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善与成都平原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
化严重,又导致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据统计,灌区干渠工程老化率为 %,支渠老化率为 %,水工 建筑 物老化率为 %。 由于渠道渗漏严重,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 48%,输水损失十分严重。 ( 3)、 水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条块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用的最大化;按亩按计划供给的水资源分配模式,导致 “大锅水 ”和浪费水的现象长期存在;供水价格远离供水成本,且水费收取困难,既不利于节约用水,又导致水利管理耗费得不到有效的补偿。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都江堰效益的充分发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有人也据此思考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可参见附录一。 但问题的解决首先要 将 水利工程本身 修善好,下面笔者 将向大家介绍一些行内人普遍的修善建议。 4. 都江堰水利枢纽的修善 . 渠首工程 (主体) 的 修善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 这三大部分珠联璧合,协调运行,互相制约,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具有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即“分四六,平潦旱”)的奇效。 都 江堰渠首工程的分布结构、修建模式以及所产生的功能,是由其水流泥沙特性所决定的。 岷江上游河段属强地震区,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强烈地震和地震溃坝洪水带来大量泥沙;岷江上游地区为高山区,多暴雨,每当春夏暴雨引起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时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沙石千里,这对都江堰的河道和工程的演变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致使鱼嘴分水堤位置在历史上发生多次变迁。 现在的鱼嘴工程,并非李冰创建都江堰时的鱼嘴。 工程本身在不断遭受洪水袭击后总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在洪水退去后,不但需要对工程进行及时的维修和养护, 而且为了使工程适应新的河道和水流形态还应对工程进行必要的完善改造。 目前的都江堰渠首工程虽然布局合理,但随着紫坪铺水库的即将竣工运行, 亿 m3 的调节库容对岷江的径流(特别是洪水径流)和来沙具有较强的调蓄作用。 调蓄的结果使都江堰工程所处河段水文情势发生新的变化,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河床演变规律将被打破,渠首工程将面临新的水文情势环境,至使引水量在枯水期将有所增加,汛期流量会有所减小。 紫坪铺水库在蓄洪的同时会拦蓄大量的泥沙,形成清水下泄。 清水下泄将会使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动力降低,河道冲刷加剧,发生河床下切。 河 床下切的结果,使支汊堵塞,游荡强度减小,河流朝更为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河床下切会淘刷鱼嘴上游的江心洲和都江堰渠首工程建筑物的基础,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影响鱼嘴的分水、分沙效果;河床下切,引起水位降低,影响工程的性能发挥。 因此,工程进行新的完善养护已迫在眉睫。 都江堰枢纽工程主体所面临的新的完善养护重点是鱼嘴分水堤,其次是飞沙堰溢洪道。 鱼嘴分水堤的完善养护,一方面,应紧密结合河床的变化,正确运用水流和泥沙运动规律,采用现代化的工程控制手段,使江心洲的形状和鱼嘴分水堤的顶部形状、位置协调配合,科学地实现中、高水量 的二次分配(低水时由外江节制闸控制),控制好宝瓶口进水与分洪,并能使分水、分沙达到最佳效果。 另一方面,应对鱼嘴分水堤的基础进行加固处理。 飞沙堰溢洪道的养护与完善。 飞沙堰溢洪道的功能形成是在溢洪道前修筑弯道,使江水形成环流,水流在弯道内流动时产生离心力,表层水流向凹岸,处于底层挟带推移质泥沙的水流流向凸岸(即外江),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在环流的作用下被分流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当流量大于 1000 m3/s 时,飞沙堰溢洪道开始飞沙溢洪,此时水沙的情况,一般 是水大沙大,水沙同步。 随着紫坪铺水库的建成运行,大于1000 m3/s 的流量出现频率降低,且易发生水沙不同步的现象,使汛期进入内江的泥沙得不到分离而沉积于内江和灌渠。 面对将要出现新的水文情势,一方面使飞沙堰溢洪道配合宝瓶口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可在宝瓶口设节制闸、把飞沙堰做成“ V” 字形或曲面形,“ V” 字形或曲面形有利于少水时排沙。 “ V” 字形或曲面形的最低处与坝前环流作用最强的切线方向一致,这样可以提高飞沙效果。 当内江出现沙多水少时应以飞沙为主,可调控节制闸使飞沙堰溢洪道能起分沙的作用;另一方面应提高飞沙 堰溢洪道的效率,既对内江因势利导,使水流在飞沙堰溢洪道的首部形成最佳的环流状态,在溢洪时能以较少的水分走最多的沙。 另外,淘除飞沙堰坝前淤积的沙石不一定只安排在枯期进行,可采用机械挖沙常年清淤,以增加引水量。 . 灌渠 的修善 今天的都江堰灌区,大小河流、水渠纵横交错,扇状分布,有分有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 该系统的灌溉面积从解放初期的 282 万亩,扩展到现在的1009 万亩,并且还要实现近期规划灌溉面积 1152 万亩和终期达到 1472 万亩的目标。 要实现这些目标,对灌渠的科学修善 至关重要。 都江堰建成运行至今,对灌渠的养护和扩建是非常重视的,平均每年人工清淤近 100 万 m3。 灌渠修善的重点在干渠。 干渠修善 主要是渠道清淤、崩岸维修和防渗。 当岷江流量在 1000 m3/s 及以下时,内江卵石推移质分沙比约 30%左右,飞沙堰不溢流或虽溢流但不飞沙,进入内江的沙卵石则全部进入宝瓶口。 紫坪铺水库的竣工运行后,岷江流量在 1000 m3/s 及以下的出现时间将会大大增加,进入宝瓶口的沙卵石也将会增加。 导致灌区的淤积量增加,同时也加大了清淤工作量,泥沙清淤则成为灌渠养护的重要任务。 为了减少清淤工作量和提高 清淤效果,可在渠首部位扩宽、扩深形成 1~2 ㎞长的人工沉沙池,可使进入灌渠的卵石和粗沙集中沉淀在预定范围内,有利于采用机械清淤。 当然,加强内江清淤淘沙,也是对灌渠的一种间接、有效的养护。 干渠的的岸边维修可逐步采用岸边砌石加固和混凝土浇筑来完成。 灌区的修善 主要是提高灌渠的效能,提高灌渠效能可通过渠道防渗以减少水体损失;支渠灌溉可采用喷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湿润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灌溉效能。 节水工程有事半功倍之效。 . 客体养护完善 主体生存(延续)发展的根本关系体称为客体。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生存( 延续)发展的根本关系体是水,水是都江堰工程的“生命”之源。 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口以上的岷江上游来水即为都江堰渠首的水源。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水源径流形成主要是春季融雪径流和夏秋季降雨径流。 都江堰水利枢纽所在区域的多年平均降雨量 880~1250mm,年内降水量集中在 4~9 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80%以上;河段多年平均流量为 502 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 6680 m3 /s( 1964 年 7 月 22 日),实测日最小平均流量为118 m3/s,汛期 5~10 月的来水量占全年总水量的 78%,分布极不均匀。 由于岷江年内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和河上游无调节水库,导致枯水期春耕用水矛盾异常突出。 为此,都江堰水利枢纽水。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善与成都平原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