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技术电子教案内容摘要:
课日期 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 理论 学时数 2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急救护理技术》第 2 版 《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目的 掌握 ICU 设置、收治程序与对象、监护内容 掌握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熟悉 ICU 感染控制、治疗原则 了解 ICU 的管理 教学重点 ICU 设置、收治程序与对象、监护内容、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教学难点 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 课前提问 ICU 室温和湿度正确的是 A 室温 20~22℃,湿度 50%~60% B 室温 18~20℃,湿度 40%~50% C 室温 25~30℃,湿度 70%~80% D 室温 28~32℃,湿度 80%~90% E 室温 15~20℃,湿度 25%~60% ICU 空气细菌菌落控制在 A < 200cfu/㎡ B< 300cfu/㎡ C > 100cfu/㎡ D> 200cfu/㎡ E > 250cfu/㎡ CVP(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 A 5~12cmH2O B 4~5cmH2O C12~15cmH2O D 15~20cmH2O E 20~30cmH2O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为 A 90%~100% B 90%~95% C 96%~100% D 80%~90% E 80%~100% 教学后记 第 四 章 重症监护 第一节 监护病房的设置与管理 何谓 ICU。 Intensive care unit l 加强护理单位 l 危重症监测病房 l 重症监测治疗中心 l 重症监护中心 l 加强医疗单位 l 加强医疗科 ICU的含义 l、 ICU 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护理单元。 l ICU 是一个 “ 三集中 ” 的特殊的护理单元。 l 一是集中了各种病情多变、危象丛生的急性可逆性危重患者; l 二是集中了众多先进的监护仪器、急救设备及生命支持装置; l 三是集中了具有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医护人员。 ICU的由来 ? l 雏形见于二十世纪 50 年代 l 随着新型监测和治疗仪器的开发和使用,危重病抢救效率大为提高 l 逐渐形成 ICU 这样一种治疗和管理模式 l 麻醉后恢复室 l 重大灾害 l 脊髓灰质炎爆发性流行 l 战争 l国内 216。 1980 年前后开始陆续组建 216。 北京协和医院在 1984 年正式成立综合性 ICU。 216。 解放军 304 医院(全军创伤治疗中心) 1985 年成立综合性 ICU。 促进 ICU 成立的因素 l ICU 是手术范围的扩大,新手术开展的需要。 l ICU 是处理多脏 器多功能衰竭问题的需要。 l ICU 是分级护理管理制度的必然产物。 ICU 的三要素 l 就是重症监护医学的实践基地,它是由受到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利用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急救措施对各种重症患者及并发症进行全面的监护和治疗的单位。 ICU 成功的四个经验 l 治疗的规范 l 领导人的能力 l 高水准的团队 l 良好的医护关系 一、 ICU 的设置 (一) ICU 模式( ICU 的分类与功能) l SICU 外科 ICU l MICU 内科 ICU 综合 ICU l PICU 儿科 ICU l EICU 急诊 ICU l CCU 冠心病 ICU l RICU 呼吸 ICU l NICU 神经科 ICU 专科 ICU l KICU 肾病 ICU (二) ICU 规模 l 1.床位数:一般 ICU 以 4~ 10 张床位为一个 ICU 病区,最多 12 张。 每个单元设有 4 张床较合理,既可保证工作效率高又能减少院内感染。 l 宽敞明亮,每床应占面积 不小于 20m2,要有足够的辅助用房,最好是床均总面积的 2 倍以上。 2.病床-占地面积 20~25m2 3. 中心监护站或中央监护系统 ( 1) ICU 的中心监护站 l 原则上在所有病床的中央地区,稍高出地平面,能直接观察到所有病床的扇形设计为最佳。 (2)多参数中央监护系统 l 是通过网络将各个床位患者的床旁监护仪所得到的各项监护波形和生理参数同时集中显示在中央监护的大屏幕监视器上,使医务人员能对每个患者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护。 4.人员编制 l ICU 医生与病床之比 ~ 2 : 1 l ICU 护士与床位之比 3~4: 1 l 病房与辅助空间之比 1: 1 l 其他人员:卫生员、呼吸治疗师、化验员和仪器维护人员。 5. ICU配备 l 监测设备 l 辅助检查设备 l 抢救设备 l 其他设备 二、 ICU 的管理 ( ?) ICU 收治对象 l ICU 收容对象: 危重患者 l 原则 :经 ICU 短期严密监测和积极治疗, 有康复希望的危重患者。 