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素描、色彩教案内容摘要:

素素描,写生训练,课下画十张产品速写,注意体会其审美特征。 以写实角度选择一件工业产品为静物,进行结构造型表现。 点线面多样化表现,对事物学会正确的抽象。 以工业产品为对象,超写实静物物的表现。 (写生、 临摹和创作) 思考练习 以工业产品为对象每天一到两张速写; 思考产品素描的表现技法,能找到多少。 形态构成(二) 教案 章节题目 第二章 色彩基础训练 ( 32学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 立体 构成的四种构成形 式 ,并通过集体项目的制作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 学时 步骤 课程内容纲要 标注说明 二 32 学时 讲授 、辅导 色彩基础训练( 32 学时) A.色彩学有关知识讲解; ( 4 课时) 一、色彩的来源 自然界的物体尽管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但由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形体和色彩,使我 们能够 准确地辨别它们。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并能辨识物象的千差万别的形体和色彩,是由于受光线照射后,使光产生分解,一部分光线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光线折射出来,成为我们肉眼感觉到的物体色彩。 如果在黑夜里,形体难辨,色彩也就无从谈起了。 也就是说,借助于光,我们才能看到物体各种不同的色彩。 色彩是光的产物,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1642~ 1727),把太阳光透过小孔引进暗室射到三棱镜上,用三 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同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一样。 这个事实表明,太阳光是通过这些色光的 混合得来的,即七色光混合在一起,便成为白光。 在七色光谱中,红光的波长最长,依次递减,紫光的波长最短。 之所以中午阳光为白光,早晚阳光为红黄,是因为中午阳光中所有色光都能直射到地球表面上,而早晚阳光斜射,再加上大气层中尘埃所致,波长短的不能射到地球表面上,人们的眼睛也就无法看到这部分光波。 从光学原理上讲,我们的眼睛能看清自然界万物的色彩,不是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 是光源或物体反射光反映到我们视网膜的结果。 不同的物体反射和吸收光波的波长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就各异。 所以光与色是不可分离的,色彩来源于光的作用。 二 、视觉与色彩 自然界的物象与我们无论距离远近,总隔着一层空气。 空气是透明体,但它的纯度通 常是很差的,有许多水汽和尘埃常夹杂在其中,当色光透过这层空气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使各色光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造成色彩在空间传递中的变化。 一般来说,景物越近,与我们之间相隔的空气越稀薄,物体的质感、体积感、冷暖感等越明确;景物越远,则与我们之间相隔的空气越浓厚,色彩感、质感、体积感、冷暖关系等越模糊。 我们在室外风景写生时,应了解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利用多媒体,通过课件上的图例进行讲解。 细心观察色光的微妙变化,将远景处理得虚一点,色彩淡一点,明 暗、冷暖对比弱一些,才能使画面体现出深度空间,把景物的近、中、远空间层次拉开,从而更准确地描绘出自然界的真实景象。 各色光穿透大气层的能力强弱,基本上是按其波长的长短顺序排列的,红色最强, 橙、黄、绿、青依次居其间,紫色最弱。 因此,波长越长的色光对大气层的穿透能力越强。 视觉感受越明显。 波长越短的色光对大气层的穿透能力越弱,视觉感受也越不明显。 三、色彩的分类 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呈现出的各种颜色来说,最多见的是反射的色,即表面色。 如果 把这些表面色作大的分类,可分为红、黄、蓝彩色系和黑、白、灰无彩系。 彩色系全部具备着色的三要素。 无彩系则没有色相和纯度,而只有明度。 由于红、 黄、蓝周围的色彩,在色相、明度、纯度方面都各具不同的特征,便形成了千百种不同的色彩。 四、色相环 我们假设在一个圆环上,分布着光谱的标准色相。 那么,在两个相邻的标准色之间, 便可排列两者以不同比例调配所产生的各种色彩,这样便构成了一个色相环。 它直观地展示着色彩规律,下面是常用的几种色相环。 瑞士画家伊顿所设计的 12 色色相环;美国教育家、色彩学家、美术家孟塞尔色相环; 德国科学家、伟大的色彩学家奥斯特瓦德色相环。 以上 色相环侧重于显示色相方面的变化及互相关系,至于明度与纯度方面的变化,就得借助于色阶表了。 五、色阶表 在上述色相环中,我们可以看到色相之间以不同比例调配所产生的各种色彩,如果我 们将色相环切开,按色相、冷暖、明度等重新组合排列,便可得出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色阶表。 色阶表归纳了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变化及其规律,用平面展示了各种色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它是初学者掌握色彩的色相、明度及纯度变化规律较为简便的方法。 色彩 的 基础知识 一、原色、间色、复色、补色 1.原色 (亦称一次色 ) 固有的色,用其他任何色都调不出来的色,即 (红、黄、蓝,称三原色 ),但千万种 色彩都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 2.间色 (亦称二次色 ) 由两个原色混合,产生出来的颜色,即 (红 +黄 =橙,红 +蓝 =紫,黄 +蓝 =绿 ), 这橙、紫、绿为三间色。 3.复色 (亦称三次色 ) 由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混合而成的色。 如:橙 +绿 =黄灰,橙 +紫 = 做 24 色环及明度推移; 红灰,紫 +绿 =暗绿。 