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网计划书内容摘要:

径,在当前情况下,应本着对内对外的服务应分开,关键和非 关键的应用分开的原则,将应用系统合理的配置在主机系统上。 加强对外部用户的访问控制,主要依靠防火墙机制,现在采用的手段是在路由器上设置访问表,和应用静态路由。 加强监督机制,重视线上用户行为的监视和对系统日志的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入侵行为,和找到遭入侵后的解决办法。 恢复备份是系统遭受破坏一种有效的简洁的处理手段,所以对备份工作要重视起来,要做到关键数据一天一次,非变动信息有永久备份,其他信息视情况而定。 备份介质可采用硬盘和磁带。 备份方式可以是更新备份,增量备份和永久性备份。 12 广域网的联接设计 各分公 司采用现在的 ADSL 专线联接 Inter,总公司采用 10 兆光纤与Inter 联接。 网络扩展性设计 根据业主的信息点需求情况,在网络的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网络的扩展性,主要从如下两个层次考虑: 1.整个网络结构的扩展性。 整个网络主干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可以很容易地扩展主干节点。 2.网络设备的扩展性。 首先在网络主干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楼层 Hub来扩展网络信息点。 流量控制 对主干网络和分支用户网络实施监控,可以发现网络瓶颈,得到用户访问的信息点的数据,可以为网络性能分析和故障诊断提供丰 富的事实依据,给网络的综合管理带来极大的好处。 网管系统:可以在各主要网络交换设备上采集到当前设备的工作状态,掌握各虚网之间的数据流量,和交换设备的各端口的负载情况。 网络分析设备:可以在主干网上监视各网段上的包情况,其中包括: 通讯包总量,丢包率 包成分,及其所占比重,如 IP,IPX. 各应用包的分配情况:如 Ip 包中 tcp 和 udp 包的百分比, tcp 包中 tel,ftp, 等包的比重。 各 IP 发包的情况,可以判断网络负载和故障诊断。 配线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 、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 FD)的配线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配线子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工程提出的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 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的数量及其位置; 3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预测情况; 4 一次性建设或分期建设的方案。 配线子系统应采用 4 对对绞电缆,在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 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交换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 配线子系统的配线电缆或光缆长度不应超过 90m。 在能保证链路性能时,水平 光缆距离可适当加长。 13 配线电缆可选用普通的综合布线铜芯电缆,在必要时应选用阻燃、低烟、低毒等电缆。 信息插应采用 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或光缆插座。 配线设备交叉连接的跳线应选用综合布线专用的插按软跳线,在电话应用时也可选用双芯跳线。 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 BD)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交接间的干线电缆组成。 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和光纤芯数,其容量可按本规范 条的要求确定。 对数据应用采用光缆或 5 类对绞电缆,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超过 90m,对电话应用可采用 3 类对绞电缆。 干线子系统应选择干线电缆较短,安全和经济的路由,且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综合布线专用的通道敷设干线电缆,也可与弱电竖井合用。 干线电缆宜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 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和交换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将话音电缆连至交换机房,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话音和数据的需要。 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缆线不应布放在电梯、供水、供气、供暖、强电等竖井中。 设备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应符合本规范 条的规定。 设备间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建筑物配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的场所。 对于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配线设备( BD)。 电话、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引入设备可合装在一起。 设备间内的所有总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设 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与外部通信网连接时,应遵循相应的接口标准,交预留安装相应接入设备的位置。 管理 管理应对设备间、交接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规模较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宜按图纸资料 14 进行管理,并应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 综合布线的每条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安装通道和安装空间均应给定唯一的 标志。 标志中可包括名称、颜色、编号、字符串或其他组合; 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硬件均应设置不易脱落和磨损的标识,并应有详细的书面记录和图纸资料; 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编号; 设备间、交换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配线机架应留出适当的空间,供未来扩充之用。 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综合布线缆线、建筑群配线设备( CD)和跳线等组成。 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宜采用地下管道或电缆沟的敷设方式,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建筑物群干线电缆、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 缆(包括天线馈线)进入建筑物时,都应设置引入设备,并在适当位置终端转换为室内电缆、光缆。 引入设备还包括必要的保护装置。 引入设备宜单独设置房间,如条件合适也可与 BD 或 CD 合设。 引入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定。 建筑群和建筑物的干线电缆、主干光缆布线的交接不应多于两次。 从楼层配线架( FD)到建筑群配线架( CD)之间只应通过一个建筑物配线架( BD)。 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大于 3V/m 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综合布线电缆与附近可能产生高平电磁干扰的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 综 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或采取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干扰时,宜采用非屏蔽缆线和非屏蔽配线设备进行布线。 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干扰时,或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屏蔽缆线和屏蔽配线设备进行布线,也可采用光缆系统。 当综合布线路由上存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要求时,宜采用金属管线进行屏蔽。 综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