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实施施工组织设计方案(20xx2)内容摘要:

压路机等成套设备,桥台后、涵背采用内燃立式强夯机压实。 为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采用 “三阶段、四区域、八流程 ”的作业程序组织施工。 三阶段:准备阶段 → 施工阶段 → 竣工验收阶段 四区域:填筑区 → 平整区 → 碾压区 → 检验区 八流程:施工准备 → 基底处理 → 分层布土 → 摊铺整平 → (洒水晾晒) → 碾压夯实 → 检验签证 → 边坡整修。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进行密度、强度及颗粒级配等工程质量标准的检验。 尤其 是在每层填筑、平整、压实后,及时进行检测,在确定填料质量、填筑厚度、层面纵横向平整均匀度等符合要求后,再测定密实度和地基系数,根据填料的不同,采用灌砂法、水袋法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 三、路基施工方法与工艺 (一)路基处理 路基处理采用土工格室、土工格栅施工方法,其施工图见下图 44 和图。 ,将基底表面浮土、淤泥、杂物清理干净。 ,应先按级配拌和均匀后,再摊铺压实。 ,严 禁扰动垫层下卧层及侧壁的软弱土层,防止被践踏、受冻或受浸泡而降低其强度。 如垫层下有厚度较小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在碾压荷载下抛石能挤入该层底面时,可采用挤淤处理。 先在软弱土面上堆填块石、片石等,然后将其压入以臵换和挤出软弱土,再作垫层。 ,分层夯压密实。 施工机具可选用 8~ 10t压路机往复碾压,达到要求密度为准,一般不少于四遍,再用振动压实机械,振动 3~ 5min。 振夯压要做到交叉重叠 1/3,防止漏振,漏压。 夯实、碾压遍数、振实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1/2时,人工铺 设一层土工格栅。 随后进 45 行剩余部分垫层铺设。 ,应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适当控制对垫层的人为破坏,必要时应在垫层上铺板行走。 (二 )路堑施工 根据本段路基为挖方较集中的特点,以及设计图纸的施工要求,施工时软石用挖机配合推土机直接施工,坚石采用钻机打孔,辅以小型爆破和光面爆破。 石方采用挖掘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清运。 本段石方开挖采用钻、爆、装、运、压一条龙机械化流水作业。 全面规划、合理组合,充分发挥机械化施工快、效率高的优势。 对于开挖深度小于 4m 的路堑和自然坡度较大的石方区段 ,采用浅孔松动爆破施工,对于开挖深度大于 4m的路段,采用中、深度松动爆破施工,多级路堑爆破,开挖须分层进行。 为控制边坡成型,减小爆破震动、保证边坡稳定、控制飞石,采用光面爆破和微差爆破技术。 爆破方采用挖掘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运输。 路堑石方开挖爆破设计示意图见图。 (三)路堤施工 、图纸要求对原地面进行清理和压实,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填筑施工。 (由于本合同段地形复杂 ,因此试验段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现场要进行到能 有效地使该种填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止。 同时记录压实的设备类型、最佳组合模式、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工序、每层材料的松铺厚度和材料的最佳压实含水量。 报监理工程批准后作为路基填筑施工的指导依据。 “三阶段、四区域、八流程 ”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当填筑到到路床顶部后,经测设放线后即进行人工刷坡,平整底基面,做到棱线分明,路拱平顺适度。 (四)岩溶路基 本合同段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区,沿线地表溶丘﹑溶槽﹑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形态齐全,地下溶洞,暗河发育。 针对岩溶类型及分布范围不同,分别采用 相应的处理措施,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导流﹑跨越﹑加固﹑堵塞等措施。 46 导流:对路基上方的岩溶泉或冒水洞,设排水沟截流至路基外;对位于路基底的岩溶泉或冒水洞设涵洞将水排除。 跨越:路基底或路基附近流量较大的暗河﹑落水洞﹑消水坑、岩溶泉等,设桥跨过;规模较小的设涵洞跨过或设挡土墙、护脚隔在路基外,避免封闭。 