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考试重点资料内容摘要:
种: ( 1) 辐射逆温(较常见) ( 2) 下沉逆温 ( 3) 平流 逆温( 4) 湍流逆温 ( 5) 锋面逆温。 由于大气是直接吸收从地面来的辐射能,愈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地表的影响越大,所以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在夜间也随之降温,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下降得不如近地层空气快,因此,使近地层气温形成上高下低的逆温层,这种因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现象叫辐射逆温。 [以冬季最强 ] ( 1)波浪型 r> o, r> rd 很不稳定 ( 2)锥型: r> o, r rd 中性或稳定 ( 3)扇型: r< o, r< rd 稳定 ( 4)爬升型(屋脊型):大气 处于向逆温过渡。 在排出口上方: r> o, r> rd 不稳定。 在排出下方; r< o, r< r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 5)漫烟型(熏烟型):大气逆温向不稳定过渡时,排出口上方: r< o, r< r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 风 和 湍流 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第七节 烟囱高度的设计 P117~P120 设计目的 :使烟囱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产生的地面浓度与背景值叠加后的预测浓度,不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 有效源高 烟囱的有效高度 H(烟轴高度 ,它由烟囱几何高度 Hs 和烟流(最大)抬升高度 ΔH 组成,即H=Hs+ΔH), 要得到 H, 只要求出 ΔH即可。 ΔH:烟囱顶层距烟轴的距离,随 x 而变化的。 ( 1)烟气抬升:烟气从烟囱排出,有风时,大致有四个阶段 : a) 喷出阶段 ; b) 浮升阶段 ; c) 瓦解阶段 ; d) 变平阶段 : ( 2)烟云抬升的原因有两个:①是烟囱出口处的烟流具有一初始动量(使它们继续垂直上升);②是因烟流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产生的静浮力。 这两种动力引起的烟气浮力运动称烟云抬升,烟云抬升有利于降低地面的污染物浓度。 ( 3) 影响烟云抬升的因素: 影响烟云抬升的因 素很多,这里只考虑几种重要因素: 1) 烟气本身的因素 : a) 烟气出口速度( Vs): 决定了烟起初始动力的大小; b) 热排放率( QH)— 烟囱口排出热量的速率。 QH 越高烟云抬升的浮力就越大,大多数烟云抬升模式认为 HQ ,其中 α=1/4~ 1, 常取 α 为 2/3。 c)烟囱几何高度(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有影响: 32s ;有人认为无影响。 2) 环境大气因素 : a) 烟囱出口高度处风速越大,抬升高度愈低; b) 大气稳定度: 不稳时,抬升较高;中性时,抬升稍高;稳定时,抬升低。 c) 大气湍流的影响: 大气湍流越强,抬升高度愈低。 3) 下垫面等因 素的影响 第八节 厂址选择 P120 8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1. 几种常用的粒径表示方法: P127128 ⑴ 用 显微镜法 观测颗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 ① 定向直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② 定向面积等分直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③ 投影面积直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同一颗粒的 dF dAdM。 ⑵ 用 筛分法 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 ⑶ 有 光散射法 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⑷ 用 沉降法 测定时,一般采用如下两种定义: ① 斯托克斯直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圆球直径。 ②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的圆球的直径。 (例:空 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是用哪种方法测定的。 沉降法) 2. 个数频率:为第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间隔中的颗粒个数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与颗粒总个数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之比(或百分比)。 3. 个数筛下累积频率:为小于第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间隔上限粒径的所有颗粒个数与颗粒总个数之比(或百分比)。 P129130(区别两者) 第二节: 粉尘的物理性质 粉尘的物理性质(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粘附性、自然性和爆炸性) 1. 若所指的粉尘体积不包括粉尘颗粒 之间和颗粒内部体积,而是粉尘自身所占的真实体积,则以此真实体积求得的密度称为粉尘的真密度,并以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表示。 2. 