盛则红肿 焮 赤;气血郁滞 ,经气不通则疼痛。 身热恶寒 ,脉数有力 ,乃正邪俱盛之症。 治当 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 热毒内壅 ┐ ┌ 局部 ─→ 红、肿、热、痛 ├ 疮疡阳症初起 ┤ 气滞血瘀 ┘ └ 全身 ─→身热、恶寒、舌苔薄黄、脉浮数。 【 方解 】 方中重用金银花为君 ,其性寒质轻 ,最善清热解毒 ,故前人称之谓疮疡圣药。 白芷、防风疏风散邪 ,散结消肿;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 ,共为臣药。 贝母、花粉清热散结 ,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 ,透脓溃坚 ,陈皮理气行滞 ,共为佐药。 甘草为使 ,助君药清热解毒 ,并调药和中。 煎药加酒者 ,是用其活血通络以助药效。 诸药合用 ,热毒清散 ,气血流通 ,痈疮自愈。 本方为疡科“消法”之代表方 ,用于阳证痈疡早期 ,服之可使未成脓者即散 ,已成脓者即溃 ,故罗东逸称:“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 ” 君 金银花 ── 清热解毒、消痈肿。 臣 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 ── 活血止痛,消肿散结。 ┌ 白芷、防风 ── 疏风解表,又可消肿散结。 │ │ ┌ 穿透经络,攻坚排脓。 佐 ┤ 穿山甲、皂角刺 ┤ │ └ 引经直达病所。 │ └ 花粉、贝母 ── 清热化痰;散结排脓。 ┌ 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用节者,以 “节 ”散结。 使 ┤ └ 酒 ── 活血消肿,助药力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疏风消肿之攻。 【 临床应用 】 1. 本方前人称之为“疮疡之圣药 ,外科之首方。 ”凡痈疡肿毒属阳证而体实者 ,均可使用。 临床以局部红、肿、热、痛 ,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阴证疮疡禁用。 2. 若红肿甚者 ,可加蒲公英、连翘、地丁、野菊花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加丹皮、丹参以凉血散瘀。 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 ,其药渣可捣烂外敷。 3.现代常用于多种化脓性炎症 ,如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 注意事项 】 1.真人活命饮较本方少赤芍一味,但功效主治基本相同。 2.疮疡初起脓未成,服之可消;脓已成服之可溃,溃后切不可用。 3.阴症疮疡忌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慎用。 4.乳香、没药可引起恶心、呕吐。 【 方歌 】 仙方活命金银花 ,防芷归 陈草芍加 , 贝母花粉兼乳没 ,山甲皂刺酒煎佳。 【 文献摘要 】《 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 “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 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蕴崇热毒为患。 治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结,行血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 临床报道:以仙方活命饮治疗 30 例阑尾脓肿(阑尾穿孔并发局限性腹膜炎)患者,疗效优异。 其中 27 例痊愈出院, 3 例中转手术,成功率为 90%,无 1 例死亡。 服本方后能使局部肿块及压痛很快消失,炎症控制,体温下降至正常,平均住院日数 14 日。 随访 7 例未见复 发(中华外科杂志 1960; 2: 171)。 【 附方 】 1.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 组成及用法:金银花三钱 (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各 15g)。 水煎 ,加酒一、二匙和服。 药渣捣烂可敷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 ,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 ,发热恶寒 ,疮形如粟 ,坚硬根深 ,状如铁钉;以及痈疮疖肿 ,红肿热痛 ,舌红苔黄 ,脉数。 2.四妙勇安汤 (《验方新编》 ) 组成及用法:金银花、玄参各三两 (各 90g),当归二两 (60g),甘草一两 (15g)。 