主要是: ( 1)创伤 、 休克 和感染引起 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 病人; ( 2) 心肺脑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 3)严重的多发性复合伤病人; ( 4)理化因素导致的危急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咬、中暑; ( 5)有严重并发症的 心肌梗死 、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 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 6)术后重病人或年龄较大,术后易发生意外的高危病人; (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病人; ( 8)严重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胰腺和垂体等内分泌器官功能障碍的危重病人; ( 9)各类 大出血 、 突然昏迷 、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引起各系统 器官功能不全的支持者; ( 10)脏器移植术后需要加强护理者。 不属于 ICU 收治的范围 l脑死亡患者 l晚期肿瘤,或其它疾病终末期无治愈可能者 l特殊传染性疾病者 l自然死亡濒死期 l精神病 ICU 病人的治疗原则 ICU 医生对病人的治疗负有主要责任 ,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 1)黄金时段的救治 ,即在创伤或危重病发作时立即着手救治,如心脏骤停发生时,立即给心肺复苏;立即给伤口包扎止血、固定;休克复苏。 ( 2)由接受过完整复苏及各项生命支持技术训练的专门医师及危重症监护医师从事救治。 救治的及时性是抢救成功的第一要素。 (二) ICU 护士的素质条件 l 目前国内尚未有 ICU 护士的培训中心,现有的 ICU 护士无专业证书,待遇方面也无相应改变,这与国际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是有差距的。 在欧洲,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再须进行 6~ 12 个月的 ICU 专业训练; 瑞典是 1年,奥地利是 9 个月,丹麦是 1 年半.结业者授予 ICU 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室护士。 ICU 护士的素质 l 1.素质标准 l 2.心理素质 l 3.身体素质 l 4.业务素质 沟通技巧能力 l ICU 患者常因各种原因原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为维持患者和外界的信息沟通,护士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沟通技巧,要学会非语言的沟通能力。 如要学会用感觉器官去 “ 听和说 ” ,要学会用表情、手势、动作去 “ 听和说 ” ,还要学会用实物照片、会话卡、纸和笔去 “ 听和说 ” ,对患者的要求不能仅停留在 “ 知道了 ” ,还要明确表示 “ 我 正努力去办 ” , (三) ICU 的工作制度 (四) ICU 设备的安全与保障 设备的维护保障 (五) ICU 的感染控制及监测 l ICU 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和危险因素集中的场所,其感染发生的概率比其他科室均高。 l( 1)衣物的更换:工作人员进入 ICU 前,必须先更衣、换鞋、戴好帽子和口罩。 外出时必须加穿隔离衣,更换外出鞋。 所用衣、帽、口罩应每日清洗,以保持清洁。 (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l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医疗常规,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技术,进 行无菌操作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并洗手。 ( 3)建立良好的洗手制度 l ① 在接触两名患者间隙、执行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后、处理便器后,以及进入或离开 ICU 时,均要认真进行手的清洗。 l ② 必要时,洗手后再用 75%酒精擦拭,进行消毒。 l ③ 定期进行手的消毒效果监测, ICU 工作人员洗手后, 手或物体表面 细菌总数 < 5 CFU / 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 4) 隔离病人 ICU 病室应设单间,有良好的空气净化装置,限制人员出入,包括限制探视及减少医师、护士不必要的出入。 ( 5)加强口腔护理,每 日 2次清洁口腔,漱口。 ( 6)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护理用品。 ( 7)保持创面、穿刺和插管部位无菌。 气管切开及介入性治疗如病情允许应尽早终止。 ( 1)通风: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 2)紫外线照射 ( 3)消毒液: l%过氧乙酸喷雾消毒,物体表面用 %过氧乙酸擦拭消毒 ,湿式清扫地面,定期进行室内大清扫。 (4)定期进行室内空气培养,严格控制细菌菌落数, 空气< 200 CFU / cm2。 