呈堆积状态存在的粉尘(即粉体),它的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的空隙体积,以此堆积体积求得的密度称为粉尘的 堆积密度 ,并以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表示。 P143 3. 安息角 :粉尘从漏斗连续落到水平面上,自然堆积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粉尘的安息角,也称动安息角或堆积角等,一般为 35176。 ~ 55176。 P144 4. 滑动角 :系指自然堆放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做倾斜运动时,粉 尘开始发生滑动时的平板倾斜角,也称静安息角,一般为 40176。 ~ 55176。 P144 5. 粉尘的润湿性 :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否相互附着或附着难易程度的性质。 P146 (粉尘的润湿性是选用湿式除尘器的主要依据。 ) 6. 体积比电阻 :在 高温 (一般在 200℃以上 )范围内,粉尘层的导电主要靠粉尘本体内部的电子或离子进行。 这种本体导电占优势的粉尘比电阻称为体积比电阻。 P148 7. 表面比电阻 :在 低温 (一般在 100℃以下 )范围内,粉尘的导电主要靠尘粒表面吸附的水分或其他化学物质中的离子进行。 这种表面导电占优势的粉尘比电阻称为表面比电阻。 P148 9 高温范围内,粉尘比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大小取决于粉尘的化学组成 低温范围内,粉尘比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气体中水分或其他化学物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8. 粉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运行有很大影响,最适宜于电除尘器运行的比电阻范围为104~ 1010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P149 9. 颗粒物的沉降方式有: 重力沉降 、 离心沉降 、 静电沉降 、 惯性沉降 、 扩散沉降。 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 1. 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 P151 包括 技术指标 和 经济指标 两方面。 技术指标主要有 处理气体流量 、 净化效率 和 压力损失 等;经济 指标主要有设备费、运行费和占地面积等。 此外,还应考虑装置的安装、操作、检修的难易等因素。 2. 【计算】 1,处理气体流量; 2,总效率; 3,多级除尘的总净化效率 (计算: 1,烟气; 2,总效率 /处理气体流量 /多级除尘的总净化效率) P151155 3. 分级效率 :系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或粒径间隔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内粉尘的除尘效率。 P153 第六章 除尘装置 第一节:机械除尘器 1. 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 质量力(重力 、 惯性力 和 离心力 等) 的作用 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包括重力沉降室、惯 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P161( 填空 ) 2. 旋风除尘器的基本原理。 P167( 简答 )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含尘气流进入除尘器后,沿外壁由上而下作旋转运动,同时有少量气体沿径向运动到中心区域。 气流作旋转运动时,尘粒在离心力作用下逐步移向外壁,到达外壁的尘粒在气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沿壁面落入灰斗,当旋转气流的大部分到达锥体底部后,转而向上沿轴心旋转,最后经排出管排出。 3. 普通旋风除尘器是由进气管、筒体、 锥体 和排气管等组成。 P167( 填空 ) 4. 除尘器 相对尺寸 对压力损失影响较大,当除 尘器结构型式相同时,几何相似放大或缩小,压力损失基本不变。 P169( 选择 )(了解“相对尺寸”的概念) 5. 分割直径 :处于平衡状态的尘粒有 50%的可能进入内漩涡,也有 50%的可能性移向外壁,除尘效率为 50%使所对应的粒径即为除尘器的分割直径。 P170( 名词解释 )。 6. 二次效应 :即被捕集粒子重新进入气流。 P171( 名词解释 ) 第二节:电除尘器 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P178179( 简答 ) 其原理涉及 悬浮粒子荷电 , 带电粒子在电场内迁移和捕集 ,以及 将捕集物从集尘 10 表面上清除 等三个基本过程。 2. 起始电晕电压 :开始产生电 晕电流是所施加的电压。 P180( 名词解释 ) 3. 粒子荷电中: 1,电场荷电; 2,扩散荷电。 P183( 了解 ) 4. 电晕闭塞 : 当含尘量大到某一数值时,电晕现象消失,颗粒在电场中根本得不到电荷,电晕电流几乎减少到零,失去除尘作用。 P186( 名词解释 ) 5. 克服高比电阻影响的方法有: 保持电极表面尽可能清洁 ; 采用较好的供电系统 , 烟气调质 ,以及 发展新型电除尘器。 P196( 选择 ) 6. 烟气调质 :增加烟气湿度,或向烟气中加入 SO NH及 Na2CO3 等化合物,可使粒子导电性增加。 P197( 名词解释 /选择 /填空 ) 7. 第三节:湿式除尘器 1. 在 工程上使用的湿式除尘器总体上分为:低能和高能两类。 低能湿式除尘器包括喷雾塔和旋风除尘器等,高能湿式除尘器包括文丘里洗涤器等。 P200( 填空 )(例: 是典型的高能湿式除尘器。 文丘里洗涤器) 第四节:过滤式除尘器 1. 过滤式除尘的原理。 P213(简答)。 含尘气体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 2. 颗粒因截留、惯性碰撞、静电和扩散等作用,逐渐在滤袋表面形成粉尘层,常称为粉尘初层。 初层形成后,它成为袋式除尘器的主要过滤层,提高了除尘效率。 P213( 填空 ) 3. 