水煎 2 次 ,合兑分 3~ 4 次服 ,每日一剂。 药味 不可少 ,减则不效 ,并忌抓擦为要。 功效: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 主治:脱疽。 症见热毒炽盛 ,患肢黯红 ,微肿灼热 ,溃烂臭腐 ,疼痛剧烈 ,或见发热口渴 ,舌红脉数。 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均为用治阳证疮疡的常用方 ,均有清热解毒之功。 仙方活命饮除清热解毒之功外 ,还兼有疏风散邪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之用 ,为治痈疮肿毒初起之要方。 五味消毒饮只重在清热解毒 ,其清解之力较仙方活命饮优 ,侧重消散疔毒。 四妙勇安汤药少量大力专 ,重在清热解毒 ,兼可活血止痛 ,是用治脱疽化热之要方。 第四节 清 脏 腑 热 清脏腑热 剂 ,适 用于不同脏腑火热偏盛而产生的证候。 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 药物 本类方剂是根据脏腑火热证候的不同 ,分别选用不同的清热药所组成。 如心经热盛 ,心胸烦热 ,口舌生疮者 ,用黄连、栀子、莲子心、木通等以泻火清心;肝胆实火 ,头痛目赤 ,口苦胁痛者 ,用龙胆草、夏枯草、青黛等以泻火清肝;肺中有热 ,咳嗽气喘 ,皮肤蒸热者 ,用黄芩、桑白皮、石膏、知母等以清肺泻热;热在脾胃 ,牙痛齿衄 ,烦渴欲饮者 ,用石膏、黄连等以清胃泻热;热在大肠 ,下痢脓血 ,里急后重者 ,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等以清肠解毒。 代表方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 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 苇茎汤 、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 导 赤 散 (《小儿药证直诀》 ) 【 方源 】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诸方》: “治小儿心热。 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 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 【 释名 】 王子接:小肠 —名赤肠,为形脏四器之一,禀气于三焦,故小肠失化,上为口糜,下为淋痛。 生地入胃而能下利小肠,甘草和胃而下疗茎中痛,木通、淡竹叶皆轻清入腑之品同 生地,甘草则能从黄肠有形之热邪,入于赤肠,其浊中清者,复导引渗入黑肠,而令气化,故曰导赤。 【 组成 】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 (各 6g)。 【 用法 】 现多作汤剂 ,加竹叶适量 ,水煎服。 【 功效 】 清心利尿。 【 主治 】 心经火热证。 症见心胸烦热 ,口渴面赤 ,意欲冷饮 ,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下移于小肠 ,症见小溲赤涩刺痛 ,舌红 ,脉数。 【病机与治法】 赤色应心 ,“导赤”即引导心热下行从小便而出。 本方治证乃心经蕴热或移于小肠所致。 心经有热 ,循经上炎 ,而见心胸烦热 ,面赤口渴 ,口舌生疮等症。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热移于 小肠 ,泌别失司 ,故见小便赤涩刺痛。 治宜 清心养阴 ,利水通淋。 手少阴心之脉沿食管上行,经过咽部,若心火上炎灼伤津液 ──口渴欲冷饮 舌为心之苗 ── 口舌生疮 心经有热 ── 心胸烦热,面赤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 ── 小溲赤涩赤痛 【 方解 】 方中生地甘寒质润 ,入心肾经 ,清热凉血并养阴 ,为君药。 木通入心与小肠 ,味苦性寒 ,既可助生地清心降火 ,又可利水通淋以导热下行 ,为臣药。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 ,用“梢” ,古有直达茎中止淋痛之说;竹叶清心除烦 ,兼可引药入经 ,并为佐使。 四药合用 ,利水不伤阴 ,泻火不伐胃 ,滋阴不恋邪 ,最宜于小儿心经有热者。 君 木通 —清心降火,利水通淋 ┐ ├两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补阴而不恋邪 ┌ 生地 ──清心热而凉血滋阴 ┘ │ 臣 ┤ ┌ 清心 │ │ └ 甘草梢 ┤ 用梢者,取其直达茎中止淋痛 │ └ 调和诸药 佐使 竹叶 ── 甘淡寒,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 四方合用,共成清热利水养阴之剂。 【 临床应用 】 1.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之代表方。 