4.补色 (亦称余色 ) 在色环上任何直径两端相对的色。 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 在色环上这三对补 色是最强的补色对比。 二、色彩的要素 1.色相 颜色的相貌和名称。 如红、橙、黄、绿、紫、黑、白等等。 2.明度 颜色本身明暗的深浅程度。 明亮的、浅的颜色,称之为高明度;反之,为低明度;高 明度与低明度之间,称之为中明度。 另外,明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明暗差异,如绿色加黑 为墨绿、深绿,加白则为浅绿、淡绿;二是指色相互相比较的明暗,如柠檬黄颜色的感觉比红颜色亮,紫颜色的感觉比红颜色暗。 3.纯度 色彩的纯净饱和程度。 颜色在没有加进白和黑与灰色时纯度最高,否则纯度 减弱。 如果将任意一色与黑白或其他色相混,就产生了纯度差别,如红色与白色相混,其明度提高了,而纯度降低了;红色与黑色相混,其明度降低了,纯度也降低了。 色相、明度、纯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任何颜色无论是明度提高 还是降低,其纯度和色相都会发生变化。 如红加白为淡红,色相变了,明度提高了,而纯度降低了。 红加黑为深红,色相变了,明度降低了,纯度也降低了。 三、色性 色性是指自然界各种颜色在人们心理上所产生的感觉和联想。 色彩的冷暖感与我们日 常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如阳光与火光,感觉是暖的,因 为阳光和火光能产生热量。 所以,当我们看到红、橙、黄的颜色时便联想到太阳和火光。 凡是偏向于红、橙、黄的色称之为暖色。 反之,当我们看到青、蓝、紫的颜色时便联想到冰天雪地、大海,给人以寒冷或凉爽的感觉。 凡是偏向于青、蓝、紫的颜色称之为冷色。 蓝与橙是冷暖的两个极色,介于二者之间的色称为中性色 (中性微暖色、中性微冷 色 )。 色彩中的冷暖只是相对而言的,是相比较而言的。 如绿色和红色相比较,绿色是冷色,那么,绿色与蓝色相比较,绿色则是暖色。 再以朱红和深红相比较,朱红偏暖些,深红则偏冷些。 色彩的冷暖,在绘画 中应用非常广泛。 在静物画中,表现物象的体积、空间、层次, 不仅要注意色彩的明暗变化表现,而且应运用色彩的冷暖变化因素来表现塑造。 风景画更是如此,深远的景物看上去色彩总是冷些,而近处物象的色彩显的暖些。 由于大气的影响,这种冷暖关系的变化便显得特别明显、突出。 在色彩表现中,颜色的冷暖关系无处不在,有的冷暖对比关系明显,有的反映微妙, 这种反应只是冷暖对比关系程度不同而已。 物象色彩的冷暖,除了本身的色性,还受到外部色彩的影响,如光源色和环境色, 做冷暖色相对比; 它可以部分甚至整个地改变物象原来的色性。 四、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绘画上处理色彩关系常用的手法。 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感觉;调和则给人以协调统一的感觉。 但在绘画运用时,二者应各有所侧重,才能使画面生动,达到变化又统一的色彩效果。 1.色彩的对比 色彩的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并列时所产生的差别。 作画时,运用色彩的各种 对比来突出画面的主体,同时运用对比来加强体积和空间的表现。 对比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色相对比:因色相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色相对比。 由于各色相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远近不同,它们之间有强对比与弱对比之分。 (2)明度对比:因明度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明度对比。 由于明度对比程度的不同,它们之间便形成了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色调。 (3)纯度对比:因纯度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 纯度对比。 由于色彩间纯度差别的大小不同,便形成了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对比。 (4)冷暖对比:因冷暖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冷暖对比。 由于色相由暖色到冷色划分为六个区,便形成了强对比、中等对比、弱对比。 在作画时,要使画面协调,必须从色相、明度、纯度、冷暖上拉开距离,使 之对比强 烈,方能使画面鲜明、生动。 2.色彩的调和 色彩的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经过调整、组合达到和谐与悦目。 色彩调和主 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混入同一色调和 许多各不相同的颜色并置,只要在这些色中加入同一色素,就 能使这些色调和。 (2)运用主导色调和 确定具有画面主导地位的色彩作为基本色,其他色彩处于次要 或从属地位,以此来保持色彩的协调。 (3)运用中性色调和 当画面色彩过分刺目时,应适当使用一些中性色 (白色、灰 色、黑色 )使之调和。 (4)运用光源色调和 使各种色彩统一于同一光源下,即使各物体的颜色不同,但在同一光源色的影响下,也会变得统一调和。 在绘画色彩处理上,调和会使画面和谐统一,对比能使画面生动鲜明。 五、色彩变化的主要因素 为了正确地观察色彩和表现色彩,我们应首先弄清影响色彩变化的几个因素。 1.光源色 光源色即光源的颜色。 不同颜色的物体,在同一光源照射下,会罩上一层统一的光源色彩。 使物体固有色发 生变化,光源色对物体的受光部影响较大。 光源色对一幅画的整个环境和气氛都起着很重要 的作用。 同时,它又是表现光感、统 一画面色调的重要因素。 2.固有色 固有色是指物体的本身色。 物体的固有色只有在光线充分、柔和、漫射光的条件下,或者物体处于亮部的中间色 部分,才能较充分地体现出来。 实际上,固有色是不固定的,客观物体的颜色,都受光、空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因而对物体固有色的认识,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观察、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