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上部结构设计内容摘要:

弹性模量均为 Es= 105MPa。 6. 环境:桥址位于野外一般地区, I 类环境条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 7. 设计依据: 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 2020),简称《标准》; 交通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 2020),简称《桥规》; 交通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 2020),简称《公预规》。 8. 施工方法:采用后张法施工,预制主梁时,预留孔道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成型,钢绞线采用 TD 双作用千斤顶两端同时张拉;主梁安装就位后现浇 40mm宽的湿接缝。 最后施工 80mm厚的沥青桥面铺装层。 横截面布置 1.主梁间距和主梁片数 主梁间距通常应随梁高与跨径的增大而加宽为经济,同时加宽翼板对提高主梁截面效率指标ρ 很有效,故在许可的条件下应适当加宽 T 梁翼板。 但标准设计主要为配合各种桥面宽度,使桥梁标准化而采用统一的主梁间距。 主梁间距为 (留 2 ㎝工作缝, T 梁上翼沿宽度为 180cm)。 考虑人行道适当挑出,净- 9 附 2 1 m的桥宽则用五片。 2.主梁跨中截面主要 尺寸 拟定 9 ( 1)主梁高度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的主梁高度与其跨径之比通常在 1/15~1/25,本设计取。 ( 2)主梁截面细部尺寸 为了增强主梁间的横向连接刚度,除设置端横隔梁外,还设置 3 片中横隔梁,间距为 4 ,共 5 片 , 平均厚度。 T 型梁翼板厚度为18cm,翼板根部加到 30cm 以抵抗翼缘根部较大弯矩。 为了翼板与腹板连接和顺,在截面转角处设置圆角,以减小局部应力和便于脱模。 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腹板处因主拉力很小,腹板厚度一般由布置孔管的构造决定,同时从腹板本身的稳定条件出发,腹板厚度不宜小于其高度的 1/15。 标准图的 T 梁腹板厚度均取 20cm。 腹板高度 150cm。 在保证抗剪 等条件下尽可能减小梁肋(或称腹板)厚度,以期减小构件自重,是目前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趋向。 因此,为使受拉主筋或预应力筋在梁肋底部较集中地布置,或者为了满足预加应力的受压需要,就形成马蹄形的梁肋底部,但要注意,小于 1516m的腹板厚度对于浇筑混凝土是有困难的。 马蹄形的梁肋使模板结构和混凝土的浇筑稍趋复杂。 马蹄尺寸基本由布置预应力钢束的需要来确定,实践表明马蹄面积占截面面积的 10%~ 20%为合适。 这里设置马蹄宽度为 40cm,高度 20cm。 马蹄与腹板交接处做成 45176。 斜坡的折线钝角,以较小局部应力。 这样的配置,马蹄面积占总面积 %,按上述布置,可绘出预制梁跨中截面,如图 所示。 马蹄从四分点开始向支点逐渐抬高,在距梁端一倍梁高范围内,将腹板加厚到与马蹄同宽。 变化点截面(腹板开始加厚区)到支点的距离为 370cm,中间还设置一节长为 270cm 的腹板加厚的过渡段,主梁纵截面如图 所示。 10 图 预制梁跨中截面图 (单位: cm) ( 3)桥面铺装: 5 cm厚沥青混凝土 (重度为 23KN/ 3m ) 、 8 cm厚 C30混凝土垫层 (重度为 24KN/ 3m )。 图 桥横截面图 (单位: cm) 11 图 主梁纵截面 (单位: cm) 结构单元的划分 按照杆系程序分析的原理,遵循结构离散化的原则。 全桥以下原则在适当位置划分节点: 1)杆件的转折点和截面的变化点; 2)施工分界点、边界处及支座处; 3)需验算或求位移的 截面处; 4)当出现位移不连续的情况时,例如相邻两单元以铰接形式相连(转角不连续),可在铰接处设置两个节点,利用主从约束考虑该连接方式。 本设计的单元划分,每一个施工阶段自然划分为一个单元。 这样便于模拟施工过程,而且这些截面正是需要验算 的截面。 另外,在墩顶、跨中和一些构造变化位置相应增设了几个单元。 这样整个主桥划分成 10 个单元,截面 分别 为支点、变化点、 L/4 点、跨中点,如下图 所示: 12 图 单元划分 (单位: cm) 梁毛截面 几何特性计算 截面几何特性 首先,对截面进行划分,如图 所示 用 “ 桥梁博士 ” 软件对截面几何特性进行计算 输出 如下: 1. 