临床以心胸烦热 ,口舌生疮 ,或小便短赤 ,舌红脉数为证治要点。 2.若心火较甚 ,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小便赤涩 ,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清热利水之功;血淋者 ,可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3.现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及泌尿系感染属心经热盛者。 【 注意事项 】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用胃虚弱者慎用 【 方歌 】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味共 ,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 【 文献摘要 】《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心与小肠为表里也,然所见口糜舌疮,小便黄 赤,茎中作痛,热淋不利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 故不用黄连直泻其心,而用生地滋肾凉心,木通通利小肠,佐以甘草梢,取易泻最下之热,茎中之痛可除,心经之热可导也。 此则水虚火不实者宜之,以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也。 若心经实热,须加黄连、竹叶,甚者更加大黄,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 临床报道:以导赤散加细辛、银花、连翘治疗带状疱疹 12 例,其中疱疹位于胁部者 4 例,腋下者 1 例,腰背部者 2 例,腹部者 3 例,臀部及大腿内侧各 1例。 位于胁部加柴胡,位于下肢加牛膝。 服药 3~ 4 剂者 5 例, 6~ 8 剂者 7 例,均获痊愈(中医杂志, 1987; 6∶ 34) 龙 胆 泻 肝 汤 (《医方集解》 ) 【 方源 】 《医方集解》 “此足厥阴少阳药也 ”。 【 组成 】 酒炒龙胆草 (6g),炒黄芩 (9g),酒炒栀子 (9g),泽泻 (9g),木通 (6g),酒炒当归 (3g),生地黄 (6g),柴胡 (6g),生甘草 (6g),车前子 (9g)。 (原书无药量 ) 【 用法 】 水煎 2 次分服。 【 功效】 清肝胆实火 ,泻下焦湿热。 【 主治 】 ①肝胆实火上炎证。 症见头痛目赤 ,胁痛 ,口苦 ,耳聋耳肿 ,舌红苔黄 ,脉弦数。手工艺目的要求
相关推荐
议 基本 要求 学生阅览室 1/8 1/8 1/8 1/8 1/8 1/8 座 /生,每座面积 ≥ m2 教师阅览室 96 1 1 2 2 3 2 藏书室 96 2 2 4 3 5 4 期刊杂志室 72 1 1 1 1 1 1 借书处 30 1 1 1 1 1 1 电子阅览室 7296 1 1 2 1 2 1 管理员办公室 6/人 1 1 1 1 1 1 说明 : 本标准中的指标
31 34 35 36 37 整理 材料 上报 党支部 上报材料有: (一) 入党志愿书。 (二) 转正申请书。 (三) 预备党员考察表。 (四) 党内外群众意见。 (五) 党支部大会决议及讨论原始记录。 总支所属支部先报总支审查写出审查意见再上报党委组织部门。 (六) 思想汇报 (七) 发展(转正)党员公示情况表 (八) 入党时的材料 审批 党委 通 知 党支部 组织部门 有关材料归档
孔,安放钢筋锚杆,用水泥压力灌浆,达到强度后,安上横杆,拉紧固定,在桩中间进行挖土直至设计深度。 如设 2~ 3层锚杆,可挖一层土,装设一次锚杆 适于大型较深基坑,施工期较长,邻近有高层建筑,不允许支护邻近地基有任何下沉、位移时使用 挡土灌注桩与旋喷桩组合支护:在深基坑内侧 设置直径 ~ 凝土灌注桩,间距 ~ ;在紧靠混凝土灌注桩的外侧设置直径 ~
证所需要的《房屋建筑构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环境模拟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 1 教学中应有完整的职业环境构建 职业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和企业(组织)环境。 要想在职业环境中游刃有余,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最快获得方式就是身处职业环境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提高。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相一致的职业环境,让 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