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内容摘要: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未戴护目镜或面罩 未戴防护手套 未穿安全鞋 未戴安全帽 未佩戴呼吸护具 未佩戴安全带 未戴工作帽 其它 不安全装束 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 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其它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附录B 损失工作日计算表(补充件) 13 1 .死亡或永 久性全失能伤害定6000日。 2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按表1、表2、表3计算。 3 .表中未规定数值的暂时失能伤害按歇工天数计算。 4 .对于永久性失能伤害不管其歇工天数多少,损失工作日均按表定数值计算。 5 .各伤害部位累计数值超过6000日者,仍按6000日计算。 表1 .截肢或完全失去机能部位损失工作日换算表(略) 表2 .骨折损失工作换算表(略) 表3 .功能损伤损失工作日换算表(略) 续表(略)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编制说明 GB6441-86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提出,并于81年12月委托我所制定。 三年 来,在劳动人事部领导同志直接指导下,自初稿拟定后进行了二次全国性征求意见活动。 制定中,我们得到了从事于劳动保护工作的同志热情支持,尤其四川省劳动人事厅、青岛市劳动局、武汉安全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给予我们很大帮助。 劳动人事部劳保所隋鹏程教授、黑龙江省劳动保护学会卢庄教授,在我们工作处于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热情的鼓励,并在某些章节进行了关键性的修改。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国劳动保护工作始于建国初期,伤亡事故统计制度已建立三十余年,若从现行劳动保护管理工作中整理出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伤亡事故统计工作达到科学化、标准 化,并适合于我国劳动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在调研中,很少遇到有关事故分类的国内资料更使我们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深刻了解“分类”的规律和重要性,我们从剖析本省事故资料做起,查阅了全省历年伤亡事故案例。 14 为了掌握南方省份伤亡事故的特点,我们选定了四川省,查了近连续三年的伤亡事故档案。 从调研中,我们更加明确了制定标准的现实意义。 在查阅案卷中,从一桩桩惨痛事故的重复出现,我们体验到了现行统计方法的弊病。 结合我国事故调查分析规律,又参照了美、英、日、苏等国的资料,编制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现就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1 .现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以《规程》为依据的现行统计制度主要问题有: 1 .1调查方法不够完善、不够科学。 对事故原因分析缺少科学的方法,一般主要用三条尺子去衡量千变万化的伤亡事故。 即:1)领导是否重视;2)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3)工人是否违犯操作规程。 这三方面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这种只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很少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复杂的事故面前越来越暴露出缺点。 1 .2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多数人忙于事故常规处理,只有少数人负责资料统计,对于年积月累成堆的事故报告,他们 除了能从中摘录些备用数字外,分析工作很难进行。 因为现行制度对报告材料的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 用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费时甚多,收效很少。 所以《规程》的贯彻,一般仅能完成单纯的报表,不能发挥资料的应有作用。 1 .3现行统计方法,曾在安全工作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在长期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基本概念不统一,事故分析方法陈旧,资料积累没有标准,报告形式纷杂,随之带来了统计工作不及时,不准确,不可比,不完善等问题。 经逐级上报,最后只剩下死亡数字还较为可靠, 很多对分析有价值的数据都被遗漏。 因此改变事故统计分析工作 的落后状况,用科学技术指导劳动保护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事故分析标准,保障《规程》的贯彻执行是新形势的要求。 2 .损失工作日概念的应用与意义 15 损失工作日的计算过去有过应用,但是没有明确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作用,计算的着眼点也只是放在缺勤天数上,记录病休的实际天数或歇工天数(实际上,对长期病休的伤亡职工并不在统计之列)。 无论是实际天数、歇工天数,还是损失工作日的统计,其目的都是试图估价事故在劳动力方面造成的损失。 我们认为劳动力的损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休养期间损失工作日数;二是虽然治愈因身体致残劳动能力 丧失,再不能完成原有工作量,劳动力的损失表现在愈后到退休的漫长时期。 由此可见,实际休息日或歇工日数仅统计了前一部分,对于重要的劳动能力丧失部分,却忽略了。 本标准提供了与丧失劳动能力相一致的“损失工作日”的概念,使伤害程度数值化,永久失能伤害的损失工作日数值的建立是以伤害程度为基础的,所以损失工作日数值也可作为伤害程度划分的依据。 伤害程度用损失工作日数表示,就给安全工作评价带来了方便。 事实上,安全工作的成效,是紧紧与企业经济效益连在一起的,严重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损失工作日”概念的确立,将全 面评价事故以及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带来可能与方便。 即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的制定创造前提条件。 “损失工作日”概念的应用,关键的部分是如何把重伤之间的差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