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幼儿园玩的教育——我园游戏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方案内容摘要:

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意愿、行为与遵守公共、集体的规则,教师与幼儿双主体作用的发挥等进行深入探讨。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来看,游戏化课程将对如何启动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环境材 料对游戏发展的作用等方面,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从教育学的热点着手,游戏化课程将对如何把握预成与生成游戏的有机结合、非游戏化活动如何从游戏朝着探索和发现性学习转化等问题重点关注。 从心理学的层面入手,游戏化课程将从探究幼儿学习的动机、需要、好奇心、兴趣点着手,通过游戏以及实验、操作、娱乐、劳作、交往等游戏化的形式,摸索有益于形成幼儿学会思考、想象、创造、探究等个性综合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课题的界定 1.课程的内涵: “玩的教育”是游戏化课程理念的概括,其内涵有三: 按语言学上的解释 :玩耍、游戏都是能使自己精神愉快的活动。 教育中体现为“寓教于乐”。 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教育内容与行为都属于游戏化课程的范畴。 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生成课程,将非游戏活动游戏化,以发现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为主,将幼儿的活动从游戏朝着探索和发现性学习活动转化。 把幼儿看作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把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 将玩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2.课程的原则: ( 1)体验为本。 体验为本的游戏是充满游戏精 神的游戏,使幼儿成为真正完整的、自由的人。 游戏化课程的构建,就是要把游戏还给幼儿,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和表达,而不是给游戏附加一个知识学习的目的。 ( 2)生活为源。 6 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已有经验是课程内容的源泉和首要依据。 这也是与体验为本息息相关的原则。 游戏之外的生活是游戏体验的主要来源。 幼儿的游戏往往就是他们对现实的反映。 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对生活的需要和体验时,成人不能朝着功利的目的去干预,而是要在维持幼儿完整体验的基础上,和幼儿共同交流,使知识在体验中获得进一步生长的动力,回归于幼儿的生活。 ( 3)整合 为系。 幼儿的成长是身心全面的、整体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各要素要有机的统一和整合,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 我们以“玩”为枢纽,从教育内容(认知、艺术、科学、健康等)、教育手段(游戏、操作、交往、表现等)、组织形式(集体、小组、个别、平行班等)、生活环节(出游、民俗、玩具、食物等)、社会资源(社区、家长、亲戚等)、计划与评价(生成、预成、自评、他评等)多层面有机联系,融会贯通,整合成课程的实施网络,促进幼儿在情感、道德、审美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 4)自主为魂。 自主探究是游戏化课程的灵魂所在,应体现于课程的各 种实施形式和各个活动环节之中。 所有的游戏都有自主性的问题。 游戏化课程是生成与预成的结合。 孩子的需要和要求往往是动态的,所以,即使是教师安排的游戏内容,也应该以幼儿的需要和要求出发,根据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兴趣点、困惑等随机调整游戏内容。 惟有如此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他们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程的结构: ( 1)类型: ①想象与角色扮演;②运动与协调;③认知与记忆;④节奏与声音;⑤发现与实验;⑥户外之乐;⑥亲子互动。 ( 2)形式: ①主题综合:主要是针对以主题为中心所进行的深入探究的活动,是一个半开放的过程。 包括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的主题综合活动和主题游戏。 ②单元游戏:主要是以教师预设的某一类或某一时段的相对稳定、集中的、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游戏活动。 包括与教学相适应的单独游戏、娱乐活动、实验操作游戏、种植活动、区角游戏等。 ③生活游戏:包括户外之乐、安静的民间游戏等半开放性的游戏。 ④自由游戏:幼儿随机的、自发的全开放性的游戏。 7 4.指导策略: ( 1)角色关系与指导策略(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生成活动策略的研究等); ( 2)自主与规则的关系。 ( 3)环境与材料的互动。 ( 4)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5.评价方式: 以愉快有益为评价宗旨,拟定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模式和评估量表(评价教师和评价幼儿的指标) (二) 支撑性理论 1. 杜威、皮亚杰、列昂杰夫的活动理论的综合运用。 2.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和有关游戏教育的思想。 3.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著)关于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的关系的论述;《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著)关于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指导策略和评价的论述。 4. 《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中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内容与要求。 (三) 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研究总目标: 从实践到理性探索, 基本形成可操作的我园园本课程体系。 以游戏为基本途径,从幼儿生活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与意愿,在各种自主的、愉悦的、富有创意和挑战的多种形式活动中,引发幼儿主动探究、表达、访问、体验、想象、创造、吸收等行为,鼓励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