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内容摘要:

方位渗透的三平台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即:基础化学实验平台、综合化学实验平台和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平台,二个辅助教学功能区(分析仪器功能区和能源化学装置功能区)与三个层次平台之间相互交叉,协调运行。 如下图。 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具有特色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化学教育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 科学及能源科学等密切结合,在相关学科专业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 能源特色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框架图 在基础实验平台中共包括五门 实验课程:大学化学 A和 B,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近代仪器分析,共有实验项目 111 项。 综合化学实验平台共包括十一门实验课:高等物理化学实验,精细化学品分离与鉴定,应用化学专业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煤化学实验,试验研究专题实验,能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实验,燃烧化学实验,共有实验项目 102 项。 (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科研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 根据近年来化学学科 的发展重新规划实验内容 ,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 实验中心教师承担着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 特别是在 9 能源洁净与转化领域,我们将一大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工业应用发展前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教学项目。 2020 年 化学相关 实验项目数从 162 个增加到 213 个,验证性实验占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 %、研究性实验占 %、能源特色实验占 %。 ( 3) 以能源相关化学实验为特色,为培养高质量能源技术人才服务。 以能源(煤炭)开采、安全和加工等 我校具有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在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中加入不同深度的表面浮选化学、燃料电池、煤中有机化学品的分离与转化、燃烧化学、矿物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实验。 能源化学装置功能区包含燃料电池平台,光合作用产氢实验系统、煤液化实验系统、煤温和萃取与分离系统、煤气化催化制甲醇系统和燃烧动力学测定系统等,不仅为三层次各门课程提供装置,而且独立开设能源化学实验、煤化学实验等选修课。 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培养体系。 对于 应用化学 专业的学生,在化工企业的实习是锻炼学生将书 本知识与工程实践相互联系、加强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产学研合作办学 ”模式是建立稳固实习基地的重要方式 ,本专业 已与 南京扬子石化股份公司 、 中国石化集团山东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 江苏徐州恩华药业集团 , 江苏北方氯碱集团 、 山东兖矿国际焦化有限公司 、徐州 开达精细 化 工 有限公司 等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确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稳固关系。 建立了较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科建设 与科研成果 近年来,本专业依托的学科实力不断提高,如化学工艺是江苏省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矿物材料是省级重点学科、 矿物加工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是校级重点学科,同时本专业还利用“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 ”等平台,为本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做出了 突出 贡献。 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分子煤化学 煤炭转化是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石油资源日益短缺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必然枯竭的现实条件下,开展煤炭转化方面的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专业在煤炭转化的研究方向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这就是煤炭温和条件下的转化和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利用 ,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学术界和产业界赢得了很高的地位。 在温和条件下的煤炭转化方面,以可分离、非破坏性的方法为基础,创立了分子煤化学理论,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煤的结构,旨在深入了解煤中有机质的有机化合物组成,进而依据煤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采用温和洁净的方法使之从煤中有效分离并通过温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使煤中分离的化合物定向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精细化学品。 用可分离、非破坏性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煤的结构,从煤因富含芳环(特别 10 是缩合芳环)及氮、硫和氧等杂原子作 为获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原料得天独厚的特征出发,探索煤炭资源高效洁净利用的合理途径。 并对多种煤衍生物的定向转化反应、煤液化反应过程中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这些在煤炭转化方面的创新性思想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863国家高技术研究以及国家科技攻关等专项资金的支持。 立项建设以来,本方向承担完成或在研 省部级以上项目 22 项, 在 Fuel、 Energy amp。 Fuels、中国科学 等 国内外刊物中发表 SCI、 EI 论文近 30 篇 ,授权发明专利 4 项。 “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化学基础 ”获 教育部自然科学 一等 奖。 特色研究方向之二: 非线性化学动力学 化学反应中的复杂性如化学振荡与混沌、反应 扩散动力学和化学反应的随机涨落等成为化学、物理、生物、地矿、安全、疾病传染、经济等科学领域的一些共性问题,同时应用于生产的非线性化学控制(如火灾控制、分子高聚化等)具有重要经济效益远景。 国内在复杂系统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是有出色的工作,但是在实验研究、非线性化学动力学应用方面与欧美、日本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本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硫( II)化学氧化的动力学与控制和矿井火灾化学动力学理论与防治技术两个方面。 立项建设以来, 本方向承担完成或在研 省部级以上项目 10 项, 在 JPC,CPL、 PCCP、 JCP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十余篇。 此外, 立项建设以来, 在功能材料、精细化学品合成、表面化学以及化学生物学等研究方向 承担完成或在研 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 项, 发表 SCI、 EI 论文 30余篇。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3 项“ 难沉降煤泥水的矿物 硬度法绿色澄清技术及高效循环利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本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本专业已有 近 10年办学历史,教学管 理制度严格规范、健全合理,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学管理的范畴涉及教学法活动的制度化、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改革项目的推进与管理、教学任务的下达和安排、教材规划和选用管理、新教师的选聘和试讲、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与听课制度、课程考试命题、阅卷和成绩管理,校外实践环节的遴选和实习检查制度、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检查和答辩管理制度等。 在上述各项工作中,专业教研室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各项工作由专业负责人把关,并形成了在教研室业务学习会议上对工作进行通报、研究和讨论的 制度。 在专业建设和日常管理中,明确专业建设负责人的听课制度、把关制度,使日常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 学质量保证 把住教学大纲制定关;坚持教授上课制度和教学法研究活动。 11 2)教 学过程监控 采用多层次、多方位听课制度,实行学校督导组专家、院系领导、资深教授等定期听课,层层把关,全程监控教学过程。 3) 教学质量评价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采取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学督导组评价相结合等措施。 4)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 教学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不断 提高教学质 量。 同时,为 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订阅了大量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有关的图书资料,组织教学管理队伍成员 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 积极申报 立项 课题, 开展教学管理及改革的研究 ,促进 院内外、国内外的广泛交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 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机制,制度健全,层层把关,手段先进,执行严格,特别对于课堂教学和考试一学校教务处为主检查,严格管理;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大、效果好,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此外 ,本专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能实质性、制度性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所有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实行开放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专业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方向。 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思路是在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实现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支撑和引领能源、矿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在学 校办学方针的引导下,我们组织教师围绕着 “21 世纪中国能源工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面向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样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