任务类型 : 截面几何特征计算(中主梁) 截面高度 : m 计算结果 : 基准材料 : 中交新混凝土 :C50 混凝土 基准弹性模量 : +04 MPa 换算面积 : m**2 换算惯矩 : m**4 中性轴高度 : m 沿截面高度方向 5 点换算静矩 (自上而下 ): 主截面 : 点号 高度 (m) 静矩 (m**3) 1 2 3 13 4 5 计算成功完成 即 Am= ㎡, yx= , Im= 49 mm10301 2. 任务类型 : 截面几何特征计算(边主梁) 截面高度 : m 计算结果 : 基准材料 : 中交新混凝土 :C50 混凝土 基准弹性模量 : +04 MPa 换算面积 : m**2 换算惯矩 : m**4 中性轴高度 : m 沿截面高度方向 5 点换算静矩 (自上而下 ): 主截面 : 点号 : 高度 (m): 静矩 (m**3): 1 2 3 4 5 计算成功完成 即 Am= ㎡, yx= , Im= 49 mm10307  14 图 截面划分 检验截面效率指标ρ 以跨中截面为例: 上核心矩: cmyA IK xm ms 103019  下核心矩: cmyA IK sm mx 600 0 103019  截面效率指标:  h KK xs 根据设计经验,预应力混凝土 T 型梁在设计时,检验截面效率指标取 = ~ ,且较大者亦较经济。 上述计算表明,初拟的主梁跨中截面是合理的。 15 主梁内力计算 公路简支梁桥主梁的内力,由永久作用(如结构恒载、结构附加恒载等)与可变作用(包括 汽车荷载、人群荷载等)所产生。 主梁各截面的最大内力,是考虑了车道 荷载对计算主梁的最不利荷载位置,并通过各主梁间的内力横向分配而求得。 恒载内力计算 全桥 分为三个施工阶段,第一阶段为主梁自重(包括湿接缝和横隔板);第二阶段为桥面铺装、人行道、栏杆;第三阶段为混凝土收缩、徐变的阶段 ( 04 规范中的控制思想是结构在寿命期限内的应力指标,而不是仅仅几年内的指标 )。 1. 第一阶段计算结果如下(以 3 号梁为例 ,即正中主梁 ): 内横隔梁体积 ( 如 图 ) :  ]2/)(2/)(  = m3 端横隔梁体积 ( 如图 ) :  ]2/)(  = m3 内横隔梁自重: 25  2= 端横隔梁自重: 25  2= 对于横隔梁的自重,可以集中力的形式模拟,在第一阶段施加于相应的 单元的具体位置,如图 所示。 主梁的结构自重可由 “桥梁博士”软件 求得,结果输出如表 所示 16 第一施 工阶段内力值 表 第 1施工阶段结构效应 阶段永久载结果 单元号 节点号 轴力 剪力 弯矩 1 1 +00 1 2 +00 +01 +00 2 2 +02 +00 2 3 +02 +02 3 3 +02 +02 3 4 +02 +03 4 4 +02 +03 4 5 +02 +03 5 5 +02 +03 5 6 +00 +03 6 6 +00 +03 6 7 +02 +03 7 7 +02 +03 7 8 +02 +03 8 8 +02 +03 8 9 +02 +02 9 9 +02 +02 9 10 +02 +00 10 10 +01 +00 10 11 17 图 第一施工阶段结构工作图 图 中横隔梁图 图 端横隔梁图 18 图 边横隔梁图 2. 第二施工阶段计算结果如下 图 (以 3 号梁为例): 包括栏杆、人行道、桥面铺装层的重力 栏杆: 人行道: 桥面铺装层: 1 号梁: 2 号梁: 3 号梁 : KN/m 图 第二施工阶段结构工作图 19 第二施工阶段内力值 表 第 2 施工阶段结构效应 阶 段永久载结果 单元号 节点号 轴力 剪力 弯矩 1 1 +00 1 2 +00 +00 +00 2 2 +01 +00 2 3 +01 +01 3 3 +01 +01 3 4 +01 +02 4 4 +01 +02 4 5 +01 +02 5 5 +01 +02 5 6 +02 6 6 +02 6 7 +01 +02 7 7 +01 +02 7 8 +01 +02 8 8 +01 +02 8 9 +01 +01 9 9 +01 +01 9 10 +01 +00 10 10 +00 +00 10 11 20 各施工阶段内力图输出如 下 图 所示: 施工阶段内力图 活载内力计算 1. 按《桥规》规定,冲击系数  = 21 2. 计算主梁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1) 跨中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mc 如前所述,该设计采用 5 片横隔梁, 3 片内横隔梁,具有 可靠的横向联结,且承重结构的长宽比为: BL 所以可按修正 刚性横梁法来绘制横向影响线和计算横向分布系数 mc 计算抗扭修正系数β 此设计主梁间距相同,并将主梁近似看成等截面,由《桥梁工程》式 2- 5- 40 得: 211 ( )TGI lEI B   41 . 0 4 21 9 . 5 0 , 0 . 0 9 0 6 5 8nB l m I m— — 与 主 梁 片 数 有 关 的 系 数 , 当 n = 5 时 , = ,=, 根据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