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率计算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乳浊液形成得原因及稳定条件 (三) 课后练习 什么是分配定律。 试述乳浊液形成得原因及稳定条件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十 五 章 双水相萃取法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 双水相萃取法 得原理、影响因素及应用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相体系及分配理论 1. 主要内容 水相的形成及分配理论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相图,表面自由能及电荷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何为相图。 第二节 影响物质分配的因素及应用 1. 主要内容 影响物质分配的因素, 双水相萃取 技术的应用及技术发展 2. 基本 概念和 知识点 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影响物质分配的因素, 双水相萃取 技术的应用及其技术前景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影响物质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试述之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何为相图。 13 影响物质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试述之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十 六 章 吸附法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吸附过程的基础理 论、类型及影响因素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础理论及吸附类型 1. 主要内容 吸附过程的基础理论、类型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吸附过程的基础理论及不同类型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吸附过程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影响因素 1. 主要内容 吸附剂、吸附物、 pH 值、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 基本 概念和 知识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吸附过程的基础理论、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 课后练习 试述吸附过程的基础理论、类型及影响因素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十 七 章 离子交换法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性能测定、机制及操作条件控制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性能测定 1. 主要内容 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分类、命名法及物理化学性能测定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14 掌握各种类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名称及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离子交换树脂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指标有哪些。 第二节 离子交换树脂的过程机制、选择及控制 1. 主要内容 离子交换静力学、动力学 2. 基本 概念和 知识点 掌握离子交换树脂的过程机制、选择及控制条件 3. 问题与应用 (能力要求) 试述离子交换树脂的过程机制 (三) 课后练习 试述离子交换树脂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指标有哪些。 试述离子交换树脂的过程机制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十 八 章 结晶法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晶体的一般性质,形成晶体的条件及结晶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晶体的一般性质、形成条件及结晶方法 1. 主要内容 晶体的一般性质及生物物质形成晶体的条件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掌握样品纯度、溶液饱和度及溶剂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晶体的一般性质及生物物质形成晶体的条件 (三) 课后练习 试述晶体的一般性质及生 物物质形成晶体的条件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十九 章 典型培养过程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 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及其控制方法 15 2. 了解和掌握 甲醇营养型酵母的生长和表达 过程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及其控制 1. 主要内容 基因工程菌宿主和表达系统 、 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策略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宿主 -载体系统、 高密度培养 3. 表达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 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策略 第 二 节 甲醇营养型酵母的生长和表达 1. 主要内容 甲醇营养型酵母种类 、特性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甲醇 营养型酵母的生长和表达 的 影响因素 3. 表达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 甲醇营养型酵母的生长和表达 的 影响因素 (三) 课后练习 试述 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策略 试述 甲醇营养型酵母的生长和表达 的 影响因素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二十 章 培养基灭菌及灭菌设备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灭菌的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灭均的方法及培养基的灭菌 1. 