气布比 :烟气实际体积流量与滤布面积之比。 P214( 名词解释 ) 4. 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由 通过清洁滤料的压力损失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和通 过颗粒层的压力损失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组成。 P215( 填空 ) 5. 袋式除尘器是按 清灰方式 命名和分类的。 P218( 填空 ) 6. 常用的清灰方式有三种: 机械振动式 、 逆气流清灰 和 脉冲喷吹清灰。 P218( 填空 ) “四大除尘技术” 目前常用的除尘器分为: 机械除尘器 、 电除尘器 、 袋式除尘器 、 湿式除尘器。 机械除尘器包括: 重力沉降室 、 惯性除尘器 和 旋风除尘器。 设计重力沉降室的模式有: 层流式 和 湍流式。 提高重 力沉降室除尘效率的主要途径: 降低沉降室内的气流速度 、 增加沉降室长度 、降低沉降室高度。 的结构和原理 重力沉降室是通过重力作用使粉尘从气流中沉降分 离的除尘装置。 含尘气流进入重力沉降室后,由于扩大了流动 截面积而使气体流速大大降低,使较重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 向灰斗沉降。 重力沉降室分为( 1)层流式 ( 2)湍流式。 层流式沉降室设计的简单模式的假设是在沉降室内 气流为柱塞流,流速为 v0,流动状态保持在层流范围内;颗粒均匀地分布在烟气中。 湍流式沉降室设计的模式是假设沉降室中气流为湍流状态,在垂直于气流 方向的每个横断面上粒子完全混合,即各种粒径的粒子都均匀分布于气流中。 重力沉降室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投资少,压力损失小,维修管理容易。 11 缺点:体积大,效率低,因此只能作为高效除尘的预除尘装置,除去较大和较重的粒子。 重力沉降室实际性能:只能作为气体的初级净化,除去最大和最重的颗粒,沉降室的除尘效率约为 4070%;仅用于分离 dp50ηm 的尘粒。 层流模式重力沉降室的计算 ( 1)沉降时间计算 尘粒的沉降速度为 Vt,沉降室的长、宽、高分别为 L、 W、 H,要使沉降速度为 Vt 的尘粒在沉降室全部去除,气 流在沉降室内的停留时间 t(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应大于或等于尘粒从顶部沉降到灰斗的时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考试重点资料
相关推荐
电除尘器:粒子的荷电和捕集是在同一个区域中进行的。 即收尘极系统和放电极系统都在一个区域。 工业烟气除尘多用这种除尘器,因而“单区”两字通常被省略。 b. 双区电除尘器。 双区电除尘器:具有前后两个区域。 前区安装放电极,称为电离区,粉尘进入此区首先荷电。 后区安装收尘极,称为收尘区,荷电粉尘在此区域被捕集。 双区电除尘器的电压等级较低,通常采用正电晕放 电。 它主要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进气净化。
说明; 四、设计课题与有关数据 设计题:车间除尘系统设计; 课题已知条件; ( 1) 车间面积与两台产生污染设备的位置(见图 1)。 此图仅给出方柱及污染源相对位置,门、窗位置及墙厚由设计定; ( 2) 产生污染源设备的情况 污染源:立方体 长宽高 =1200 600 1000 操作条件: 20℃ 2 污染源产生轻矿物粉尘,以轻微速度发散到尚属平静的空气中。 ( 3)
专业课连接目标】 理论部分:可以为《兽医临床诊断》课程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动物普通病》课程中外科手术操作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实验实训 硬膜外腔麻醉的部位。 知识部分 内容: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及 外周神经系统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形态结构;神经生理。 重点: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灰质、白质、神经、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蛛网膜、脑脊液、脑神经的概念;
具有倾斜的切向进气口及螺旋型顶盖导流板,从而消除了上旋流,动能消耗降低,从而提高了除尘效率。 当含尘气体进入旋风筒后,其工况与一般旋风除尘器相似,即待处理的含尘气体切向进入除尘器后,螺旋状旋转向下到达锥体底部,然后再以直径较小的螺 a. 直入切向进入式 b. 蜗壳切向进入式 c. 轴向进入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6 旋反向上旋,经由顶部出口内管(排气管)排出。
模施工安全方案 第 15 页 共 34 页 1)防护栏 ( 1)防护栏设置在平台四周; ( 2)钢管横杆及标杆均采用Ф 48 (~ )mm 的管材 ,以扣件固定; ( 3)防护栏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组成,上杆离地面高度为 ~ , 下杆离地高度为 ~ ,横杆长度大于 2m 时 ,必须加 设栏杆柱; ( 4)栏杆 柱的固定及其与横杆的连接 ,其整体构造应使防护栏杆在上杆任何 处
工队将选配优秀的施工班组,全力以赴保证维护加固工程的顺利完成。 项目部各部门职责 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本合同段的全权代表,负责工程施工组织和指挥,协调业主、监理、地方关系。 领导和督促各下属单位完成生产任务,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负全责。 总工: 负责项目施工技术、工程质量管理及变更工作。 负责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质检部门和业主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负责技术方案、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