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方法分析内容摘要: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 2020 清华大学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9 三 .方案设计 设计依据 按照淮安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结构设计总说明》 (图号 G01(2) ) 第十二条第 (七 )点 ,并根据沉降观 测的有关文件规定 ,布置沉降观测点。 另 外 ,需在建筑物附近较隐蔽且土层较稳定的地方设置不少于 3 个永久性的基准 点 .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 ,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 . 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 ,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 设的 . ,建筑单体变形测量规程及有关文件进行观测 . 水准基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 ,在工程工地周围选择地基稳定的区域布设 本次沉降监测的工作基准点 .由于国家水准原点距测区较远 ,引测绝对标高存 在较大误差 ,而采取假设高程 .为保证准确无误 ,将分时间段 ,往返观测 ,往 返观测之差满足 :MΔ≤177。 . 于开工之前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 ,在不同 4 处埋设基准点 ,构成环形 ,(如 图 3 所示 ),基准点位于场区外围墙角 ,地基稳定 ,通视良好 ,无外界干扰 , 使用方便 ,距建筑物 5060 米 ,其中 G1 为工程建设之初所建 ,并设其高程为 40 米 . 图 3 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清华大学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10 基准点使用中心嵌有钢筋标志的水泥墩 (如图 4 所示 ) ,埋设稳定后首先对 基准点进行联测 .基准点在选择布设时不仅考虑地基稳定 ,同时注意选择在施工当中不易破坏和不易埋上的 位置 . 图 4 基准点标石示意图 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 ,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 点 ,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 ,按要求进行联测 . 工作基点位于比较稳定且便于观测的地方 ,以便直接测定观测点的沉降情 况 .工作基点是否稳定 ,则由基准点来检测 .采用的方法是将基准点及工作基 点组成水准网或边角网 ,定期进行重复高程或平面位置测量 .工作基点的检测 , 应尽可能选在外界条件相近的情况下进行 ,以减小外界条件及其变化对观测结 果的影响 . 清华大学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11 沉降观测点布设 沉 降观测点在建筑物 施工过程中由我方埋设好沉降观测标志点 ,标志的埋 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 ,窗台线 ,暖气片 ,暖水管 ,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 测的障碍物 ,埋设于177。 (如177。 与室外地平不一致 ,则按室外地平 )以上 位置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20 第 条关 于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 埋设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宜符合下列规定 : 1)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 10~ 15m 处或每隔 2~ 3 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 ,新旧建筑 ,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裂缝 ,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 ,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 ,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根据设计要求 ,沉降点布设如图 5 所示 ,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完毕 , 沉降点标志规格和埋设要求如图 6所示 图 5 沉降观测点平面位置图 清华大学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12 图 6 沉降点标志示意图 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 ,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 ,根据工程的测 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 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 ,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 构成 闭合图形 ,以便闭合检校 .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 ,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 布点图 ,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 路线 ,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 ,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 ,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 ,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进行精确测量 , 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 ,后视立尺点的距离 ,应该量距使其相等 ,其观测次序如下 : 往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 :后 前 前 后。 往测偶数站的 观测程序 :前 后 后 前。 返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 :前 后 后 前。 返测偶数 站的观测程序 :后 前 前 后 . 清华大学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13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 首次观测自基础开始 ,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 (基础局边 )按设计好的位置埋 设沉降观测点 (临时的 ),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 ,进行首次观测 .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 ,其精度要 求非常高 ,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 沉降观测路线 观测路线的确定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 ,因施工或生产的影响 ,造成通视困难 ,往往为寻找设 置仪器的适当位置而花费时间 .因此对观测点较多的建筑物 ,构筑物进行沉降 观测前 ,应到现场进行规划 ,确定安置仪器的位置 ,选定若干较稳定的点作为 临时水准点 (转清华大学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14 点 ) ,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 . 观测路线的绘制 根据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 ,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路线 ,绘制沉降观测路 线图 (图 8) ,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沉降测量 ,不 仅避免了寻找设置仪器位置的麻烦 ,加快施测进度。 而且由于路线固定 ,比任 意选择观测路线可以提高沉降测量的精度 . 图 8 沉降观测路线 沉降观测周期和时间 观测周期及观测时间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 同时要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竣 工运行情况而定 . 初测阶段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 行 ,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所以初测增加观测量 ,以提高初始 值的可靠性 . 清华大学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15 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 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在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 次数与时间视加荷情况而定 ,每加高 1~ 2 层 观测一次 ,建筑物均匀增高 ,在每 增加荷载的 25%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 ,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 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 ,可每隔 2~ 3 个月观测一次 .封顶后 1~ 2 月观测一次 , 竣工后观测周期 ,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 . 特别指出的是 ,沉降速度≥ ,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 .沉 降速度≥ 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 各个阶段的复测定时进行 ,不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 情况或规律 .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 小而定 .在第一年观测 3~ 4 次 ,第 二年 2~ 3 次 ,第三年后每年一次 ,直至稳定为止 .若沉降速度小于 mm/d, 根据沉降曲线分析 ,认为已经稳定 ,可以停止观测 .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荷载突然增加 ,基础四周大量积水 ,长时间连续降水等情况 ,及时增 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 ,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 ,立即逐 日或 2~ 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 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地基变形沉降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建筑变形测 量规范》。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方法分析
相关推荐
体来说就是根据建筑物的是否处于易燃易 爆场所或者是否处于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国家、省、市级重要办公场所,或者是否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否处于地理、地质环境易遭受雷击的地方,或者是否属于孤立旷野的高耸建筑物等等来划分防雷类别。 根据新的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规范》的在关规定,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分别为了 30m, 45m, 60m。 滚球半径越少,保护范围越窄
必须符合相关规范。 表 住户照明功率密度值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2020 年版)要求:每一住户均应设置独立电度表,其用电负荷标准及电度表规格,不应小于表 的规定。 7 表 用电负荷标准及电度表规格 套型 居 住 空 间 数(个) 使用面积( m2) 用电负荷标准( KW) 电 度 表规 格( A) 一类 2 34 5(20) 二类 3 45 5(20) 三类 3 56
母线接触面保 持清洁、涂电力复合脂,孔周边无毛刺;螺栓两侧有平垫圈、垫圈相邻间隙大于 3mm, 螺母侧装有弹簧垫或锁紧螺母,螺栓受力均匀。 ( 40)封闭、插接式母线安装时,母线应与外壳同心,允许偏差为177。 5mm;段与段连接时,对准相 邻段的母线和外壳,连接后,不使母线及外壳承受额外应力,其连接工艺方法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室内裸母线的最小安全净距应符合 GB503032020附录
第一章 绪论 3 而降低火灾危险性,达到减少火灾发生次数及降低火灾损失的目的,对消防安全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如何合理地对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及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火灾危险性分析的研究主要是从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 系统研究性能化防火设计为背景开始的。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
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履行期限不明确的 ,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 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履行方式不明确的 ,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 ,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 ★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 逾期交付 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