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技术的探讨内容摘要:
离子喷涂技术在受热面表面喷涂一层高硬度的材料,该方法为被动防磨技术;另一种是采用主动多阶式防磨梁防磨技术,该技术从主动降低贴壁流的灰浓度与速度着手,从根本上控制导致磨损产生的因素,该方法为主动防磨技术。 目前主要的防磨技术如以下所述。 金属护瓦技术 早期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水冷壁经常采用金属护瓦技术,并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该技术的防磨效果显得略有不足,其结构型式见图 1。 炉膛内存在大量的灰颗粒沿水冷壁向下流动 ,通常称之为边界层,这些灰颗粒与光滑的水冷壁平行运动时磨损较轻,一旦水冷壁上有凸台,这些灰颗粒碰到突台时流向发生将变化,使部分颗粒直接对水冷壁管冲刷,造成管壁磨损很快,浇注料交界处、防磨盖板结束处或喷涂结束处都存在这样的磨损。 图 1:金属护瓦 技术 结构型式简图 让管技术 目前新设计的 循环流化床 锅炉 的水冷壁通常采用让管 技术增加其防磨性能 , 具体方法是 将膜式壁折弯让管(见图 2),使该处浇注料与膜式壁鳍片形成上下一致的垂直面,使耐磨材料与光管交界处的磨损大大减轻。 该措施一般适用于新设计的锅炉,对早期投运的锅炉进行让管改造的投资大、改造困难。 采用这种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检查确认浇注料与折弯上部膜式壁鳍 3 片过渡要平滑,不能出现任何台阶或渗浆造成的棱角 ,对耐火材料的 施工质量 要求比较高。 有些新电厂因施工问题, 改造后 实际 的 防磨效果 不是很理想。 图 2:让管技术结构型式简图 防磨梁技术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过研究和实炉试验,发明了 循环流化床 锅炉水冷壁新型防磨技术, 称为 主动多阶式防磨技术(防磨梁,见图 3)。 该防磨装置由销钉和耐火耐磨浇注料形成凸台,并通过销钉将凸台固定在水冷壁上;凸台沿水冷壁高度方向以一定间距水平或倾斜多阶布置。 但增加防磨梁后可能会对锅炉的换热有一定影响,最好是在锅炉设计阶段进行,如需后期改造,则需和锅炉厂进行配合,在技术经济比较后再实施。 某电厂加装此防磨梁后, 改造效果如下: (1)水冷壁不爆管检修周期提高到三年以上,大大延长锅炉水冷壁使用寿命; (2)运行可靠,检修简 单方便。 省去了每次停炉喷涂检修的费用,继而节省了检修时间,提高了锅炉可用率; (3)安装完成后锅炉累计运行 6 个月内,在炉膛水冷壁管上随机(自下而上基本均布)抽查。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技术的探讨
相关推荐
灯 2s 红灯 54s 红灯 63s 绿灯 24s 闪 3s 黄灯 2s 红灯 25s 红灯 93s 绿灯 19s 闪 3s 黄灯 2s 开始 图 4 基本控制流程图 10 除此之外,当有急救等 突发事件时,交通等系统会把东西与南北车道所有交通灯全部变为红灯,直至急救车行驶过去,红灯停止,交通灯重新开始执行。 开始 执行应对程序 100mx=120m 控制开关1 闭合 东西直通绿灯增加 4s
X) MOD 400 EQ 0)其中,( AX)中存放的是从键盘输入的年份值。 在本程序运行后,只要输入年份就能判断是否为闰年。 3 基于汇编语言的闰年判断 程序设计 第一章 设计 方案 一、 设计 内容 根据提示信息 输入任意年份,编写判断闰年的程序,如果是闰年,则在屏幕上显示“ Y”,否则显示“ N”。 二、 设计分析 利用 DOS 21H 中断类型的 10 号键盘功能调用
器的输出端 Q 输出为高电平。 如图 所示。 当电机反转时, A 相脉冲超前 B相脉冲 90176。 ,则 D 触发器总是在 B 脉冲为低电平时触发,这时 Q 输出端输出为低电平。 由 此确定电机的转动方向。 图 电机运转方向判别 22 M 法测速的实现 在系统中,使用单片机的 T/C0 和 T/C1 分别记数高频时钟脉冲个数 2M 和同时间内旋转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个数 1M。 由于 T/C0
高铝高耐磨瓦防磨技术 高铝高耐磨砖系列材料均以高硬度磨料超细粉为基质料,外加分散剂、促凝剂及微量水泥强化结合,以获得材料的永固性强度,提高在高温下的抗磨抗剥落性能。 く形高铝高耐磨瓦是为锅炉水冷壁 管防磨而设计的特殊形状耐磨砖,长度 200— 300mm,安装在相临两水冷壁管上(每根水冷壁管覆盖约半圆弧),与鳍片接触的直段上均布有两φ 8 孔以便用销钉固定く形高铝高耐磨瓦。 销钉先焊在鳍片上
第 11 页 共 42 页 如有偏差及时修整。 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砖层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 水平缝均匀一致。 大角盘好后再复查一次,平整和垂直完全符 合要求后,再挂线砌 墙。 . 挂线:砌 24 墙时,可采用挂外手单线 (视砖外观质量要求情况,如果质量好要求高 也可挂双线,提高砌砖质量。 )可照顾砖墙两面平整,为下道工序控制抹灰厚度奠 定基础。 . 砌砖:砌砖采用一铲灰、一块砖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毕业设计题目 评 价 项 目 分值 得分 选题 质量 01 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 3 02 题目难易度 2 03 题目工作量 2 04 题目与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实际的结合程度 3 毕业 设计 质量 05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 ( 论文 )涉及学科范围,内容深广度及问题难易度) 5 06 应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5 07 实验(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