加固: 深而小的溶洞不便于洞内加固时,采用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加固; 对洞径小顶板薄或岩层破碎的干溶洞,采用爆破顶板用片石回填加固;如溶洞较深或须保持排水者,采用 拱涵或板涵跨越; 对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塌陷(土坑),如基岩未出露又不具排水作用者,采用压实后直接填筑路基;如基岩出露并见空洞洞口,但不起排水作用时,根据洞口的大小及溶洞的体积,采取先大石块塞堵压实,再填筑路基。 在两者的周边均应设臵盲沟,将各种水流导出路基以外,防止其流入坑(洞)内; 对溶洞埋深较深,洞顶板较厚的地段,采用钻孔注浆加固。 注浆采用低压(注浆压力 ~ )间歇定量或循环式灌注,目的是减少浆液流失,间歇时间可控制在 7~ 8小时。 堵塞: 对于路堑边坡上的干溶洞,洞内用片石堵塞,洞口用 干砌片石铺砌、砂浆勾缝或浆砌片石封闭; 对位于路基基底或挡土墙基底的干溶洞,当洞口不大,深度较浅时,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回填;当洞口较宽及深度较大或有水流时,采用桥(涵)跨越;当干溶洞顶板太薄或岩层较破碎时,可爆破后回填,或设桥(涵)跨越。 (五)软弱路基 本标段横跨 2个地貌单元,以 K314+500为界,前段为构造侵蚀 —溶蚀盆地,位于利川的南缘,地势较平坦,高程 1090~ 1160m,相对高差 10~ 30m。 为残积底矮岗地和冲洪积的宽缓沟谷及溶蚀洼地组成,清江河道在该段蜿蜒曲折,河曲发育;后段为构造侵蚀 —剥 蚀低中谷岭与冲沟相间区,形成剥蚀溶蚀低中谷丘陵组合地貌,高程 1100~ 1320m。 1)地质概况 软弱土有十八处,主要分布在山坡沟谷洼地﹑鱼塘内。 由于长期农田耕作加上地表水浸泡,表面存在 ~ ~流塑状粘性土,含少量碎石,颜色灰白~灰黄色,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具较高压缩性,工程 48 力学性质较差。 2)处治措施 为确保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消除路基的较大工后沉降,对路基范围内的软弱土层进行了挖土换填处理。 换填料为硬度较高且不易风化的块﹑碎石,可充分利用路堑的挖方材料并按填石路堤的要求 进行填筑。 挖除的软弱土不应随意丢弃,要合理的进行利用,可作为路基边坡防护和弃土场表面覆土的良好材料。 (六)路基填挖结合部处理 填挖高差 3m以上且地面坡度较陡路段,横向半挖半填路基和纵向填挖转化路基的填挖结合部,均应进行强化处理设计,主要措施如下; 1)挖方区的表面土清除后作其他用,将渗透性好的﹑风化程度低的﹑颗粒较小的材料用于一般填方区。 过渡区域的填料质量应适当提高,要求采用强度大于 30MPa﹑最大粒径 10cm﹑耐风化的碎石。 填筑时,必须从最底部往上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压实度不小于 96%。 不允许将大量 填料堆到底部,而影响分层填筑质量。 填方区每填高 1m时须用振动压路机复压2~ 3遍。 2)挖方区为土质(含强度低的软石)时,填土区填至上路堤顶面后,应将结合区(如图)超挖至下路床底面,然后用振动压路机补压 2~ 3 遍,铺设土工格栅,绷紧,固定。 路床下部分分二层填筑(压实厚度 230cm),待有一定工段长度后一并铺砌最后的 20cm厚的路床部分。 3)挖方区为整体性好的坚石﹑次坚石时,填土区填至下路床顶面后,用振动压路机将填方部分补压 2~ 3遍,铺砌上路床。 待铺砌路面底基层时在挖填结合部先铺双层土工格室。 4)当结合部的原坡面有地下水出露时,应根据地形设臵截﹑排水盲沟,防止其渗透至填挖接触面。 截水盲沟的底面和背水面应铺设防渗土工布;排水盲沟通过填方区段的侧壁和底面均铺防渗土工布。 至于沟顶是否需要铺设反滤土工布,视填料性质而定,填土者设,填石不设。 (七)路堑高边坡施工 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的顺序:边坡应遵循从上往下,从两侧向中间分级分段施工 49 的原则,每开挖一级加固一级,再向下开挖;每开挖一段加固一段,再开挖临段。 切忌全段一次开挖,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 边坡锚固 对于稳定性不足的挖 方路堑边坡,根据地质条件和边坡高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采用预应力锚索﹑全长粘结型锚杆对边坡进行加固,或采用两种方式对不稳定边坡进行联合锚固。 边坡加固 路堑边坡加固施工采取以稳定为本,加固为主,排水﹑防护并重,并尽量考虑绿化环保﹑恢复自然景观等多种因素综合处理,确保施工中的临时稳定和通车后的长期稳定。 预应力锚索施工要点 ① 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