3..设备用物消毒 4..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及细菌监测 第二节 危重患者监护 一、 ICU 患者的接诊 l(一)转入准备 ICU 医护人员接到收治病人的通知时,要简要询问病人的年龄、体重、性别、诊断和病情、入室时间、是否需要呼吸机及其他抢救设备。 床单位准备 铺床、吸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呼吸机管道连接、吸痰器、监护电极片、约束带,以及其他所需抢救设备,打开监护仪,通知当班医师调试呼吸机。 l(二)转运途中要求 l(三)病情交接要求 病人被送至 ICU 后,护送人员应向 ICU 医师护士说明病情,包括心血管、呼吸、肝、肾、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简要的体检 阳性体征等。 特殊处理和用药须另加说明,并交清病人的用物。 (四)护理评估 从 意识、生命体征、 呼吸、 心电图、入住 ICU前最后一次血糖、电解质、肾功能检查结果、静脉通路及输入液体的种类、滴速及用药和药物过敏史等 方面评估。 (五)医嘱的执行 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口头医嘱 ,以免发生差错,但对特别危重病人,先口头下医嘱时,护士给予重复,并立即执行,事后补开医嘱。 ( 六 ) 建立 ICU 护理记录单。 (七)做好家属工作, 常规下病危通知书 ,医师要向病人家属或单位领导交代病情,取得理解与合作。 (八)病人转出 凡转出 ICU 的恢复病人, ICU 需与有关科室协商,由 ICU 医护人员护送至科室,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二、 ICU 监护内容 P2943 l (一 )一般监护 l (二 )加强监护 第三节 常用重症 监护技术 监护项目 l 一、体温监护 P29 l 二、呼吸功能监护 P30~35 (一) 常见的异常呼吸类型: 哮喘性呼吸 —— 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心源性哮喘 紧促式呼吸 —— 胸膜炎、肋骨骨折等。 叹息式呼吸 —— 神经质、过度疲劳等。 鼾音呼吸 —— 昏迷或咳嗽反射无力 点头呼吸 —— 垂危病人 (二)动脉血气分析和酸碱监测 动脉血 PH 值: ~ 动脉血氧分压( PaO2):中青年 90~100mmHg,最低不应低于 70 mmHg l 三、心血管功能的监护 心率监测:确定心输出量 心率> 160 次 /分或< 50 次 /分,心输出量均下降; 确定休克指数:休克指数 =HR/SBP。 正常为。 如等于 1提示失血量占血容量的 20%30%。 大于 1提示失血量占血容量的 30%50%。 血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 CVP)监测:正常值 5~12cmH2O。 小于 5 cmH2O 表示血容量不足; 大于 15 cmH2O表示右心功能不良、输血输液过量。 肺动脉楔压( PAWP)监测:间接用于左心功能监测。 心排出量( CO)监测:正常 48L/min。 心脏指数( CI) =CO/BSA BSA标准体表面积 正常值: ~( min m2) 心电图监测: 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 l ① 及时发现和识别心律失常 l ② 及时。急救护理技术电子教案
相关推荐
压路机等成套设备,桥台后、涵背采用内燃立式强夯机压实。 为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采用 “三阶段、四区域、八流程 ”的作业程序组织施工。 三阶段:准备阶段 → 施工阶段 → 竣工验收阶段 四区域:填筑区 → 平整区 → 碾压区 → 检验区 八流程:施工准备 → 基底处理 → 分层布土 → 摊铺整平 → (洒水晾晒) → 碾压夯实 → 检验签证 → 边坡整修。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并摆好餐位,迎接下批客人。 上岗责任:应严格遵守清洁的要求,随手清洁,彻底清洁所有设备和表面,如有问题应及时向部长、主管或经理汇报任何有关产品和设备方面的问题。 并在离开岗位时通知当更管理人员,当身着制服出现在大堂时,应保持微笑,做到提高品质的服务,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记十: 对于酒店等服务行业来讲 ,服务 质量无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是企业的生命线
标记地下管线的种类位置和埋深,并进行保护,对施工有影响的需报设计和监理工程师进行处理。 2)开挖坑槽前,应向挖掘机司机详细交底,交底内容一般包括挖槽断面、堆土位置,现有地下构筑物情况及施工技术、安全要求等,并指定专人与司机 配合,其配合人员应熟悉机械挖土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并及时量测槽底高程和宽度,防止超挖。 如超挖,超挖部分应按监理工程师同意的材料回填,并夯压密实。 3)采用挖掘机开槽
不同的钢筋可以互相替代,替代钢筋面积可按强度比 例较原图纸钢筋面积增加或减少,但是,替代钢筋的周长之和不得小于原图纸钢筋周长之和。 ② 不得以多种直径钢筋替代原图纸一种直径钢筋。 ③ 光圆钢筋不得替代变形钢筋。 ④ 钢 筋净距应符合 JGJ182020 的规定。 ⑤ 钢筋层数不得多于原图纸钢筋层数。 5) 钢筋接头 ①受力钢筋的接头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