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建筑史考研笔记内容摘要:

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 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形成了。 以神州大地谴责不同的山川为本原,形成以山水为景观的造园风格。 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竟趣为目的,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为造作气氛。 与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的力量的欧洲园林大相径庭。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 1)前者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2)前者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后者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 3)前者在大范围内以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 后者以山石造山为主。 4)前者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后者以单株为主。 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 1) 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 园中 空间与景物布置主次分明,不宜均匀分布。 大小空间疏密相间,构成有节奏的变化。 2) 水面的处理方面。 池的大小有主次之别,水面处理有聚分不同。 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3) 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叠石造山是为了创造山林景色。 体形高大的山林, 建筑历史馆 一方面可以 在 山上建亭阁,眺望园林,俯望全园,达到扩大空间感的 目的,另一 方面可以阻隔视线,增加园中宁静的 气氛。 4) 建筑处理方面,建筑物在 我国古代园林中占有 极重要的 位置。 山池是园景的 骨干,欣赏山池风景的 位置,则常在建筑物内,同时建筑又是与山,池,花木共同 的 构成园景。 所以它即是观察对象,又是风景观赏点。 5) 花木在 私家园林中以单株为主观赏,园林以老树为难得,略有几株,能使园林显的苍古深郁。 七 营造法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 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 ―单勾阑 ‖二层为 ―重台勾阑 ‖。 8 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 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 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 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 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 ―通面阔 ‖中间一间为 ―明间 ‖左右侧为 ―次间 ‖再外为 ―梢间 ‖,最外的称为 ―尽间 ‖,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 步:屋架上的 ―檩 ‖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 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 ―通进深 ‖,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 举势:屋面坡度。 15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 1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 ,定屋面坡度,将脊傅 ―举 ‖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 ―折 ‖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 2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 ―举 ‖到多高,仿佛是 ―偶然 ‖的 结果。 16 升起: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 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 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 20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 21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 建筑历史馆 太和殿) 22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3 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 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5 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 于内柱间的 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 26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 部件 27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 1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28. 2 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 3 斗腰:斗口下垂直 部分 28. 4 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8. 5 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 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29. 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 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 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 4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 29. 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30 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 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 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35 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 那一段。 36 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 45 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 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 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 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 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38 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39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 木构件 40 托脚:支撑平傅的 构件 41 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 建筑历史馆 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是构造上省事, 不用增加构件。 42 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 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 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 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 要求下,头低尾高的 上昂可在较短的 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 更高的 效果,只用于里跳。 45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 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 屋身。 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 跳台。 46 草 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 ,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47 乳袱:两椽袱。 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48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 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 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 梁袱,与草袱相对。 50 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 梁。 清代称为太平梁 51 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 承重,固定桁的 位置。 52 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53 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 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 起结构作用。 54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 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 55 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 55. 1 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 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55. 2 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 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 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 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 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58. 1 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 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 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58. 2 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 亭,廊,围墙等处。 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 窗棂。 59 平闇(暗):为了部 露出建筑的 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 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 音阁。 60 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 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建筑历史馆 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 1) 檐口曲线 升起,唐宋有明显的 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反宇为阳 ‖举架举折的 运用。 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 端置垫木。 佛光寺大殿。 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屋顶形式: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廡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 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中建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 —— 公元前 21 世纪) 一 .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上古传说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中国 ‖——尧 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 ‖——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 ―华 ‖或者 ―诸华 ‖,异族人称为 ―夷 ‖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 ―东夏 ‖ ——《中国通史》 ―朝代 ‖——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 ——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 近水。 •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 洞口背寒风 —— 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 比较分析 二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 21 世纪 —— 476 年) 一、夏(前 21 世纪 — 前 16 世纪) 二、商(前 16 世纪 ~前 11 世纪) • 启 ——太康 ——后羿 ——仲康 —— ―少康中兴 ‖ 胤甲 …… 商在东方强盛 建筑历史馆 •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 盤庚抑奢,迁殷 ——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