主要内容 灭菌的方法,热灭菌的原理,灭菌温度的选择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理解各种灭菌的方法及热灭菌的原理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灭菌的方法有哪些。 举例说明。 第二节 培养基分批灭菌及连续灭菌 1. 主要内容 16 培养基分批灭菌、培养基连续灭菌的流程 2. 基本 概念和 知识点 培养基分批灭菌、培养基连续灭菌的流程及过程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简述培养基分批灭菌、培养基连续灭菌的流程及过程 (三) 课后练习 灭菌的方法有哪些。 举例说明。 简述培养基分批灭菌、培养基连续灭菌的流程及过程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二十一 章 发酵设备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不同类型的发酵罐的构造及放大设计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械搅拌发酵罐及其他类型发酵罐 1. 主要内容 发酵罐的基本条件及构造 2. 基本 概念 和 知识点 理解和掌握发酵罐的本条件及其基本结构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发酵罐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搅拌轴功率的计算及发酵罐的放大 1. 主要内容 搅拌轴功率的计算及发酵罐的放大(几何尺寸及空气流量) 2. 基本 概念和 知识点 理解和掌握搅拌轴功率的计算方法及发酵罐的放大工艺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试述发酵罐的放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 课后练习 试述发酵罐的基本结构 试述发酵罐的放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17 第 二十 二 章 空气除菌设备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介质除菌的 原理、介质过滤效率就及过滤器计算方法、空气除菌设备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介质除菌的原理 1. 主要内容 惯性冲击滞留作用、拦截滞留作用、布朗扩散作用等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介质除菌的原理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简述介质除菌的原理 第二节 介质过滤效率就及过滤器计算方法、空气除菌设备 1. 主要内容 对数穿透定律、过滤器的计算,空气预处理及过滤除菌流程 2. 基本 概念和 知识点 理解对数穿透定律及掌握过滤除菌流程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何为对数穿透定律。 如何计算。 (三) 课后练习 简述介质除菌的原理 何为 对数穿透定律。 如何计算。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二十 三 章 卫生保健产品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卫生保健产品的种类及其生产工艺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生素、麦角生物碱及类固醇的生物转化 1. 主要内容 抗生素种类及其生产工艺,转化的反应类型及工艺 2. 基本概念 和 知识点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抗生素种类及其生产工艺,转化的反应类型及工艺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8 抗生素的种类有哪些。 试举例说明其生产工艺。 试述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 (三) 课后练习 抗生素的种类有哪些。 试举例说明其生产工艺。 试述青霉素的生产工 艺过程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 第 二十 四 章 食品和酒精发酵 (一)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和掌握酒精饮料、醋、奶制品的发酵生产工艺流程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酒。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相关推荐
7 2 网络推广环境分析 网络营销环境是指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即与企业网络营销活动有关联因素的部分集合。 一般来说,市场营销环 境主要包括网络宏观环境要素和网络微观环境要素。 宏观环境分析 网络 宏观环境是指 在网络环境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法律、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影响企业进行网络 推广 活动的宏观条件。 经济环境分析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20
既然做高了,我们要按照高的标准来做。 我刚才说的这几个亮点都是从这几个思路考虑,这样的话,有些内容可以转到其它方面,不必在这里边统统表现出来。 要考虑分工,比如在平遥请余秋雨先生发表个演讲;在榆次老城召开收藏的博览会等等,而不必把每个地方都这么折腾起来,都这折腾起来效果未必好。 因为现在的目标是多重的,首先晋商文化节是给谁办。 我们给每一个人办做不到,也没有必要。 核心是做品牌,把十大商帮
据。 P1 口( 1 脚~ 8 脚):这 8 条引脚和 P0 口的 8 条引脚类似, 为最高位, 为最低位。 当 P1 口作为通用 I/O 口使用时, 的功能和 P0 口的第一功能相同,也用于传送用户的输入和输出数据。 P2 口( 21 脚~ 28 脚):这组引脚的第一功能和上述两组引脚的第一功能相同,既它可以作为通用 I/O 口使用。 它的第二功能和 P0 口引脚的第二功能相配合
全监管全覆盖。 我区被列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卫生信息化平台一期建设基本完成,长滩、新民屯卫生院主体完工。 打造了森林体育公园,新建文体广场 18 22 处,改造街道 (社区 )文化站 (室 )11 个,社区书屋实现全覆盖。 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展明显, 42381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市级养老保险统筹。 采取国资划拨、租赁、资源整合等方式,全面完成 15
9 第四章 设计体会与小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在课本的基础上,更深入的了解了各种芯片的用法和程序的完成过程, 调试方法及技巧。 在这一星期微机接口的课程设计,我对微机接口芯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次实验通过使用了 8259A 中断控制器、 8255 可编程并行接口实现了对南北、东西方向交通的分别控制。 由于这学期微机接口这门课学的不是扎实,所以在调试程序中出现了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